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煜稜 chen, yu-leng |
|---|---|
| 論文名稱: |
台灣日治時期產業合作事業經營之農業倉庫研究 A study of the Taiwan’s Cooperative Granary in the Japanese Period |
| 指導教授: |
傅朝卿
fu, chao-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2 |
| 中文關鍵詞: | 日治時期 、米作商品化 、農業倉庫 、米穀倉庫 |
| 外文關鍵詞: | rice production commercializing, Cooperative Granary, agricultural granary, Japanese Period |
| 相關次數: | 點閱:78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的產業合作事業所經營之農業倉庫為研究主體,從殖民政策、米作發展與商品化歷程,觀察、論述農業倉庫的設置緣由、實際發揮之功能、地理區位的選擇、建築空間環境的構成及其建築形態的衍生。關於農業倉庫(米穀倉庫)所包含的米穀加工與調製的空間形態,在台灣地區雖並非首創,但獨立設置營運空間將兩者結合為一,以調製輸出米穀為目的,並結合庶民金融機構具信用、販賣、購買、利用四項業務合法經營的整體空間區域形態,日本殖民期間可謂首開先例。不論在「功能」或「形制」均別於以往附屬民居建築之中的「囷」與「土壟間」,發展出一種專業且具現代化工業的加工生產模式與科學化的貯藏空間。
本文藉由全面性地蒐集與整理相關基礎資料,並對照於日本殖民期間台灣米作、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欲建構台灣地區米穀倉庫設置的發展演變歷程及模式。首先簡要的描述日治1895-1925年間的在來米作改良發展與蓬萊米商品化之過程,來觀察農業倉庫的設置起源與目的,更進一步對應台灣米作商品化後其生產與輸出情形,討論農業倉庫實際發揮之功能,再就其所執行的機能探討空間形態之構成,研究中同時發現,其設置的地理區位選擇,由於調製加工對象以輸出之米穀商品為主,故必須考慮其商品運輸之便利,因而均有依附於交通要道之現象,本文亦針對此一現象加以檢視是否為設置地點選擇之必要條件。最後透過現存案例來進行建築實體、空間形態之分析,瞭解其構成原則與差異性之探討,並將其建築形式與殖民母國作一分析比較,探究其形式衍生之原因。
本論文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日治初期米作改良、增產至日本種米於台灣地區移植成功與商品化加深,對於台灣米作生產的影響與輸出貿易變化之下,米穀加工調製相關處理空間的轉變歷程。
二.自在來米增產時期所創建的農業倉庫,伴隨著蓬萊米大量生產逐漸增設之下,其設置目的與所發揮之功能及任務,依不同經營主體的轉變分期詳述並探討其地理區位設置之原則,進而分類出不同地理區位屬性所產生不同的貯藏空間形制。
三.依實際案例分析討論其基地整體配置、空間、建築形式、構造系統,釐析台灣地區的農業倉庫建築空間詮釋的差異性,並相較殖民母國的農業倉庫,就相異點從中探尋殖民地形式產生原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granary research run by the Taiwan area industrial cooperative industry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ranging from the colonial policy, rice production commercializing progress, observation, discussing the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rice granary, the actual demonstration of this function, choosing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building enviroment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rice processing process included in the agricultural granary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space allocation used is not developed in Taiwan, the independant setup of the services has combined two functions together. Concoting a rice output as a goal by combining the middle class financial institute, selling, buying, making use of the four aspects of a legal business operation, these are first used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No matter function or the formation are different from gan「囷」 and tu lung gun「土壟間」, these 2 things are found in most residences during those days,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and modernized industrial processing mode and scientific storage spac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about collecting and sorting of basic related information. Comparing the Taiwanese rice production society, economic developement process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the history of the mode and growth of development in setup of the agricultural granary in Taiwan. Firstly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zarimai(在來米) modification process and hoorimai(蓬萊米) commercialization during 1895~1925 under japanese governing to observe the beginning and purpose setting up of agricultural granary, corresponding the Taiwanese rice production and output after Taiwanese rice has commercialized. Discussing the actual fun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granary, researching the formation of space pattern through the function, during the research it had been found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setup of the selection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has to consider the convenience of product transportation because the products that needs processing is based on rice products. It is dependant on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routes, therefore discussing whether this location is suitable for this construction. Finally analysing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and space pattern through the current examples,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basics and differences,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ese and Japanese contruction. Researching the reas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developement.
This document is divided into 3 main categories:
1. The moderation of rice during the early rice production, after transplanting the Japanese rice into Taiwan the production output increased rapidly and made the rice products more commercialize. Under the output of trading, transformation phase of the rice processing causing a affective result in the rice production industry.
2. During the high production period of zarimai(在來米)the agricultural granary is built, thereafter hoorimai(蓬萊米) also became highly productive. The reason of the setup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granary,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of the administrator describing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geographical situation basics then grouping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different type of storage spaces.
3. According a actual case, discussing the storage system in a whole, space, construction form,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analysing Taiwan agricultural granary’s construction difference. Then comparing the granaries with Japan, from the differences finding the cause of Taiwan’s form of operation.
