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叙云 Wang, Hsu-yun |
|---|---|
| 論文名稱: |
魏晉士人遊憩觀與身心治療關係 Connection on Recreation Sentiment & Physical & maetal Therapy in Literatus of Wei-Jin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3 |
| 中文關鍵詞: | 神遊 、莊子 、隱逸 、身心治療 、遊憩 、魏晉 |
| 外文關鍵詞: | Wei-Jin, sauntering/recreation, Zhuangzi, physical and mental treatment, reverie, reclus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魏晉士人受當時政治社會、莊子思想,及文化風尚影響,故覽山觀水、遊園入林之風盛行。士人進行遊憩活動時,不僅能排憂遣慮,更能暢情澄懷,進而體玄得神,達到物我冥忘。在遊覽過程中,身心也進一步得到安頓療癒。筆者以《魏晉士人遊憩觀與身心治療關係》為題,探析士人從案牘中鬆綁後,進入自然所受到的滋養,而產生的身心變化。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價值,並定義論文中「遊憩」一詞的涵義。第二章〈先秦兩漢遊憩觀之流變與魏晉士人尚「遊」緣由〉,從先秦兩漢的儒道思想,及《詩經》、《楚辭》、漢賦等文學觀點切入,探討魏晉以前遊憩觀之流變;並從社會變遷、玄風興盛、意識覺醒等面向,論述魏晉遊憩文化興盛緣由;進而推衍莊學道遊,以至郭象適性之遊的玄意流變。
第三章〈魏晉士人遊憩活動與遊憩觀〉,遊憩活動首先按時間分類,依序分為建安時期的西園遊、南皮遊、宴游;竹林時期的山陽遊;元康時期的金谷遊、洛水遊;東晉時期的新亭遊、華林遊、蘭亭遊與東山遊。接續按空間分類,分為山林遊、江海遊、園林遊、臺樓遊等四類。遊憩觀則依遊憩形式及觀念,分為:形遊、神遊、仙遊、玄遊、釋遊、民俗遊。
第四章〈魏晉士人遊憩觀與身心治療關係〉,先從「自然心理學」探究人渴望返歸自然的原因,及遊覽時的心理狀態;進而從「精神現象學」探討魏晉士人於遊憩活動時,自我意識的運作,及冥合自然的體驗,並從莊子「心齋坐忘」至郭象「無心順有」之精神活動,分析士人於觀覽山水中,精神層次的昇華。最後從「中國養生學」探討遊憩活動達到形神兼養的功效,及審美經驗中心靈所受的陶冶。第五章〈結論〉,除概括各章重點外,亦提出審美心態、養生調氣、精神意識與遊憩活動之互証,加強古代玄意與現代哲學、美學、心理學之關聯性。
It is physical as well as mental sauntering that, in the light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 Zhuangzi ideology,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literatus of Wei-Jin Dynasty, has been prevailing. In the process of sauntering, the literatus could not only release themselves from anxieties, nurse the outlet of the ambition, but further introspect themselves through meditation, to the ext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balance.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state of bodily and mental prostration could be eliminated. The thesis entitled “Connection on Recreation Sentiment and Physical & Mental Therapy” is intended to elaborate on both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variation of the Wei-Jin literatus, unloaded from official correspondence, and thereafter nourished in the Mother Natur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reveals the researching motif, purpose, approach and its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is entitled “Illumination on Development of Sauntering Perspectives in Han and Pre-Han, and on Wherefores of them in Wei-Jin.” Stemming from references such as Confucian thoughts in Han and Pre-Han, from literary positions, take “Shi-Jing” (The Book of Songs), “Chu-Ci” (The Book of Chu Rhetoric), and the Han diction for example, the pre-Han sauntering development is thus examined. Still, the cause of prosperous Wei-Jin sauntering culture, touching upon the aspects of social reforms, the thriving of metaphysics, and the awakening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s shall be introduced. Further elaboration will be on Zhuangzi ideology of sauntering, to the extent of Guo-shiang’s transcendental aptitude of sauntering.
