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遊芳怡 Yu, Fang-Yi |
|---|---|
| 論文名稱: |
臺灣排灣族與魯凱族傳統家屋中柱研究 A Study of the Central Pillar in Traditional Houses of Paiwan and Rukai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1 |
| 中文關鍵詞: | 排灣族 、魯凱族 、中柱 、百步蛇 |
| 外文關鍵詞: | Paiwan, Rukai, Central pillar, Hundred-pace snak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排灣族與魯凱族傳統家屋中柱,就構件本質來說,存有定點、中心與連結三種層次的文化意義。在空間秩序上具有中心與邊緣的二元對立,它反映出族人在倫理、政治空間的階序性,以及連結人神關係的垂直面向。
中柱在外顯裝飾的視覺傳達上,透過三大主題:人與百步蛇、人與動物,以及單像人物,陳述「理想的排灣族(或魯凱族)人」形象,並透過各種藝術處理手法來成就這三大主題。
中柱圖紋的形式與內容的詮釋,受到生產的、社會的、理念的三種層次影響。在美感詮釋的表達上,以愈接近過去、愈接近傳統的作品形式,愈能觸發族人對於過去情感上的真實想像,也就愈能獲得族人的青睞。
In terms of the component per se, the central pillar in traditional houses of Paiwan and Rukai connotes three cultural meanings: fixed point, center, and connection. In spatial order, the central pillar possesses the sense of dichotomy between center and margin, reflecting not only the hierarchy of ethics and political space but also the vertical aspect that connect people with spirits.
With regard to visual communication, the explicit decorations of the central pillar express the image of “ideal Paiwan (or Rukai)” through three major themes: people and hundred-pace snake, people and animals, and single figure. These three themes are achieved via all kinds of artistic means.
The pattern and cont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central pillar are influenced by production, society, and conception. In terms of the expression of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the closer the works depict the past and the tradition, the more it triggers people’s real imagination of the past emotion, and the more it is viewed with favor.
引 用 文 獻
一、 中文書目
(一) 專書
尹建中:《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台北:里仁書局,2009。
王 林:《美術形態學》,台北:亞太圖書,1993。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
王朝聞:《雕塑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王嵩山:《當代臺灣原住民藝術》,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2001。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王嵩山:《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田野調查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
伍麗華:《再現臺灣》,台北:莎士比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朱 狄:《雕刻出來的祈禱-原始藝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粹工藝:2008第一屆原住民族工藝師甄選及工藝精品認證成果專輯》,台北:台北創意設計中心,2008。
李正文:《體積與空間:雕塑藝術再欣賞》,中和: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研究比較(增訂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阮昌銳:《臺灣山胞雕刻藝術:全省巡迴展》,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11。
拉夫琅斯‧卡拉澐漾(Ljauuras.Kadsaugian):《山林的智慧-排灣族古建築智慧解析》,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區管理局,2012。
易中天:《人的確證─人類學藝術原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易中天:《藝術人類學》,台北:泰電電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施翠峰:《臺灣原始藝術研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
胡台麗:《排灣文化的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徐蓉蓉編:《雕塑-材料、技法、歷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張 法:《美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莊伯和、徐韶仁:《臺灣傳統工藝之美:臺灣工藝論‧原住民工藝技術》,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香出版社,1993.。
