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崧漢
Hsu, Sung-Han
論文名稱: 中國國民黨與地方派系關係之演變-雲林縣個案研究(2000~2009)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local factions-the case study in Yunlin County(2000-2009)
指導教授: 王慶輝
Wang, Qing-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雲林縣地方派系國民黨
外文關鍵詞: Yunlin County, local factions, Kuomintang(KMT)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長久以來,地方派系的存在是台灣的地方政治的明顯特徵。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地方派系透過威權體制內之「恩庇—侍從」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享有地方公權力與經濟利益的特權,而國民黨也藉由對國家政治、經濟上的壟斷利益,交換其政治的忠誠,藉以鞏固國民黨威權體制的統治基礎。2000年中央政權輪替,國民黨失去了對地方派系的「恩庇」基礎,就相關理論而言,勢必會對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關係產生衝擊與影響。
    本文選取雲林縣為個案研究對象,採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分析2000年政權輪替後國民黨與地方派系關係的演變。雲林縣一直以來是泛藍力量的最南端,也是國民黨最用心經營的縣市之一,但2005年縣長選舉,民進黨入主縣府,改變了以往國民黨與雲林地方派系的良好關係。民進黨執掌中央政權,到取得雲林縣政權,再到民進黨失去中央政權,國民黨和地方派系經歷了哪些變化?本研究探討雲林縣地方派系之起源與分佈及組織結構,特別是國民黨在雲林縣地方派系結構中扮演之角色,通過對2000政權輪替後前後歷次選舉結果之對比分析,意在解釋十年來國民黨在雲林縣地方選舉中對地方派系的影響極其演變過程如何。
    本文發現,經過兩次中央政權輪替和一次雲林縣政權輪替,雲林地方派系與政黨關係不再密不可分,政權輪替加速了地方派系分裂與衝突。並且,民進黨亦正在地方派系化,對國民黨與地方派系關係構成衝擊。

    For a long time, the existence of local factions is an obvious feature in Taiwan's local politics. Under the authoritarian rule by Kuomintang (KMT), local factions within the system through the power of “patron-client relation” relationships, enjoy the local political power and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privileged. And the KMT exchange their political loyalty with Monopoly power, to strengthen the rule of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basis. In 2000,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ook national power, based on relevant theory; the KMT lost the resources for local factions. For that, the KMT and local factions will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and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discusses about Yunlin County as a case study used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of political power after 2000, w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MT and local factions has changed. Yunlin County has long been the southernmost tip of the pan-blue forces, but the 2005 county elections, the DPP entered the county government, changing the good relations Kuomintang between the KMT and local fac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rigin of local factions and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Yunlin Count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ain what the role of the KMT play after 2000 election and how local factions have evolved during 10 yea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after two national elections (2000, 2008) and local elections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fac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Yunlin has no longer inseparable, and the elections has accelerated the division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local factions. Meanwhile, local factions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also come into being, which must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MT and local fac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節 國內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相關理論………………………………………………………………… 19 第四節 中國國民黨的發展……………………………………………………… 25 第五節 台灣地方派系探討……………………………………………………… 28 第六節 雲林縣地方派系的相關文獻…………………………………………… 33 第三章 雲林縣各政黨之主要派系……………………………………………… 37 第一節 雲林縣人文地理環境…………………………………………………… 37 第二節 雲林縣地方派系之起源與結構………………………………………… 40 第三節 雲林縣各政黨之派系屬性及主要成員………………………………… 52 第四節 中國國民黨與各政黨及派系的關係…………………………………… 57 第五節 2000年中央政權輪替後中國國民黨與地方派系關係的演變…………60 第四章 中國國民黨、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 65 第一節 雲林縣歷屆選舉分析…………………………………………………… 65 第二節 2000年後雲林縣各項選舉結果分析……………………………………76 第三節 國民黨選舉動員機制與管道…………………………………………… 86 第五章 結 論 ……………………………………………………………………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93 參考文獻……………………………………………………………………………96 附錄1-訪談單……………………………………………………………………102 附錄2-受訪者名單………………………………………………………………103 附錄3-受訪內容摘要……………………………………………………………104 附錄4-雲林縣統計指標…………………………………………………………133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Andrew Heywood原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等譯:《政治學新論》(Politics),(台北:韋伯,1999)。
    Giovanni Sartori,雷飛龍譯:《政黨與政黨制度》(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台北:韋伯,2003)。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 )。
    吳文成:《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1996)。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1995)。
    林佳龍:〈臺灣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1946-94) 〉,《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1998)。
    胡 佛:《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91)。
    若林正丈原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
    施威全:《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文化,1996)。
    張金鑒:《政治學概論》,(台北:三民,1976)。
    張崑山、黃正雄(主編):《地方派系與臺灣政治》,(臺北:聯合報社,1996)。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2001)。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 》,(台北:月旦,1998)。
    彭懷恩:《臺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2005)。
    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1992)。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1992)。
    葉至誠、葉立誠和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0 年 10 月)。
    廖忠俊:《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1997)。
    廖忠俊:《臺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文化,2000)。
    趙永茂:《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1998)。
    趙永茂:《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1978)。
    蔡明惠:《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鬥爭》,(台北:洪葉,1998)。
    謝瑞智:《憲政體制與民主政治》,(台北:文笙,2010)。
    薩孟武:《政治學》,(台北:三民,1986)。