Chapter Three, “Recreation Sentiment and Sauntering Perspectives in Literatus of Wei-Jin Dynasty” will be introduced chronologically. By the order of time, saunterings are composed of Jen Ann Dynasty(His-Yuan, Nan-Pi, and banquet style), Zhu-Lin Period(Shan-Yan style), Yuan-Kan Period(Jin-Gu and Luo-Hsui style), East-Jin Dynasty(Hsin-Tin, Hua-Lin, Lan-Tin and Dong-Hsan style). Accordingly, by the space order, saunterings are Mountain-Woods style, Sea-Lake Style, Garden Style, and Gazebo Style. The recreation sentiment, in terms of styles as well as perspectives, can thus be verified as the physical, spiritual, reverie, metaphysical, monk’s and festival saunterings.
Chapter Four, “Connection on Recreation Sentiment and Physical & Mental Therapy in Literatus of Wei-Jin Dynasty,” adopting the approach of physical psychology, inspects the reason why returning to the mother nature is eagerly pursued,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This chapter will further discuss the function of self-awareness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of thawing nature through medi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auntering, and analyze the spiritual subli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auntering from Zhuangzi’s ”Hsin-Zhai-Zuo-Wan” to Guo-Hsan’s “Wu-Hsin-Shun-Yo” (unwitting possession in the state of nature). To the extreme, via the aid of Chinese Health Sci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s well as mental preserving, and the spiritual cultivation of beauty appreciation in sauntering is further examined.
Chapter Five, the conclusion, apart from the key points scattering and mentioned in each chapter, verifies the inter-manifestation among appreciation attitude, health preserving and circul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auntering, which further reinforc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ncient metaphysics and modern philosophy, aesthetics as well as psychology.
一、古籍(按朝代順序排列)
(一)經史類
西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7年1月,初版。
東漢.馬融, 鄭玄注 ,王應麟撰集: 孫星衍補集《古文尚書》,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陳壽 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宏業書局,1997年10月,再版。
晉.孫盛《晉陽秋輯本》,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宋.范曄 撰,李國章、趙昌平:《後漢書》,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7月,再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九刷。
宋.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8月。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11月。
謝冰瑩等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8月,五版二刷。
黃中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9月,二版。
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晉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魏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魏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吳璵注譯:《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9月,二版一刷。
(二)子集類
西漢.劉向著,盧元駿註譯:《說苑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書印書館,1988年9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漢.揚雄,鄭文著:《揚雄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6月。
魏.曹植,曹海東注譯:《新譯曹子建集》,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10月。
晉.郭象 注,唐.成玄英 疏,清.郭慶藩 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11月,三版。
晉.郭璞注,清臨海洪頤煊校:《穆天子傳》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阮籍著,倪其心譯注:《阮籍詩文》,台北:錦繡出版,1992年5月。
晉.阮籍,李清筠、簡宗梧校閱,林家驪注譯:《阮籍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2月,初版一刷。
晉.嵇康著,武秀成譯注:《嵇康詩文》,台北:錦繡出版,1992年11月。
晉.嵇康著,崔富章注譯:《新譯嵇中散集》,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5月。
晉.葛洪著,李中華注譯:《新譯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2月,。
晉.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南朝宋.劉義慶,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11月。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梁.蕭統選輯,唐.李善注釋:《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7月。
南朝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一版。
南朝梁.顏之推李振興、黃沛榮,賴明德注譯:《新譯顏氏家訓》,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2月,初版二刷。
北魏.楊衒之,劉九洲注譯:《新譯洛陽伽藍記》,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3月。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 月,二刷。