許正龍:《雕塑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陳 醉:《裸體藝術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1。
陳奇祿:《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2。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陳奇祿:《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61。
陳錦忠:《雕塑符號與傳達》,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
陳錦芳:《非洲藝術》,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1。
陳繩正、劉昌明:《建築與雕塑》,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傅天仇:《移情的藝術》,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喬宗忞:《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6。
黃世民,《魯凱神山風俗志》,屏東:潮州高中,2003。
黃世民:《霧村百合:魯凱傳奇杜巴男》,屏東:潮州高中,2004。
黃市民:《雲豹之鄉─隘寮群魯凱部落田野集》,屏東:潮州高中,2003。
奧威尼‧卡露斯盎(邱金士):《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
楊清田:《構成(一)》,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葉柏風、趙丕成:《木雕-鏤琢纖巧》,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排灣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達西烏拉灣‧畢馬(田哲益):《魯凱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鈴木質:《臺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二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
劉其偉:《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6。
潘立夫:《1996年排灣部落訪問及其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
潘立夫:《排灣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
衛惠林:《社會人類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盧梅芬:《天還未亮‧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簡榮聰、潘元石等:《穿透古今-平面雕專題展》,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
魏道慧:《人體結構與藝術構成》,板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2003。
譚昌國:《排灣族》,台北:三民出版社,2007。
(二) 翻譯書
Adolf Hildebrand著,潘耀昌等譯:《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Claude L'e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E.H Gombrich著,范景中等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裡學研究》,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Edward shils著,傅堅、呂樂譯:《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Emile Durkheim著,渠東、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Franz Boas著,金輝譯:《原始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Frazer, J.G著,汪培基譯:《金枝(上)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Gene Blocker著,沈波、張安平譯:《原始藝術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Herbert Read著,杜若洲譯:《形象與觀念》,台北:杜若洲,1976。
Huston Smith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Jacques Maquet著,武姍姍、王慧姬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Joesph Campbel & 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世界有限公司,1995。
Lévy-Brühl Lucién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臺灣商務,2001。
Lone Bell & Karen M. Hess & Jim R. Matison著,曾雅雲譯:《藝術鑑賞入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Ludwig Wittgenstein:《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Mircea Eliade:《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Roger Fry:《視覺與設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Rudolf Arnheim 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裡學》,台北:雄獅出版社,1976。
