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秀美
Lin, Hsiu-Mei
論文名稱: 建安七子詩歌對《詩經》的接受
Reception of Shijing in the Poetry of Jian’an Qizi
指導教授: 林耀潾
Lin, Yao-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建安詩經接受理論
外文關鍵詞: Jian An, Book of Poetry, acceptance
相關次數: 點閱:9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詩經》是韻文之祖,也是詩歌源頭。建安時期是中國文學蓬勃發展的時期,在曹操父子提倡下,出現大量作家,寫出不少反應現實、富有時代意義的作品,打破漢代詩壇沉寂之局,使詩歌創作進入一個劃時代里程碑,此時期文學代表除了曹操、曹丕、曹植之外,尚有建安七子,他們的詩歌在《詩經》影響下有繼承與開展。
    宴飲詩的題材受到《詩經》影響不容置疑。建安七子的宴飲詩反映當時的雅士文化,也是建安文人的生活情調,這種情調的產生於當時北方生活的安定、從容與富足。建安七子宴飲詩與《詩經》傳達禮樂的思想不同,除了繼承《詩經》歌功頌德的詩篇外,還有描寫宴會場景、池苑園林美景的遊宴詩,這類詩歌常加入自身的想像或情感,營造有如人間仙境的具體圖像。
    建安七子生長於漢末兵荒馬亂的年代,經歷戰爭的殘酷與摧殘,雖為文人卻參與軍旅生涯,對於戰爭的場面、情景,征人的辛勞體會更加深刻,這類作品在建安七子的詩歌中與征戍有關的題材不少,征戍詩繼承《詩經》社會寫實、諷託的精神,還融入了個人生命歷程的抒發、抒情的傳統。
    贈答詩源流與《詩經.大雅.燙民》、〈大雅.崧高〉有關,在建安時期開始大量發展,成為建安文壇風氣。因為時世動蕩,詩人為了心中理想壯志聚集鄴下,受到當時曹氏父子的賞愛,宴遊交流之餘,互贈答詩相互切磋,留下許多動人心弦的作品。
    建安七子詩歌對《詩經》的接受有文學性質,也有經學性質,二者猶如中國詩歌中的骨與肉,骨肉相得益彰才能創造出永垂不朽的名作,不僅能淨化人心,更能昇華詩人道德與心志。《詩經》具備教化功能之外,更兼有藝術本質和功能,對《詩經》深刻的領悟與審美功能高度概括,對創作詩歌影響非常大。

    “The Book of Poetry” is the origin of hymns and poetries. In the Jian An period, Chinese literature made great strides in development and under the promotion of Cao Cao and his son, many writers were encouraged who produced meaningful work reflecting the time. There had been many great strides to end the silent era of the Han Dynasty and enter another milestone in history. Literature masters during this period include Cao Cao, Cao Pei, Cao Zhi and the Seven Talented Writers of the Jian An Period; their Fus inherited “The Book of Odes” and developed literature even further.
    Banquet poems, no doubt, are influenced by “the Book of Poetry.” The banquet poems of the Seven Talented Writers in the Jian An Period reflected the culture of the elite of the time and also the life style of the writers who originated in the secure, relaxing, and rich life in the north. The banquet poems of the Seven Talented Writers of the Jian An Period conveyed different philosophies from those in the “Book of Poetry.” In addition to praising merit and virtue like the “Book of Poetry”, the banquet poems of the Seven Talented Writers in the Jian An Period described scenes from banquets and garden landscapes. These type of poems often included self reflection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s to portray a paradise on earth.
    The Seven Talented Writers of the Jian An Period were born a period of war towards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Although they were writers,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military and knew well about the hardship of wars. Their work often addressed war themes. Poems of expedition inherited a realistic and critical spirit and included individual expression of their thoughts on life and emotions.
    Representation and reply poems originated with the “Da Ya and Tang Min of the Book of Poetry” and “Sung Gao of the Book of Poetry,” and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 Jian An period and gained momentum during that time. Due to the disorder of the times, poetry writers often expressed their thoughts about an ideal world and were supported by Cao Cao and his sons. During their engagement, representation and reply poems were produced, many of them very touching.