北魏.酈道元注,陳橋驛主譯:《水經注全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一刷。
北魏.楊衒之著,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 月。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9 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目錄》,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體.冊一0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嚴可均編,陳延嘉等校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十冊)》,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再版。
孫星衍、 莊逵吉校定《三輔黃圖》,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一版。
游國恩:《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鼎淵文化,2005年10月,初版。
周啟成、崔富章、朱宏達、張金泉、水渭松、伍方南:《新譯昭明文選》,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11月,二版一刷。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7月,二版二刷。
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10月,三版三刷。
莊萬壽注譯:《新譯列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3月,三版一刷。
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俞紹初 輯校:《建安七子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4月。
二、專書
張其昀:《中國之自然環境》,台北:中國新聞出版,1955年12月,初版。
錢鍾書:《管錐篇》,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4月。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台北:臺灣印書館印行,1980年6月,臺二版。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初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9月。
林聰舜:《象郭莊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2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8月。
鄧云特:《中國救荒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影印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9月,再版。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10月,初版。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8月。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區結成:《慧遠》,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12月,初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國文學講話─魏晉南北朝文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3月,一版二刷。
燕國材:《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6月。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7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魏晉玄學與山水畫的興起》,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李錚、章忠民:《弗洛伊德與現代文化》,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8年12月。
黃茂容:《環境心理研究—遊客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情緒體驗》,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6月。
王曉毅:《放達不羈的士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台北:萬卷樓,1990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潮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
汪茂和:《中國養生寶典》,北京:新華書店,1991年10月。
吳雲:《建安七子集校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4月。
孔繁:《魏晉玄談》,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一版二刷。
陳耀庭、李子微、劉仲宇:《道家養生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劉澤華:《世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謝凝高:《山水審美─山與自然的交響曲》,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9月。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識》,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9月。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卞敏:《六朝人生哲學》,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11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12月。
江紹倫:《識知心理學說與應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2年12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青年學者文庫,1993年1月。
楊安崙:《中國古代精神現象學─莊子思想與中國藝術》,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一刷。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4月。
任仲倫:《遊‧山‧玩‧水 :中國山水審美文化》,台北:地景企業,1993年6月。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一刷。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初版六刷。
范陽:《山水美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一刷。
劉耿同:《中國古代園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1月,初版。
孔繁:《魏晉玄談》,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一刷。
劉松來:《養生與中國文化》,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6月。
臧維熙:《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
徐光澤:《中國道家養生之道》,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7月。
史仲序:《中國文化史》,台北,1994年7月,二刷。
張希烽:《莊子的智慧》,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4年12月。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
彭修艮、高玉:《旅遊美學》,台北:五南圖書,1995年1月。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施維達:《裂變的光芒─魏晉南北朝文化與文藝美學》,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8月,一版一刷。