日文文獻
加藤健之助
無年月,《產業組合一般經營講義 / 加藤健之助講述》,臺北:臺灣產業組合協會。
臺灣產業組合協會 編,
1923,《臺灣產業組合要覽 : 第9-26次》,台北:臺灣產業組合協會。
農商務省編
1917,《米穀貯藏ニ關調查スル》東京:大日本農會。
泒谷平四郎,
1937,《臺灣產業組合年鑑昭和十二年版》,臺北:臺灣產業經濟調查所。
臺灣產業研究會 編,
1936,《產業組合與農村經濟研究》,台北:產業公論社。
株式會社酒田米穀取引所
1934,《山居倉庫概要》,株式會社酒田米穀取引所。
泒谷平四郎,
1934,《臺灣產業組合史》,臺北:產業組合時報社。
臺灣產業組合協會臺中州支會,
1931,《臺中州產業組合要覽》,臺中州:臺灣新聞社。
臺北州勸業課,
1929,《臺北州產業組合要覽 (昭和3、7、12、13年)》,臺北:臺北州勸業課。
臺灣總督府,
1916,《臺灣產業組合要覽(第4-28次)》,臺北:臺灣總督府。
千千岩助太郎
1943,《臺灣高砂族住家研究》,台北:台灣建築會。
橋田 丑吾,
1918,《農業倉庫經營論》,東京 : 東京出版社。
久山文朗
1937,《米穀自治管理法》,臺北:臺灣產業研究會。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6,《米穀自治管理法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農林省農務局
1931,《米穀要覽》,東京:東京統計協會。
農林省米穀部
1932,《米穀政策資料》,台北:農林省米穀部。
農林省米穀部
1932,《米穀專賣資料》,台北:農林省米穀部。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米穀課
1937,《米穀統制資料調查說明》,台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米穀課。
八木芳之助
1934,《米穀統制論》,東京:日本評論社。
農林省農務局
1918,《米穀統計年報》,台北:農林省農務局。
臺灣總督府米穀檢查所,
1929,《米穀檢查成績》,臺北:臺灣總督府米穀檢查所。
南口勝,
1940,《昭和十三年度米穀利用研究所事務功程》,台北:農林省米穀利用研究所。
上野幸佐;蒲田丈夫,
1923,《臺灣米穀年鑑》,不詳。
上野幸佐,
1927,《臺灣米穀事情》,台北:不詳。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1930,《臺灣米穀要覽-昭和四年》,台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加藤健之助
無年月,《農業倉庫的經營》,台北:台灣產業組合協會第二版。
貝山 好美
1933,《產業組合概論講義要項》,臺北市:臺灣產業組合協會。
水野武夫
1935,《農業倉庫利用論》,東京:高陽書院。
黑澤平八郎講述
無年月,《農業倉庫業務規程講義要綱》,台北:台灣產業組合協會。
大豆生田稔,
1993,《近代日本の食糧政策—對外依存米穀供給構造の變容》京都:ミネルウア書房。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8,《台灣の米》,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江夏英藏
1930,《台灣米研究》,台北:台灣米研究會。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0-1949,《台灣農業倉庫事業成績統計昭和5-14年度》,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台灣總督府米穀局
1941,《台灣米穀要覽》,台北:台灣總督府米穀局。
台灣總督府米穀局
1935,《米穀檢查成績昭和10年度》,台北:台灣總督府米穀局。
虎尾郡役所
1985,《臺灣省虎尾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東石郡役所
1985,《臺灣省東石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成文出版印製
1985,《臺灣省臺灣州郡市街庄一覽輯存》,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北門郡役所
1985,《臺灣省北門郡概況》,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5,《台灣文獻輯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高雄州役所
1985,《臺灣省高雄州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七星郡役所
1985,《臺灣省七星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臺南州役所
1985,《臺灣省臺南州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臺南州役所
《1985,臺灣省臺南州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虎尾郡役所
1985,《臺灣省虎尾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屏東郡役所
1985,《臺灣省屏東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東石郡役所
1985,《臺灣省東石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印製。
立虹出版社
1997,《開台尋跡》,台北:立虹出版社
立虹出版社
1997,《見證台灣總督府18951945》,台北:立虹出版社
立虹出版社
1997,《海國圖索》,台北:立虹出版社
立虹出版社
1997,《蓬萊舊庄-台灣城鄉聚落》,台北:立虹出版社
立虹出版社
1997,《殖產方略-台灣產業開發1895-1945》,台北:立虹出版社
西文文獻
Ensminger, Robert F
1992,The Pennsylvania barn : its origin,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North America.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nthony D. King
1984,Buildings and society :essays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Boston
Will, Pierre-Etienne.