    Fus of the Seven Talented Writers in the Jian An period included literature and poetry in the “Book of Poetry,” the bone and muscles of Chinese poetry. This explains why well-known work had been created to encourage and inspire people and enhance morals and boost morale. The “Book of Poetry” has an educational function as well as artistic nature and functi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Poetry” and the inclusion of art appreciation have exerted a long lasting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of poems.

    目 次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一、研究範圍 2 (一)歷史觀點 3 (二)文學發展觀點 4 二、研究方法 6 (一)姚斯 7 (二)伊瑟爾 10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2 一、專 書 12 二、期 刊 13 三、學位論文 14 第貳章 建安文學的背景 16 第一節建安時期的政治社會特點 16 一 風雨飄搖的東漢末年 18 (一)外戚宦官奪權 18 (二)黨錮之禍 18 (三)天災人禍頻仍 19 二、軍閥割據的混戰時期 20 三、三國鼎立穩定發展時期 22 第二節 建安時期思想與文學特點 24 一、形成期 24 二、繁盛期 24 三、衰落期 25 第三節 建安七子的學術背景 25 一、 七子的生平介紹 26 (一)孔 融 26 (二)陳 琳 26 (三)阮 瑀 27 (四)徐 幹 27 (五)劉 楨 28 (六)應 瑒 29 (七)王 粲 29 二、七子的《詩經》涵養 30 小 結 37 第參章 七子宴飲詩對《詩經》的接受 38 第一節 宴飲詩的《詩經》淵源 38 一、 鞏固宗法制度,強調親族向心力 40 二、以「禮」建立外在道德規範 42 第二節 七子公宴詩分析 43 一、述酣宴 44 二 、記遊宴 45 三、傷羈旅 48 四、同題共作 50 第三節建安七子公宴詩對《詩經》的接受 55 一、思想方面:宴飲文化的傳承 55 二、政治意義:宣揚向心力 56 三、建安時期對《詩經》的開展 57 小 結 58 第肆章 七子征戍詩對《詩經》的接受 59 第一節 七子征戍詩的《詩經》淵源 59 一、《詩經》征戍詩的思想內容 60 (一)歌頌君王豐功偉業 61 (二)激發昂揚愛國情操 62 (三)思婦懷遠、征夫思鄉 63 (四)整軍經武的田獵 64 二、《詩經》征戍詩的文學特質 65 第二節 七子征戰詩分析 65 一、社會紀實 66 二、隨軍出征 70 三、征夫盼歸、思婦懷遠 72 四、整軍修武 74 第三節七子征戰詩對《詩經》的接受 75 一、對《詩經》的繼承 75 二、對《詩經》的開展 77 小 結 78 第伍章 七子贈答詩對《詩經》的接受 79 第一節 贈答詩的《詩經》淵源 79 第二節七子贈答詩的分析 84 一、贈別詩 85 二、交遊酬酢 89 三、報音信 94 第三節七子贈答詩對《詩經》的接受 95 一、贈答詩對《詩經》的繼承 95 二、贈答詩對《詩經》的開展 96 小 結 97 第陸章 結 論 99 第一節 七子詩歌對《詩經》接受的意涵 99 一 宏觀的接受 99 (一)歷史性的共鳴作用 99 (二)期待視野的選擇作用 100 (三)虛擬讀者的預期作用 102 (四)未定點的意象創造作用 103 二、微觀的《詩經》接受 104 (一)孔 融 105 (二)陳 琳 105 (三)阮 瑀 106 (四)徐 幹 106 (五)劉 楨 106 (六)應 瑒 107 (七)王 粲 107 第二節 研究反思與展望 108 參考書目 110 附 錄 119

    一、古 籍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90年10月再版)。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一版)
    【南宋】朱熹著:《四書集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5月第5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1
    月再版)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梁】蕭統著,【清】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
    月初版)
    【梁】鍾嶸著,曹旭箋注:《詩品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第1版)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詩廣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清】王先謙撰:《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2月第1版)
    【清】王先謙撰:《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9月第1版)
    【清】沈德潛編,吳興、王蒓父箋註:《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6年9月初版)
    【清】段玉裁著,袁國華編審:《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2007
    年8月初版。)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3版)
    【清】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清】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二.魏武帝》(北京:中華
    書局出版,1999年6月第七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民國】黃節句讀:《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二、專 書(依姓氏筆劃)
    (一)詩經專書
    王靜芝注:《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7年12月6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佘正松、周曉琳著:《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屈萬里著:《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5月3版)
    夏傳才著:《詩經語言藝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袁長江著:《先秦兩漢詩經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8月1版)
    高亨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2版)
    黃振民撰著:《詩經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2月初版)
    裴普賢編著:《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趙沛霖著:《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7月)

    (二)建安七子專書
    丁仲祜編纂:《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毛炳生著:《曹子建詩的詩經淵源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王運熙著:《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王巍著:《建安文學概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1版)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第9刷)