白本松、王利鎖:《逍遙之祖--《莊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一刷。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張必功:《中國旅遊史》,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二刷。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李春青:《雅風美俗之魏晉清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12月。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3月,二刷。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3月,初版。
辛旗:《阮籍》,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
曾文興主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桂冠圖書,1996年6月。
徐志嘯:《楚辭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6月,初版。
周紹賢、劉貴傑:《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6年7月,初版一刷。
盧國龍:《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台北: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著:《休閒遊憩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1月。
劉宗坤:《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台北: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張海明:《玄妙之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97年6月。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二刷。
李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2月。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文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二刷。
范子燁撰:《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初版十二刷。
朱大渭等著:《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
龔鵬程:《生活的學問》,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
張三通:《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公元190年~589年》,台北:經史子集出版社,1998年11月,一版一刷。
田里編著:《旅遊學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李紹崑:《精神學研究(第一輯)》,台北:台灣商務,1998年11月。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2月,一版二刷。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蕭漾選注:《歷朝山水風光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4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二刷。
黃藝農:《旅遊美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龔斌:《中國人的休閒》,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張馨文:《休閒遊憩學》,新竹:建都文化事業,1999年12月。
朱光潛:《談美》,台南:漢風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三刷。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曹明綱:《魏晉南北朝散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2月。
王德有;《談有論無—魏晉玄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6月,初版。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0年9月,初版一刷。
郁建興:《自由主義批判與自由理論的重建》,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一刷。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一刷。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0年10月,初版十三刷。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盛源、袁濟喜:《六朝清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孟亞男:《微型山水:古代園林》,台北:萬卷樓,2000年11月,初版。
曹文柱主編:《【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
陳從周撰:《中國園林鑑賞辭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紅葉文化,2001年2月,初版一刷。
顏翔林:《楚辭美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4月,一版。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樓慶西:《中國園林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年8 月,初版
羅宗真:《魏晉南北朝—分裂動盪的年代》,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
劉純:《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7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8月,二刷。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修訂版九刷。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2003年5月,初版一刷。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馬小虎:《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一刷。
王雲五編,陳鼓應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4月。
許輝、李天石:《六朝文化概論》,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4月,二刷。
李文祿:《建安七子─評傳》,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7月,一刷。
何信芳:《藝術的意境》,台北:詠春圖書文化事業,2004年8月。
陳書凱:《一次讀完15位心理學大師經典講義》,台北:靈活文化事業,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周大興:《自然‧名果‧因果─東晉玄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1月。
王邦雄注,曾昭旭、林安梧編:《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初版一刷。
黃石林:《旅行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2月。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一刷。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二版二刷。