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Wilhelm Worringer著,魏雅婷譯:《藝術風格的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小林保祥著,松澤員子編,謝荔譯:《排灣傳說集》,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排灣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四冊‧排灣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森丑之助著,黃耀東編譯:《日據時期本省山地同胞生活狀況圖集》,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藤島亥治郎著,趙芳如譯:《臺灣原味建築》,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二、 日文書目
千々岩助太郎:《千々岩助太郎臺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下)》,台北:台北科技大學,2012。
千々岩助太郎:《臺灣高砂族の住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復刻版),1960。
小林保祥:《高砂族パイワヌの民芸》,東京:株式会社大空社,1997。
天理大学編集:《台湾原住民の生活用具》,東京:天理教道友社,1993。
古野清人:《古野清人著作集第四巻》,東京:三一書房,1990。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台北:南天出版社(復刻版),1923。
佐藤文一:《臺灣原住種族の原始藝術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復刻版),1988。
宮川次郎:《台湾の原始藝術》,台北:台湾實業界社,1930。
鈴木作太郎:《臺灣の蕃族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復刻版),1988。
鈴木秀夫:《臺灣蕃界展望》,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復刻版),2010。
臺北帝國大學語言學研究室調查:《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東京:刀江書院,1935。
藤崎濟之助:《台湾の蕃族》,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復刻版),1988。
三、 文集論文
石磊:〈從排灣族傳統的社會關係中觀察他們對人的看法〉,黃應貴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第461-476頁。
許功明:〈排灣族古樓村喪葬制度變遷:兼論人的觀念〉,黃應貴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第389-460頁。
蔣斌、李靜宜:〈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第167-212頁。
蔣斌:〈墓葬與襲名: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黃應貴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第392-406頁。
四、 期刊論文
(一) 中文期刊
任先民:〈記排灣族的一位雕刻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期(1957),第109-122頁。
伊誕‧巴瓦瓦隆:〈排灣族宗教藝術─圖騰與崇拜〉,《山海文化雙月刊》13期(1996.05),第34-40頁。
江韶瑩:〈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上)〉,《臺灣美術》4卷2期(1991.10),第22-43頁。
江韶瑩:〈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中)〉,《臺灣美術》4卷3期(1992.01),第56-60頁。
何廷瑞:〈臺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5-16期合刊(1960.11),第1-48頁。
林承緯:〈近代「工藝」概念在臺灣〉,《臺灣工藝季刊》34期(2009.08),第48-55頁。
林雲龍、林哲廷:〈訪排灣木雕刻家兼談排灣群木雕藝術〉,《臺灣手工業》46號(1993.01),第30-37頁。
林榮欽:〈排灣族木雕藝術的繼承人─高富村創作生活訪問紀實〉,《臺灣手工業》4號(1993.7),第70-74頁。
凌純聲:〈臺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期,1958,第1-57頁。
高業榮:(西魯凱族群的部落和藝術4),《藝術家》,24卷2期,(1987.01),第231-237頁。
高業榮:〈臺灣山地的手藝人〉,《藝術家》63期(1980.08),第175-179頁。
高業榮:〈祖靈的象徵─試論屏東縣七佳舊社排灣族的石質祖靈柱(下)〉,《藝術家》,58卷1期(2004.01),第370-375頁。
高業榮:〈祖靈的象徵─試論屏東縣七佳舊社排灣族的石質祖靈柱(中)〉,《藝術家》,57卷6期(2003.12),第480-485頁。
高業榮:〈祖靈的象徵─試論屏東縣七佳舊社排灣族的石質祖靈柱〉,《藝術家》57卷5期(2003.11),第464-466頁。
高業榮:〈好茶村魯凱族的木雕和雕刻禮儀〉,《藝術家》56期(1980.01),第85-93頁。
許勝發:〈從人物看文化─小林保祥:排灣族工藝技術的記錄者〉,《人本教育扎記》,140期(2001.02),第92-96頁。
陳文鈴:〈從原住民文物看「原始藝術」─回顧與展望〉,《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6卷2期(1996.4),第56-65頁。
楊孟哲:〈臺灣日治時代後藤新平的實業政策─手工教育的展開〉,《臺灣美術》86期(2011.10),第76-87頁。
楊龢之:〈漫談臺灣土狗〉,《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12期(2008.12),頁79-89。
萬煜瑤:〈原住民工藝-當代藝術美學表現與可能〉,《臺灣工藝季刊》32期(2009.02),第6-11頁。
萬煜瑤:〈原住民文化與藝術理論之對話─排灣族古樓村聚落研究〉,《現代美術學報》1期(1998.06),第103-127頁。
萬煜瑤:〈排灣族美感表達與詮釋〉,《美育》124期(2001.11),第10-15頁。
萬煜瑤:〈排灣族藝術圖像中「人」的形體與意象分析:從神話與雕刻談起〉,《民俗曲藝》161期(2008.09),第135-183頁。
萬煜瑤:〈視覺場觀點的排灣雕刻文本解析〉,《現代美術學報》10期(2005.11),第81-105頁。
裴家騏:〈魯凱族的狩獵知識與文化─傳統生態知識的價值〉,《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期(2010.12),第67-84頁。
諸葛正:〈臺灣地方工藝史的脈絡與意義〉,《臺灣工藝》38期(2010.08),第6-13頁。
謝繼昌:〈大南魯凱族的神靈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期(1995.06),第1-8頁。
