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玉音 Chang, Yu-yin |
|---|---|
| 論文名稱: |
王廣義《大批判》系列研究—兼論中國政治波普藝術 The Research of Wang Guangyi’s Great Criticism series and China Political Pop |
| 指導教授: |
陳瑞文
Chen, Rui-Wen |
| 共同指導教授: |
高燦榮
Gao, Can-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7 |
| 中文關鍵詞: | 王廣義 、大批判系列 、政治波普 、毛澤東 、樣版畫 、中國當代藝術 |
| 外文關鍵詞: | Wang Guangyi, Great Criticism series, Political Pop, Mao Zedong, propaganda posters,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8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市場的榮景衍生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擔憂,「政治波普」與《大批判》系列是否僅是在市場作用下不夠純粹的藝術生產與窄化現象?論文以王廣義《大批判》系列與政治波普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符號脈絡的藝文背景與樣版畫符號的置換意義,和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進程的影響。毛澤東時代樣版畫(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雖隨著毛澤東的逝世對大陸藝術之箝制力逐漸消逝,但在文革後的中國當代藝術潮流中,樣版畫元素仍無法停頓被再度詮釋。研究藉由梳理王廣義《大批判》系列融合鮮明的毛澤東時代視覺語彙剪影,與商標消費符號的文藝背景,體現《大批判》系列對於時代的分野與文化語境的精準的捕捉。
由王廣義作者的內在經驗與其作品脈絡,與符號性的結構解析,凸顯《大批判》系列在瓦解歷史圖像的穿越性。最後放到幾項與政治波普相關的藝術思潮審視,即普普藝術、「五四」的藝術改良與「八五美術運動」、「後解嚴」與「後八九」的比對。研究發現《大批判》系列與「政治波普」在混沌的當代藝術情境裡,以歷史圖像回溯提供一個屬於自身國族的藝術發言,藉由直接的引用置換符意,與政治性符碼的自由挪取象徵藝術自主性的解放,在緊縮政治氛圍下對於政治性的聚焦以商業通俗性使藝術抹上現代化的色彩。無疑地成為這個時代中國最顯著的藝術歷史文件。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 has brought up a concern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tself. Are Chinese Political Pop and the Great Criticism series simply productions for Art market or just too narrow a perspective on Art? This thesis focused on Wang Guangyi’s Great Criticism series and Political Pop, tried to observe the symbolic-context artistic milieu and the iconology of the propaganda posters symbols of this work, along with their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lthough the images of propaganda posters from Mao Zedong Era (1949-1976) had gradually disappeared from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ver since Mao died, but the elements of these propaganda posters were still repeatedly interpreted in Chinese Post Culture Revolution era. Wang Guangyi’s Great Criticism series combined the distinguishable Mao Era’s visual elements and planar consuming icons, thus captured the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milieu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accurately.
By analyzing Wang Guangyi’s inner life experiences and his early works along with an iconographical deconstructing, the transgression of Great Criticism series was manifested while it disintegrated historical icons. Then,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compared this piece with other political pop art trends such as Pop, May Forth Movement, '85 Artistic Movement, Post-martial law Era and Post '89 Era to draw a conclusion. Political Pop/the Great Criticism series came to be an advocate of national art in this chaotic contemporary artistic milieu by using historical icons. By means of the transgression of iconography and political symbols, the autonomy of art also unleashed. In a totalitarian society, Great Criticism series focused on politics while clung to a commercial popularity at the same time, and along comes its modernity. Undoubtedly, Great Criticism series is the most prominent historical document of art.