孫昌武:《詩苑仙蹤—詩歌與神仙信仰》,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莊子、穆勒、柏林、梁啟超:《論自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邱紫華:《思辨的美學與自由的藝術─黑格爾美學思想引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二版三刷。
張源俠:《當六祖慧能遇見佛洛伊德:身心安頓》,台北:帝國文化出版社,2006年4月。
何友暉、彭泗清、趙志裕:《世道人心─對中國人心理的探索》,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5月,一版一刷。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王國纓:《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稿,2006年9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朱雅琪:《古典詩歌研究彙刊─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孫武彥:《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心理與行為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2007年3月,初版。
鄭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徐茂洲等編著:《休閒遊憩導論》,台北:全威圖書,2008年9月。
三、外國譯本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第三卷)》,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3月。
黑格爾:《自然哲學(上)》,新竹:仰哲出版社,1983年3月。
〔美〕克特.W.巴克主編:《社會心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
弗洛姆 著,德馬蒂諾、洪修平 譯:《禪宗與精神分析》,1988年6月,一版。
(日)鈴木大拙、(美)E・弗洛姆、R・德馬蒂諾著,洪修平譯:《當代大學書林禪宗與精神分析》,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一版一刷。
黑格爾著、賀自昭譯:《精神現象學》,新竹:仰哲出版社,1989年。
(日)今道友信等,黃鄂譯:《存在主義美學》,台北:結構群,1989年11月,初版。
榮格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1990年9月,初版。
Viktor E. Frankl, M.D.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7月。
Francis T. McAndrew著,危芷芬譯:《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5年6月,初版一刷。
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著,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1996年1月。
尼采著,魏桂邦譯:《尼采語錄》,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5月。
(德)黑格爾:《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2月。
Linda Lloyd Nebbe著,陳志雄、鍾慧元譯:《大自然導師—自然在心理治療、諮商與教育上的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一刷。
Raymond J. Corsini & Danny Wedding著,朱玲億、林美薰譯,《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年2月。
John R. Kelly著,王昭正譯:《休閒導論》,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2月,初版。
Ian L.McHarg著,郭瓊瑩等譯:《道法自然—以生態系統為本的環境規劃設計哲學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2年3月,一版一刷。
Glenn F ross著,劉修祥審議:《觀光心理學》,台北:桂魯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尼采著,陳芳郁譯:《道德系譜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2003年5月,三版三刷。
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2004年7月。
威爾•杜蘭著,陳文林譯:《西洋哲學故事》,台北:志文出版社,2004年10月。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照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永望文化,2005年1月,七版八刷。
Geoffrey Godbey著,葉怡矜等譯:《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Gary Hatfield著,周春塘譯:笛卡兒與《沈思錄》,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9年4月,初版一刷。
Markos Zafiropoulosrypd 著,李郁芬譯:《拉岡與李維史陀:1951-1957回歸佛洛伊德》,台北:心靈工坊,2009年5月,初版一刷。
四、碩博士論文
陶建國:《老莊思想對兩漢魏晉學術思想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4年。
周大興:《魏晉玄學中「自然與名教」關係問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89年。
簡宗梧:《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旋:《嵇康之養生觀與樂論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玉真:《魏晉遊覽賦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文僑 :《魏晉園林之士文化意蘊》,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采蓓:《魏晉南北朝詠俠詩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光慧:《郭象「迹冥圓融」論與王導、謝安的證成》,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瑞娟:《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蕭淑真:《魏晉山水紀遊詩文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吳翊良:《空間‧神話‧行旅─漢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五、期刊論文
謝大寧:〈才性四本論新詮〉,《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蔡安:〈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時代的竹林蘭亭文化〉,《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6卷第2期,頁28-33。
盧善慶:〈中國古代旅游美學思想的總體特色〉,《上海藝術家》,1997年,第2期,頁24-26。
祝平次:〈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 / 主體觀念的差異〉,《中國古代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封雲:〈文人園林美學品格之探討〉,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26卷第1期,頁117-121。
袁濟喜、洪祖斌:〈孤苦與消遙─漢魏以來文士的一種心態〉,《社會科學家》,1997年,第6期(總第68期),頁42-49。
江建俊:〈魏晉「朝隱」風氣盛行的原因及其理論根據〉,《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夏太生:〈中國古代旅游文學中關於自然的審美傾向〉,《求是學刊》,1998年,第2期,頁73-75。
方燕:〈魏晉南北朝的隱逸與山水旅游文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0月,總19卷增刊,頁97-100。