1991,Nourish the people : the state civilian granary system in China, 1650-1850.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oble, Allen George
1995,The old barn book : a field guide to North American barns and other farm structures. New Brunswick, N.J.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Hideo Naito
1938,TAIWAN/a uique co;onial record 1937-1938 edtion.Tokyo Japan:kokusai Nippon
中文文獻
專書
凃照彥
2003,《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柯志明,
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群學出版社。
川野重任原著;林英彥譯
(1969〔1941〕),《日據時代台灣米穀經濟論》,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塗講述
1952,《台灣農倉之實際經營與管理》,台北:台灣省農會人員講習所。
近藤萬太郎著/忦介六譯
1934,《米穀貯藏之理論與實際》,商務印書館發行。
華松年
1984,《台灣糧政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台灣總督府米穀局
1940、1941、1942,《食糧年鑑》,台北:台灣總督府米穀局。
六十七
1961,《番社采風圖考》,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尹樹生,
1980,《合作事業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尹樹生
1974,《各國合作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岩松,
1983,《中華合作事業發展史》,第十八章日據時期台灣之合作發展事業
台灣省政府糧食處,
1987年,《臺灣區穀類倉庫調查報告》,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
矢內原忠雄撰;周憲文譯,
(1985〔192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帕米爾書局。
王詩琅,
1980,《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圖書。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第1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田泉
1993,《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許雪姬等
1997,《台中縣街市發展-豐原、大甲、內埔、大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林滿紅
1978,《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台北:台灣銀行。
台灣省政府糧食處/黃登忠
1997,《台灣百年糧政彙編》第一編,台北:台灣省政府糧食處。
台灣省政府糧食局
1948,《台灣糧食統計要覽》,台北:台灣省政府糧食。
王惠君
2002,《台北市定古蹟北投穀倉調查研究暨修復工作計畫書》,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
1997,《宜蘭縣古蹟遺址調查研究》,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樹德科技大學
2003,《彰化縣福興鄉農會穀倉調查研究》,彰化縣文化局。
張彩泉等編
1999,《台灣稻作發展史》,台北:台灣省政府農林廳,P.P.645-679。
馬若孟著;陳其南、陳秋坤譯
1979,《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台北:牧童出版社。
李紀祥
2001,《時間.歷史.敘事 : 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社。
Eric Hobsbawm著;黃煜文譯
2002,《論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林明德
1993,《日本史》,台北:三民書局
遠流台灣館編
2003,《台灣史小事典》,台北:台灣遠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鼎盛、李乾朗等編
1997,《台灣地區穀倉建築之機能與結構》,台北:台灣省政府糧食處。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2,《台灣經濟史初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2,《台灣經濟史第2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2,《台灣經濟史第7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52,《日據時期台灣經濟特徵》,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論文期刊文獻
李力庸,2000,《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政大歷史所博論。
陳玫瑾,2000,《日據初期台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成大歷史所碩論。
顧雅文,1999,《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台大歷史所碩論。
曾健州,2001,《台灣日治時期測候所建築之研究》,成大建築碩論。
王薰雅,2001,《日治時期新式製酒工場產業遺址保存策略》,中原建築碩論。
周穎君,2002,《阿美族傳統家屋研究》,東海建築碩論。
余佩瑛,1998,《台灣地區近代瓷磚業與外牆瓷磚演變之研究》,東海建築碩論。
劉翠溶,2001/04,〈日治後期台灣合作農倉試探〉,《台灣史研究》,7(1):136-172。
盧福明、蘇昭山,1976,〈穀機之研究〉,《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2(4):14-19。
李力庸,2002,〈改良在來米的阿緱農會(1903-1930)〉,《高高屏地區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p.p.138-156。
李力庸,2002,〈1910-1930年代土礱間的米穀交易問題〉,《萬能學報》24:231-244。
賴建誠,1988/12,〈日據時期台灣的合作經濟制度〉,《清華學報》18(2):345-363
胡忠一,1997/12,〈日據時期台灣產業組合與農業會之研究〉,《農民組織學刊》2:31-90。
胡忠一,19996/06,〈日據時期台灣農會之研究〉,《農民組織學刊》,1:77-128。
林寶安,1993/09〈日治時期台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社會〉,《台灣銀行季刊》44(3):81-100。
王世慶,1958〈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台灣文獻》,9(1):15-32。
李力庸,1999,〈廉價的技術改良--論日治時期農會的台米改良事業〉,《萬能商學報》21:117-132。
范燕秋,1995〈鼠役與台灣之公共衛生1896-1917〉,《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3(1):59-84
報章雜誌
台灣米報社,1930-1939,《台灣米報》。
台中州勸業課,1931/4,〈台灣米の保存に一大發現〉《台灣米報第12期》。
森忠平,1931/7,〈特色する草屯信用組合經營の農業倉庫〉《台灣米報第15期》。
洪火煉,1933/4,〈農倉經營並米の販賣事業經驗談一-三〉《台灣米報第36期》。
邱麓生,1934/2,〈嘉義市源八精米工場觀感〉《台灣米報第46期》。
1934/3,〈土壟間の經營〉《台灣米報第47期》。
東涯生,1934/4,〈農倉の為めに〉《台灣米報第48期》。
1934/6,〈既設米穀利用組合〉《台灣米報第50期》
1934/12,〈台灣籾の貯藏に就へ〉《台灣米報第56期》。
1934/8,〈樹林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經營の米穀倉庫事業概況〉《台灣米報第52期》。
台灣農友會,1907-1940,《台灣農事報》,台北:台灣農友會。
台灣農會,1939-1943,《台灣農會報》,台北:台灣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