    古典文學資料彙編之一:《三曹資料彙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江建俊:《建安七子學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初版)
    李文祿:《建安七子評傳》(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李宗為:《建安風骨》(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8月初版)
    李景華:《建安文學述評》(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1版)
    李寶均著:《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學》(臺北:群玉堂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周建江輯校:《三國兩晉十六國詩文紀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1版)
    尚學鋒、過常玉、郭英德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3刷)
    郁賢皓、張采民箋註:《建安七子詩箋註》(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90年5月1版)
    孫明君:《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1版)
    徐公持編著:《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1版)
    張可禮:《建安文學論稿》(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1版)
    梅家玲著:《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第4刷)
    劉運好著:《魏晉哲學與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1版)
    韓格平著:《建安七子詩文集校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1版)

    (三)接受美學專書
    〔聯邦德國〕H.R.姚斯、〔美〕R.C.霍拉勃 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前言》(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1版)
    伊格爾頓著;王逢振譯:《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1版)
    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洪漢鼎著:《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版)
    陳文忠著:《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陳文忠著:《文學美學與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陳炳良著:《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新詮》(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1月初版)
    蔡振念著:《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1版)
    龍協濤著:《文學閱讀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四)其 他
    王瑤著:《中古文學史.中古文學風貌》(臺北:長安出版社,1775年10月出版)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初版)
    江增慶著:《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吳興、王蒓父箋註:《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9月初版)
    李威熊著《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肖馳著:《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1版)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2月)
    張松如主編:《中國詩歌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5月)
    陳怡良《陶淵明探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5月1版)
    焦桂美著《南北朝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劉大傑:《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2007年8月)

    三、期刊雜誌(依姓氏筆劃)
    丁淑梅〈中國古代的接受理論與文學鑑賞“知音”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第4期,2006年)
    王寧〈文學的文化闡釋與經典的形成〉(《天津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2003年)
    王鵬廷〈建安七子詩歌創作實績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
    卷第4期,2003年7月)
    王豔峰〈疊字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9卷第7
    期,2008年7月)
    申燕〈論中國文學演變中讀者和作者的特性〉(《湘南學院學報》,第30卷第6
    期,2009年12月)
    朱洪玉〈孔融詩歌的時代特徵〉(《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
    2010年1月)
    何紅豔〈論建安公宴詩的價值選擇〉(《內蒙古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6期
    2003年11月)
    李洪亮〈孔融文學創作的因襲與開新〉(《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10年)
    李香麟〈《詩經》意象在《楚辭》中的演變〉(南昌工程學院學報,第27卷第5
    期,2008年10月)
    辛保平〈試評建安七子〉(《語文學刊》,第3期,1995年)
    佘斯大、陸理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經》審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
    42卷第4期,2003年7月)
    尚學鋒〈魏晉南北朝文學接受的三大類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
    期,1995年)
    易健賢〈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劉楨和他的詩歌創作〉(《貴州教育學院學
    報》,第26卷第3期,2000年)
    施建軍〈20世紀建安文學研究綜述〉(《中州學刊》,第5期,2002年9月)
    倪偉東〈《詩經》中民歌藝術風格對後世民歌的影響〉(《內蒙古電大學刊》,第9
    期,2006年)
    唐春豔〈孔融:「建安七子」中的異類〉(《重慶師專學報》,第19卷第2期,2000
    年6月)
    孫明君〈怎樣讀建安七子詩〉(《古典文學知識》,第4期,2000年)
    張利鋒、劉穎〈淺論《古詩十九首》對《詩經.國風》藝術手法的繼承與發展〉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第10卷第5期,2008年)