蕭瓊瑞:〈雕形與刻紋〉,《台北:藝術家》55卷4期,2002.10,第354-358頁。
郭東雄:〈臺灣paiwan﹡(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知識〉,《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期(2010.12),第117-146頁。
(二) 日文期刊
YI生:〈臺灣土蕃の雙生兒を忌む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2巻248期(1906),第57-60頁。
伊能 生:〈臺灣の生蕃に見らるゝ犬の名の例〉,《人類學雜誌》37巻6期(1922),第177-180頁。
伊能嘉矩:〈臺灣バイワン蕃族の彫刻模様〉,《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3巻267期(1908),第315-322頁。
伊能嘉矩:〈臺灣土蕃の蛇についての敬虔的觀念及び之に伴生する模樣への應用〉,《東京人類学会雑誌》》21巻244期(1906),第373-378頁。
蕃骨:〈猪獵の話〉,《臺灣教育》No.390(無版權頁),第102-110頁。
大槻三郎:〈軍用犬として優秀なブヌン蕃犬〉,《まこと》199期(1935.04.01),第4頁。
木村泰治:〈生蕃犬〉,《臺灣婦人界》2巻2期(1935.01.10),第63頁。
尾崎秀眞:〈パイワン族の彫刻〉,《理蕃の友》1933.03,第2頁。
尾崎秀眞:〈重要美術の保存と臺灣の蕃族品〉,《理蕃の友》1933.04,第2頁。
(三) 報紙
山本鼎:〈北日本ではアイスの素木彫南日本に蕃人の製造品こそ尊い農民藝術だこ 臺灣の產業美術を調查すべく來電した山本鼎氏は談る〉,《臺灣日日新報》,7版8564號,日文版,1924.04.10。
山本鼎:〈有望なる臺灣の工藝的產業(完)〉,《臺灣日日新報》,6版8625號,日文版,1924.05.18。
山本鼎:〈有望之臺灣工藝的產業(其二)〉,《臺灣日日新報》,6版8625號,漢文版,1924.05.21。
山本鼎:〈有望之臺灣工藝的產業(其三)〉,《臺灣日日新報》,5版8628號,漢文版,1924.05.21。
山本鼎:〈有望之臺灣工藝的產業(其五)〉,《臺灣日日新報》,5版8633號,漢文版,1924.05.29。
趙惠群:〈雲豹子民不做失根的百合〉,《聯合報》,1995.02.16。
五、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郭永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灣原住民空間構成關係之研究─以魯凱族為例》,台中:逢甲大學,1997。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好茶舊社石板屋群落及周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劃》,屏東:屏東縣政府委託,2007。
萬煜瑤:《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人」與「自然」的意象與視覺性:排灣族傳統圖式與創生神話美感詮釋》,台東:東華大學,2009。
阮昌銳、高業榮主持:《屏東縣立文化研究中心「排灣族雕刻藝術館」研究規劃報告-臺灣排族雕刻藝術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
劉斌雄、胡台麗主持:《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7。
劉斌雄、胡台麗主持:《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
六、 論文
王馨瑩:《排灣族與魯凱族圖騰故事研究》,台東:台東大學,2003。
蔡佩穎:《空間分析與房舍結構以屏東牡丹鄉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為例》,台北:臺灣大學,2007。
譚昌國:《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台坂村為例的研究》,台北:臺灣大學,1991。
吳憶萍:《西魯凱族祖靈柱紋飾變遷之研究─以光復後(1945-2003年)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2004。
吳松芳:《排灣族百步蛇文飾之研究》,台北:臺灣藝術大學,2008。
黃東治:《臺灣原住民東魯凱族的狩獵文化與認同探究》,桃園:體育大學,2010。
郭東雄:《臺灣排灣族七佳舊社住居文化之研究》,台南:台南大學,2003。
許勝發:《傳統排灣族群北部式家屋裝飾初步研究》,台南:成功大學,1996。
鄭瑋寧:《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新竹:清華大學,2000。
全皓翔:《臺灣原住民族狩獵權之研究:布農族、排灣族個案探討》,花蓮:東華大學,2010。
陳嘉晉:《排灣族群石板屋聚落與地質環境的探討》,台南:成功大學,2006。
陳慧芸:《排灣族木雕圖像之美感表現與文化意義探討—以屏東縣三地門鄉為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2004。
任秀玲:《排灣族工藝的傳統與再生-以佳興村木雕發展為例》,宜蘭:佛光大學,2010。
柳惠玲:《排灣族古樓村五年祭身體文化之探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2011。
李國坤:《臺灣排灣族之原初藝術研究》,台北:臺灣藝術大學,2006。
李靜宜:《排灣族舊來義社住屋的復原與意義初探》,台中:東海大學,1994。
傅冀鈴:《排灣族神話傳說之現代藝術創作》,屏東:屏東教育大學,2010。
七、 網路資料
文化資產局
http://www.boch.gov.tw/boch/(2014.02.06)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b/frb/frb00582.htm(2012.03.14)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藏品資料查詢系統
http://acis.digital.ntu.edu.tw/index.htm(2014.04.17)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
http://www.nmns.edu.tw/(2014.04.17)
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Digital Archives Project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index.jsp(2014.04.17)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http://www.ianthro.tw/(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