(一)中文專書
小島朋之著,翁家慧譯,《「中國」現代史 :中共建國五十年的驗證與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
王逸,〈學生真正的訴求—反對貪污,整肅腐化〉,《天安門大論戰》,台北:故鄉出版社,1989。
王傑、廖國偉等著,《藝術與審美的當代形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王鵬令,《鄧後中國—問題與對策》,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
王明賢、嚴善錞,《新中國美術圖史 : 1966-1976》,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尤傳莉,《台灣當代美術大系—政治‧權力》,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學改革小組,〈關於執行黨的文藝政策決定〉,《中國現代文學史參考資料—卷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朱其,《新藝術史與視覺敍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吳冠中,〈內容決定形式〉,《油畫討論集》,鄭州: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林惺嶽,《中國油畫百年史—二十世紀最悲壯的藝術史詩》,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呂澎、易丹,《中國現代藝術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呂澎,《1990-1999 中國當代藝術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李俊賢,〈新時代、新社會的藝術光華—後解嚴時代的高雄美術策劃背景與理念〉,《美術高雄2001 :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術》,高雄 :高雄美術館,2002。
李澤厚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
胡永芬撰文,《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余英時著,〈五四文化精神的反省〉,《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79。
何政廣編,《杜象—現代藝術守護神》,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何政廣編,《林布蘭特—繪畫光影的魔術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查建英,《八○年代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高名潞等著,《中國當代藝術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高名潞,《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高名潞,《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倪再沁,《台灣當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倪再沁,〈西方美術‧台灣製造—台灣現代美術的批判〉,《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90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雄獅美術﹐1994。
阮榮春、胡光華著,《中國近代美術史 : 1911-194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97。
查建英,《80年代: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周策縱著,鍾玲譯,〈「五四運動」的定義〉,《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79。
易丹,《星星歷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發行,2002。
徐悲鴻,《徐悲鴻藝術文集上、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
徐悲鴻,《徐悲鴻繪畫專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8。
徐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台北:一方出版社,1993。
栗憲庭,《重要的不是藝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夏志清,〈一九五八年的大陸文學〉,《文學的傳統》,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
曾仰如,《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0。
康有為手書,蔣貴麟譯,《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康德著,宗白華、韋卓民譯,《判斷力批判》,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
熊十力,《中國歷史講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蔡智贏編,《普普在台灣》,台北:帝門教育基金會,1994。
蔡特金,《回憶列寧》,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1990。
張文傑等編譯,《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7。
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北京:三聯出版社,2001。
張群生編,《王廣義:藝術與人民》,成都:四川美術,2006。
陳盈瑛,〈別開新局—80年代台灣美術新展望〉,《開新—8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
陳曉明,《後現代的間隙》,昆明:雲南人們出版社,2001。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楊渡,《強控制解體—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面貌》,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黃秋雲,〈談胡先生的「五把刀子」〉,《胡風文藝思想批評彙集》,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66。
陸貴山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1949-2000》,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發行,2002。
霍少霞,《星星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1979-2000》,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鄭竹圍,《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鄭學稼,《由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香港:亞洲出版社,1953。
Alan Engel 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出版社,1981。
Arthur C.Danto,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Arthur C.Danto,張淑君、 劉藍玉、吳霈恩譯,《藝術世界》,台北:五觀藝術,2004。
Arif Dirlik,王寧等譯,《跨國資本主義時代的後殖民批評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Arnold Hauser,邱彰譯,《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台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87。Benedetto Croce,《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82。
