| 研究生: |
楊亮嘉 Yang, Liang-Jia |
|---|---|
| 論文名稱: |
實質董事之研究:我國與英美公司法制之比較 A Study on De Facto Directors and Shadow Directors: Comparing Anglo-American Company Laws and Taiwan's Company Act |
| 指導教授: |
陳俊仁
Chen, Jun-R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2 |
| 中文關鍵詞: | 事實上董事 、影子董事 、控制股東 、受任人義務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
| 外文關鍵詞: | de fecto directors, shadow director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fiduciary duties, piercing the corporate’s veil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0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學界對增訂實質董事規範之呼聲已久,在經過長久的研究討論後,終於在2012年初,修訂通過公司法第八條第三項:「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之非董事,而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者,與本法董事同負民事、刑事及行政罰之責任。但政府為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安定或其他增進公共利益等情形,對政府指派之董事所為之指揮,不適用之。」正式引進實質董事之規範,乃公司法制上之一大里程碑。惟於經過法院及主管機關累積足夠案例之前,關於實質董事該如何認定、適用、應負之責任以及相應之義務範圍為何,仍有疑義。對此,立法理由中所提及美國法制上的控制股東概念、英國法上對於影子董事及事實上董事長久以來累積之判決與成文法之規範,均為參考依歸,藉以檢視我國現行法的缺失並提出適切的解釋適用方向。
此外,於2013年初,更進一步新增第154條第2項,引進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在承認公司具有獨立法人格的基礎上,突破公司法人格獨立與股東有限責任之界線,針對特定個案,否認公司之法人格,進而責令公司股東對公司債權人負責。本文擬探討英美法對於揭穿公司面紗原則之運用,並透過比較法的方式,檢視我國現行法之缺失,以及其與實質董事、關係企業專章立法之間的相互關係。
SUMMARY
The voices for adding regulations to govern shadow directors and de facto directors have been existed in academia for a long time. After a long-term discussion, Paragraph 3, Article 8 of the CA has finally been added at the beginning of 2012. It is a milestone of the company legislations for officially introducing regulations governing shadow directors and de facto directors.
However, it needs further clarification for the definition, application , the responsibility scope and the relative obligations of de facto directors and shadow directors before the courts and regulators having enough experiences and cases. For such issues, mentioned in the legislation reason that the concept about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nder America legislations, and the verdicts and latest regulations regarding “shadow director and de facto director” under England legislations existed for a long period may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viewing the defect of our law and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director of explanation and apllication.
Otherwise, at the beginning of 2014, it took further step to modify section 154 paragraph 2,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 of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Under the doctrine, the court may set aside the company’s formality and hold an individual or shareholder responsible for the acts or debts of the company.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practices of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in the U.S. and will analyze the current regulation in Taiwan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de facto and shadow directors, and affiliates chapter.
壹、 中文文獻
一、專書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2008年9月。
2.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月初版。
3.王麗玉,公司法專題研究(二),自版,2004年11月初版。
4.王麗玉,公司負責人對第三人之民事法定特別責任,字版,2004年11月初版。
5.易秋明,公司治理法制論,五南出版,2007年2月初版。
6.柯芳枝,公司法論 (上),三民,2012年2月8版。
7.柯芳枝,公司法論 (下),三民,2013年3月9版。
8.曾宛如,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系列202,2012年11月2版。
9.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元照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9月10月。
10.黃銘傑,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制之挑戰與興革,自版,2006年9月。
11.劉連煜,現代公司法,2012年9月增訂8版。
12.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三),自版,2002年
13.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四),2006年4月初版。
14.賴英照,公司法論文集,1998年五版。
15.廖大穎,公司制度與企業組織設計之法理,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一版。
二、期刊論文
1.王文宇,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學雜誌,10期,2005年12月。
2.王志誠,公司負責人之概念與地位,月旦法學教室第24期,2004年10月。
3.王志誠,集團監理機制:關係企業治理機制之解構與建構-兼評金融集團之內部監控,中正財經法學,第1期,2010年1月。
4.林仁光,公司法第27條法人董監事制度存廢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1期,2011年3月。
5.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12月
6.曾宛如,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月。
7.曾宛如,影子董事與關係企業——多數股東權行使界限之另一面向,政大法學評論,132期,2013年4月。
8.曾宛如,我國公司法待解決知問題-以公司法制基礎理論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
9.曾宛如,影子董事與關係企業:多數股東權行使界限之另一面向,政大法學評論,第132期,2013年。
10.曾宛如,「我國公司法待解決之問題-以公司法制基礎理論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
11.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於台灣實務上之實踐-相關判決之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9期, 2010年9月。
12.曾宛如,「董事會與經理人是否真為公司之業務執行機關及業務執行之輔助機關?-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九十九年度重上字第一七四號判決及九十九年度重上字第一六四號判決所凸顯之亂象論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99期,2011年12月。