    (二)、期刊及論文
    丁仁方:〈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臺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1999年6月),頁59-82。
    王良新:《雲林縣地方派系之變遷》,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188。
    王金壽:〈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臺灣社會學》,第7期(2004年6月),頁177-207
    王金壽:《國民黨選舉機器的建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王振寰、沈國屏、黃新高:〈誰統治地方社會:高雄縣個案研究〉,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主辦,1994。
    王振寰:〈私人資本與臺灣政治轉型〉,中研院臺灣民主化過程研討會論文,台北,1992。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博士論文,2004)。
    朱漢雲:〈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經分析》,(台北,臺灣研究基金會,1989),頁139-160。
    吳芳銘:《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吳重禮:〈亦敵亦友:論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候選人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式〉,《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7期(1998),頁177-204。
    沈國屏:《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佳龍:〈臺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臺灣政治學刊》,第四期(2000 年12 月),頁3-22。
    林南固:《地方派系依持動員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19。
    柯貴元:《地方派系與選舉關系之研究:以彰化縣爲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柯瑩鈴:《中國國民黨政黨轉型之研究:二○○○年至二○○四年》,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5。
    徐火炎:〈臺灣政黨版圖的重劃: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民基」比較〉,《東吳政治學報》,14 期(2002),頁104。
    涂一卿:《臺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張世榮:《雲林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域動員系統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茂桂、陳俊傑:〈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檢討〉,《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986,頁498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的轉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與俗民網絡:論臺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主辦,1994。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陳儀治台論》,臺灣光復初年歷史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2 。
    陳明通、朱漢雲:〈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第2 卷,第1 期(1992),頁96。
    陳明通:《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 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陳華昇:《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璿仁:「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 23。
    黃江正:《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第十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創夏:《臺灣政治發展變遷對恩庇—侍從之中央地方派系運作結構關聯性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第四屆「公共事務」論文發表會論文,(2005),頁13。
    黃豪聖:《臺灣政黨轉型現象之研究:從新制度論角度分析》,私立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1990),頁84-96。
    楊英傑:《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6。
    趙永茂:〈新政黨政治形勢對臺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頁1-27。
    趙永茂:《2000 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臺灣政治學等主辦「跨越2000 年的政治學研究」學術研討會,高雄,2000。
    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 4 卷 3 期(1989),頁 58-70
    劉佩怡:《臺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韓秀珍:《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2001年市長、立委選舉以及2002年市議員選舉基隆市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蘇俊豪:《雲林縣地方派系變遷及其與選舉關系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三)、報紙
    《自由時報》(台北),1996年12月6日,版 6。
    《聯合晚報》(台北),2001 年11月27日3版。
    《聯合報》(台北),2000年3月18日8 版。
    (四)網站
    中國國民黨產業工會:〈89年中國國民黨各級黨部專職工作人員人力精實實施要點、91年中國國民黨各級黨部專職工作人員人力精實實施要點、94年中國國民黨各級黨部專職工作人員人力精實實施要點〉,網址:http://www.kmtunion.org.tw/ (瀏覽日期:2010年3月29日)。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981017馬主席就職演說-同心協力,團結勝選〉,網址:http://www.kmt.org.tw/hc.aspx?id=32&aid=3642 (瀏覽日期:2009年11月30日)。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黨史簡傳〉,網址: http://www.kmt.org.tw/hc.aspx?id=27 (瀏覽日期:2010年2月10日)。
    雲林縣選舉委員會,http://yl.cec.gov.tw/(瀏覽日期:2010年1月30日)。
    雲林縣政府主計處,http://www4.yunlin.gov.tw/accounting/(瀏覽日期:2010年1月30日)。

    二、西文部份
    Grimshaw, W. J.,Bitter fruit: Black politics and the Chicago machine 1931-1991.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Jacobs, B. J.,“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China Quarterly 78,1979)pp.237-273.
    Jacobs, J. Bruce,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Camberra: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117-129.
    Mair, Peter, “The Problem of Party System Chang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London), Volume 1, No. 3,1989), pp.251-276.
    Michels, R.,Political partie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New York: Free Press,1966)
    Willam N. Chambers, Party Development and American Mainstream(New York :Oxford, 1976), p.5.
    Wu, N. T.(吳乃德),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unpublished)PH.D. Dissertation, the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pp.301-334.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0-12-3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