Charles Taylor,韓震譯,《自我的根源:自我認同的形成》,北京:譯林出版社,2001。
E.H.Gombrich,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Edward Lucie-Smith著,陳麥譯,《1945年以後的現代視覺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George Ritzer著,謝立中等譯,《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George Dickie,張淑君、 劉藍玉、吳霈恩譯,《藝術和美學》,台北:五觀藝術,2004。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
Lucy R.Lipppard編,張正仁譯,《普普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Michel Foucautl,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2。
Peter Bürger,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R. G. Collingwood,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的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Roland Barthes,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
Zygmunt Bauman,楊渝東、史建華譯,《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1。
(二)中文期刊論文
趙峰,《中國當代油畫在當下環境中的地位》,河北:河北師範大學,2007年。
台北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簡介〉,《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頁36,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4。
王受之、磐年,〈中國大陸現代美術史8〉,《藝術家》第213期,頁337,台北:藝術家,1993。
王曉松,〈經典有什麼用?—對「移花接木」展覽作品資源狀況的描述〉,《藝術當代》第47期,頁72,上海:上海書報出版社,2008。
呂澎,〈從「廣州雙年展」看大陸九○年代藝術發展的基礎及方式〉,《雄獅美術》第263期,頁47,台北:雄獅美術,1993。
吳夢,〈五四美術革命至「後89」—栗憲庭談中國百年藝術思潮〉,《典藏今藝術》第167期,頁116,台北:典藏今藝術,2006。
胡永芬,〈大批判--社會主義的視覺經驗 論王廣義作品〉,《藝術家》第376期,頁442,台北:藝術家,2006。
胡永芬,〈「後解嚴與後八九」的時代背景〉,《藝術家》第383期,頁171,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郭少宗,〈八○年代台灣美術現象的橫剖與縱切〉,《現代美術》第28期,頁45-47,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
邵大箴,〈「五四」運動和中國美術〉,《藝術家》第168期,頁104,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9。
巫鴻,〈「經典作品」與美術史寫作〉,《讀書》第6期,頁57,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社,2006。
周彥,〈藝術、哲學、文化;論王廣義「後古典系列」的藝術圖式〉,《雄獅美術》第207期,台北:雄獅美術,1988。
高名潞,〈從藝術的批判到批判的藝術〉,《雄獅美術》第297期,頁29,台北:雄獅美術,1995。
高名潞,〈85美術運動的「前衛」意識〉,《雄獅美術》第297期,頁17-18,台北:雄獅美術,1995。
高名潞,〈斷裂的重現—從國際和本土意義「85新潮」〉,《典藏今藝術》第184期,頁104-107,台北:典藏今藝術,2008。
涂維政,〈重要的不是藝術—宋莊農居專訪栗憲庭〉,《典藏今藝術》第123期,頁126,台北:典藏今藝術,2002。
栗憲庭,〈當前中國藝術的「無聊感」—析玩世現實主義潮流〉,《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9期,頁6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2。
栗憲庭,〈後89藝術中的無聊感及解構意識〉,《藝術潮流》第1期,頁54,香港:藝術潮流雜誌,1992。
栗憲庭,〈消費形象與「政治波普」〉,《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6期,頁8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3。
栗憲庭,〈王廣義的藝術歷程(上篇)〉,《典藏今藝術》第141期,頁68,台北:典藏今藝術,2004。
栗憲庭,〈王廣義的藝術歷程(下篇)〉,《典藏今藝術》第142期,頁145,台北:典藏今藝術,2004。
孫立銓,〈美術創作中的「台灣版圖」——談台灣的政治性藝術〉,《炎黃藝術》第82期,頁89,台北:炎黃藝術雜誌,1996。
黃智陽,〈解嚴後台灣當代藝術中的文字符號與政治嘲諷〉,《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灣美術館,2007。
黃茜芳,〈中國策展人活躍國際舞臺—栗憲庭、高名潞、費大為、侯瀚如的現身說法〉,《典藏藝術》第82期,頁180,台北:典藏藝術,1999。
陳獨秀、呂瀓,〈美術革命〉,《新青年》第7卷第1號,頁84-86,上海:新青年雜誌社,1921。
陳瑞文,〈黑格爾的藝術思想、藝術系統及藝術終結論〉,《現代美術學報》第8期,頁21,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
張曉剛,〈當代直觀面對模糊卻深邃的歷史—一位中國藝術家的內心獨白〉,《典藏今藝術》第138期,頁66,台北:典藏今藝術,2004。
劉紀惠,〈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論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的政治發言〉,《台灣美術期刊》第70期,頁13,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
鮑幼玉,〈國立藝術學院專輯〉,《藝術家》第85期,頁64,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2。
Merewether Charles,〈關於社會主義視覺經驗--王廣義訪談錄〉,《典藏今藝術》第141期,頁72,台北:典藏今藝術,2004。
(三)英文專書
Carter Ratcliff , Andy Warhol , (New York :Abbeville Press), 1983,pp.43.
Clifford Geertz ,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pp.215-220.
Jiang Jiehong, The revolution continues :new art from China, (New York :Rizzoli), 2008.
Yun Chea Gab , Wang Guangyi :selected works from 2003-2006, (Seoul :Arario Seoul), 2006.
(四)網路資料
王廣義藝術家官方網站網址,http://wangguangyi.artron.net/,2009年3月14日摘錄。
東方視覺展覽史,http://www.ionly.com.cn/nbo/zhanlan/showAtt_2057.html,2009年7月18日摘錄。
TOM美術同盟,http://post.arts.tom.com/01000A65155_1.html,2009年10月22日摘錄。
Cybermuse,http://cybermuse.gallery.ca/cybermuse/search/ artwork_e.jsp?mkey=7249,2009年11月22日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