13.何曜琛,「公司治理與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之告知義務-以美國法為中心」,華岡法粹,第30期,2003年12月。
14.何曜琛、方元沂,「論公司治理與獨立董事之受任人義務」,華岡法粹,第50期,2011年7月。
15.洪令家,「從美國法看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在我國之實踐」,中正財經法學,第8期,2014年1月。
16.陳彥良,台灣公司治理法制之實踐與國際接軌檢驗,月但法學雜誌第202期,2012年3月。
17.陳俊仁,公司治理與股東權益維護-論股東會章訂專屬決議權限之規範缺失,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
18.陳俊仁,論公司本質與公司社會責任-董事忠實義務之規範與調和-,台灣法學雜誌,第94期,2007年5月。
19.陳俊仁,商事法修正評析,台灣法學雜誌,八月修法實務特刊,2012年8月。
20.郭大維,公司經營者的魁儡遊戲-論公司治理下幕後董事之規範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
21.郭大維,論反向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從台灣高等法院一00年度重上字第九十一號民事判決談起,東吳大學法學院暨法律學系2013財經法學術研討會第三場,2013年5月
22.張心悌,控制股東與關係人交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特刊,2007年12月。
23.張心悌,反向揭穿公司面紗原則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24卷第4期,2013年4月。
24.黃帥升、陳文智,從公司法新修正看董事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315期,2012年2月。
25.黃銘傑,交叉持股vs.公司監控,台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1期,2001年1月。
26.黃銘傑,管窺力霸風暴中所暴露之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理問題,月旦財經法雜誌,第8期,2007年3月。
27.劉連煜,新修正公司法講座第一講:公司法二○一二及二○一一年新修正條文析論(一),月旦法學教室,122期,2012年12月。
28.劉連煜,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月旦法學教室,第96期,2010年10月。
29.劉連煜,董事忠實義務於台灣實務上之實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9期,2010年9月。
30.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2007年9月。
31.劉連煜,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級否認法人格理論在我國實務之運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
32.戴志傑,公司法上「經營判斷法則」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06期,2004年3月。
33.戴銘昇,公司經理人認定之爭議:無心插柳!通過財報卻選出總經理?/中
高院100重上更(一)39判決,裁判簡評,2009年1月,頁197-201。
34.楊敏華,公司治理之研究,法令月刊,第54卷第4期,2003年4月。
35.葉銀華,集團之公司治理機制-力霸集團瓦解的震撼,會計研究月刊,第257期,2007年4月。
三、學位論文
1.王怡華,揭穿公司面紗原則之適用要件,國立臺北大學,2014。
2.林岳崴,實質董事之民事責任,國立成功大學法律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3.林奕辰,法人格否認與債權人保護-以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7月。
4.林靖淳,跨越公司法人格之界線-從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出發-,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曾宛如教授指導,2012年。
5.郭佳欣,論幕後控制者之規範-檢討實質董事移植之必要,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年7月。
6.鍾維翰,關係人交易下董事及控制股東之義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0月。
7.黃淳晧,論我國公司控制股東受託義務之法規範建構,世新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8.黃司熒,控制股東知義務建立及管控手段,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9.魏子凱,控制股東義務與責任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貳、外文文獻
一、專書
1.ADOLF A. BERLE. JR & GARDINER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N AND PRIVATEPROPERTY, Williams S. Hein & Co., Inc. Reprint Edition(1982).
2.ALAN STEINFELD QC ET AL., BLACKSTONE’S GUIDE TO THE COMPANIES ACT 2006, Oxford (2007).
3.Brenda Hannigan, Company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4.Bainbridge, Stephen M., Corporate Law, Foundation Press,( 2009).
5.Caroline M. Hague, Directors: De Jure, De Facto, or Shadow?, 28 Hong Kong L.J., (1998).
6.Griffin, Stephen, “Confusion surrou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liability of a shadow director” Insolv. Int. (2011).
7.JOO,THOMAS W. CORPORATE GOVERNANCE LAW, THEORY AND POLICY(2d ed. 2010).
8.KAREN VANDEKERCKHOVE,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2007).
9.Noonan, Chris & Susan Watson, The Nature of Shadow Directorship: Ad Hoc Statutory lntervention or Core Company Law Principle, (2006).
10.Paul L. Davies, Gower and Davie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8th ed. 2008).
二、期刊論文
1.Chris Noonan & Susan Watson, Examining Company Directors through the Lens of De Facto Directorship, J.B.L. (2008 July).
2.Hodge, Lee C. & Sachs, Andrew B., Piercing the Mist: Bringing the Thompson Study into the 1990s, 43 Wake Forest L. Rev. 341 (2008).
3.Michael C. Jensen, A Thory of the Firm —Governance, Residual Claims, and or
Ganizational Form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McPherson, Richmond & Raja, Nader, Corporate Justi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iercing Rates and Factors Courts Consider When Piercing the Veil, 45 Wake Forest L. Rev. 931 (2010).
5.Ronald J. Gilson and Jeffrey N. Gordon , “Controlling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152 U. Pa. L. Rev. (2003 Dec).
三、法院判決
1.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Tjolle & Ors (1998)
2.Re Kaytech International plc,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Kaczer and others (1999).
3.Holland v. The Commissioner for Her Majesty’s Revenue and Customs and another (2010)
4.Re Hydrodan (Corby) Ltd (1994)
5.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Deverell and Another (2001).
6.Ultraframe (UK) Ltd v. Fielding (2005)
7.Mangen v. Terminal Cabs Ltd., 272 N.Y. 676 (1936 N.Y.A.D.)
8.Walkovsky v. Carlton, 223 N.E. 2d 6.
校內:2019-02-13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