周思琴:〈魏晉旅遊文化繁榮之二重因素〉,《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0卷第3期(總第80期),頁124-126。
梅新林、崔小敬:〈由“游”而“記”的審美熔鑄─中國游記文學發生論〉,《學術月刊》,2000年,第10期,頁82-87。
劉啟云:〈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淺議魏晉游仙詩的創作嬗變〉,《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5月,第18卷第3期,頁10-13、頁23。
馬良懷:〈世俗與超越〉,《魏晉南北朝完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李金榮:〈建安游宴詩略論〉,《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0月,第17卷第4期,頁90-94。
蔡振豐:〈道家思想的兩個詮釋面向及其現代意義〉,《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北京:社會科學人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思志勇:〈魏晉南北朝的三種人和三種詩〉,《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2年,第1期,頁91-94。
馬良懷:〈面對社會與面對生命─論向秀、嵇康對《莊子》的不同解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總第150期),頁33-39。
趙小華:〈魏晉士人的生命空間〉,《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2年2月,第22卷第1期,頁6-9。
沈剛:〈論魏晉六朝士人的山水情結〉,《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3月,第2卷第1期,頁51-54。
徐華:〈論西晉“元康放達派”〉,《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頁24-29。
林少雄:〈仰視俯察的自然意識與俯仰自得的宇宙視角〉,《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7月,第9卷第4期,頁62-64。
張伯良:〈魏晉南北朝山水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8月,第1卷第4期,頁81-85。
魏宏燦:〈魏晉南北朝文人的游賞活動與山水詩之發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第29卷第2期,頁32-36。
陳磊:〈試析魏晉玄學思想對古代山水畫的影響〉,《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2月,第6卷第4期,頁100-105。
王曉琴:〈審美性休閑文化與人性的生態建構〉,《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2期,頁29-30,頁36。
許琰:〈魏晉南朝山水詩管窺〉,《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3月,第14卷第1期,頁23-25。
莊新霞:〈魏晉南北朝游仙詩的淵源與內容分類〉,《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1期,頁96-99。
陸精康:〈關於王羲之的《蘭亭詩》〉,《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4月,頁35-36。
戴建平:〈略論阮籍、嵇康的自然觀〉,《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第17卷第2期,頁14-18。
王春冰:〈魏晉隱逸觀念與山水文學的興起〉,《江漢論壇》,2004年6月,頁87-89。
蔣華:〈美的拯救─試論魏晉時期審美文化心理結構的確立〉,《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9月,第17卷第3期,頁56-58。
阮忠勇:〈論《世說新語》中魏晉士人鍾情山水的原因〉,《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12月,第21卷第4期,頁18-21、頁47。
張勇:〈《世說新語》中的“清”範疇〉,《東疆學刊》,2005年1月,第22卷第1期,頁61-64。
王仁元:〈簡論我國古代游仙詩的發展及表現主題〉,《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月,第25卷第2期,頁100-102。
呂新峰、呂蔚:〈魏晉南北朝山水文化的分支〉,《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4月,第25卷第2期,頁82-85。
薛富興:〈魏晉自然審美概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第42卷第3期,頁19-24。
王文岭:〈游、魏晉士人尋歸之路〉,《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年5月,第21卷第3期,頁26-31。
閻友兵、趙黎明:〈淺論旅遊對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影響〉,《中國的文學刊》,2005年6月,第19卷第2期,頁102-106。
馬寶記:〈天人合一:山水詩歌的最佳心靈境界─魏晉詩歌山水意象論〉,《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10月,第25卷第5期,頁76-87。
張群:〈魏晉南北朝時期旅游休閒活動分析〉,《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2月,第3期(總第31期),頁29-30。
曲藝:〈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對老莊思想的接受〉,《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2月,第28卷第1期,頁5-8。
席格:〈莊子“神人”觀念與魏晉精神生態〉,《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5月,第7卷第2期,頁141-145。
皮元珍:〈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玄學與魏晉文學的審美風貌〉,《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9月,第19卷第2 期(總82期),頁113-119。
張黔:〈中國古代美學對山水美的主體條件的分析〉,《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9月,第59卷第5期,頁551-555。
楊文瑞:〈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從《世說新語》看山水美的發現和體味〉,《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10月,第19卷第4期,頁81-83。
李昌舒:〈郭象哲學與山水自然的發現〉,《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頁134-140。
湯慧玲:〈魏晉士人審美觀探析〉,《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5卷第4期,頁63-65。
呂亞寧:〈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對人生命意識的體現〉,《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22卷第4期,頁85-86。
許宜蘭:〈魏晉書學中崇尚“自然”的審美觀研究〉,《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2月,第22卷第4期,頁110-114。
王焱:〈遊世的莊子—兼論莊子為何反對避世與入世〉,《中國哲學史》,2007年,
第3期。
李德岩:〈魏晉玄學與山水自覺〉,《北方論叢》,2007年,第5期(總第205期),
頁18-20。
曾春海:〈嵇康的山水美感與憂慮情懷〉,發表於「竹林文化的形成、流播與影響 學術研討會」,2007年12月16日。
呂雙雙:〈由古代旅游文學探析中國古代旅游及其自然審美文化〉,《滄桑》,2008年,01期,頁99-100。
葉杰英:〈“尚通”觀與山水詩的興盛〉,《閩北職業技術學院(文教資料)》,2008年4月,下旬刊,頁10-11。
邊思羽:〈晉人之美與自然之美〉,《語文學刊》,2008年5月,頁73-74。
史偉:〈山水文學和文學中的山水〉,《史海鉤沈》,2008年6月。
崔久云:〈行走在出發與回歸之間的嵇康─嵇康詩歌與人格的出發與回歸主題〉,《考試周刊》,2008年,第29期,頁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