    張欣欣〈曹植詩文與詩經〉(《湖南工業技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16
    期,2008年12月。)
    張振龍〈孔融作品中的用典及其文藝思想〉(《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第3期,2009
    年3月)
    張慶利〈漢代經學與漢大賦的流變〉(《中國文學研究》第一期,1991年)
    郭持華〈漢儒的《詩經》闡釋與“詩”的經典化〉(《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
    期,2007年9月)
    郭樹芹〈《詩經》的教化功能及詩學解讀〉(《蘭州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
    2005年1月)
    郭鵬〈淺論三曹對《詩經》的一些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8月)
    陳玲玲〈論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赤峰學院學報》,第31卷,第2期,2010年2月)
    章滄授〈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總第21期)
    傅錫壬著〈從詩作看王安石變法維新的心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三期 ,1999 年5 月)
    喬雲峰〈論孔融詩文的典故〉(《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卷第23期,2008年)
    程彥霞〈四言詩在兩漢的發展變化〉(《船山學刊》,第4期,2008年)
    舒韶雄〈四言詩的發展歷程和衰落的原因〉(《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4年5月)
    劉家幸〈曹孟德樂府詩中的《詩經》淵源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
    蔣長棟〈論《詩經》的體式體貌及其對寫實文體的奠基意義〉(《湖南文理學院
    學報》,第31卷第2期,2006年3月)
    衛紹生〈六言詩體研究〉(《中州學刊》,第5期,2004年9月)
    謝模楷、陳紅娟〈評孔融詩〉(《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
    年8月)
    張治安、翟新菊〈《詩經》征戍詩簡論〉(《揚州大學學報》,第10卷第5期,2006年9月)
    殷光熹〈論《詩經》中的軍人思鄉盼歸詩〉(《思想戰線》,第38卷第2期,2008年)
    陳恩維〈創作、批評與傳播—論建安同題共作的三重功能〉(《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4年)
    王曉衛〈魏晉贈答詩的興盛及當時詩人的交流心態〉(《貴州大學學報》,第20卷第6期,2002年11月)
    韓蓉〈贈答詩起源探微〉(《文學理論》,第33期,2010年)
    郭燦輝〈魏晉贈答詩發展的幾個階段〉(《成都大學學報》,第4期,2010年)
    葉當前〈論魏晉送別詩的示範意義〉(《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10年4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
    丁玲《建安詩歌與《詩經》關係研究》(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年5月)
    王鵬廷《建安七子述論》(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年2月)
    吉田文子《《詩經》疊詠體研究──字詞改換與意義變化的關係》(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吳潔《劉楨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李夢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經》解讀》(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易小平《建安文學接受史》(四川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明月熙《漢魏汝南應氏家族文學研究》(貴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5月)
    邱鉦倫《對人的挑戰---《詩經》中的焦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姜亞林《《詩經》戰爭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6月)
    施建軍《建安文學專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4月)
    胡輝《劉勰《詩經》觀研究》(廣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昝風華《兩漢魏晉四言詩探論》(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月)
    唐愛霞《古代六言詩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6月)
    孫東華《春秋中葉以前詩之傳播途徑研究》(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孫敏《六朝詩經學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5月)
    徐俊祥《建安學術史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5月)
    張秀英《先秦時期的教育與《詩》教》(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5月)
    張麗敏《建安詩歌之題材類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莊達特《蘇軾品評陶淵明的接受美學運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郭芝伶《徐幹及其中論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2004年6月)
    陳佳琪《建安詩人生死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協志《王粲詩賦情志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猶家仲《《詩經》的解釋學研究》(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0年5月)
    黃亞卓《中古公宴詩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4月)
    葉秀娟《《詩經》與元白詩作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劉揚《《詩經》戰爭徭役詩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文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5月)
    鄭義藍《建安文學在南朝的傳播接受》(武漢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謝模楷《論孔融》(湖北大學中國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
    謝麗瓊《魏晉贈答詩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5月)
    韓蓉《六朝贈答詩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4月)
    饒平平《王粲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2-07-29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