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柏閔 Wang, Po-Min |
|---|---|
| 論文名稱: |
公共工程導入BIM之法律研究-論工程契約BIM特定條款之爭議與調和 Legal Study on Disputes and Adjustment of The BIM Particular Conditions in Public Construction Contracts |
| 指導教授: |
葉婉如
Yeh, Wan-J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7 |
| 中文關鍵詞: | 建築資訊模型(BIM) 、BIM執行計畫(BEP) 、BIM模型交付缺失之違約責任 、協同作業之連帶責任 、實作與契約數量差異責任 |
| 外文關鍵詞: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BIM Execution Plan (BEP), Liability for inaccuracy of the BIM model delivering, Joint liability for collaborative work, Liability for quantity calculations error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2 下載:6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解決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術導入公共工程後,所衍生法律上的義務及責任問題。蓋BIM技術核心之協同作業及物件導向運作機制,影響營建工程之週期流程及專案參與人之互動關係,溝通從單向轉變為多向,資訊從端點前後傳遞轉變為共享平行交流,進而對整合不同工程項目及工種的成效非常顯著。惟爰於未有一定理論之共識,我國對於工程履約中使用BIM技術的相關法律責任尚難以確定,導致有推行困難及應用效益低落等障礙。
從而,經進一步辨析上述研究問題,是何以在實際操作BIM模型時產生後,本研究採行比較法、學說實務考察歸納法,二路分別併進,(1)首要參採BIM技術成熟之國家與權威組織頒布之BIM特定條款如E203™ –2013、CD301 BIM Addendum、CIC BIM Protocol,作為我國營建專案之BIM特定條款標竿學習;及(2)從我國現行法制及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工程採購契約、統包工程採購契約發進,藉由學說見解及司法實務交叉剖析與涵攝論證,定性上述公共工程契約所提供之BIM服務部分為典型契約中之承攬性質,同時梳理出採用BIM可能衍生之「BIM模型交付缺失」、「BIM模型實作與契約數量不一致」、「施工規範中關於BIM服務之不合理要求」之具體爭議;以及可能涉及之瑕疵擔保、不完全給付、侵權行為、連帶責任、契約變更以及施工規範之內容有何處理和調整對策。
最後本研究持合理權衡法律上義務責任之初心,提出如下研究之成果,供未來公共工程契約範本及BIM特定條款特定修訂時之參考:(1)我國BIM特定條款可借鏡國際BIM特定條款進行以下調整-修訂圖面及模型效力條款;增訂排除間接損害條款;技能水準和注意義務之標準條款則有待保留。(2)應合理限制操作BIM模型所負擔之損害賠償責任-在BEP範圍內沿用或深化BIM模型之情況下,所肇生之損害賠償責任應進一步予以限縮。(3)BIM模型實作與契約數量差異責任應由定作人承擔-經總價承攬精神的再探究,採用BIM模型進行工程估算,機關更享有節省人力及時間等成本之利益,因此由BIM模型轉化而來的工程項目及數量,也應讓承包廠商可以合理信賴其正確性。
The collaborative work and object-oriented mechanism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ha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AEC projects and project participants.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legal liability arises from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among project participants, which has led to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ation and low application benefi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mend TW BIM Particular Conditions with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BIM Contract Conditions and liability research on Civil Law and Public Works Construction Contract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has purpose a specific adjustment to resolve the imbalances in risk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s which can help to resolve the performance disputes.
一、中文部分(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1.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第三版,2013年。
2.台灣工程法學會,工程契約與法律,自版,2015年。
3.李家慶,工程與法律的對話,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版,2016年。
4.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
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版,2014年。
6.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版,2014年。
7.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8.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元照出版公司,第五版,2006年。
9.張德周,契約與規範(含實務),文笙出版公司,第九版,2011年。
10.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契約法講義II,元照出版公司,第四版,2018年。
11.陳建宇、駱忠誠,政府採購異議、申訴、調解實務,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12.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公司,第二版,2008年。
13.陳聰富,民法債編總論(一)侵權行為法原理,元照出版公司,第二版,2018年。
14.陳繼堯,工程保險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
15.黃立,民法總則,元照出版公司,第四版,2005年。
16.謝哲勝、李金松,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第四版,2018年。
(二)專書論文
1.李家慶,論工程契約變更,收錄於:劉尚志主編,2002年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頁349-363。
(三)期刊論文
1.王文宇,論契約法預設規定的功能:以衍生損害的賠償規定為例,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5期,2009年1月,頁87-120。
2.王文宇,契約定性、漏洞填補與任意規定:以一則工程契約終止的判決為例,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2期,2009年6月,頁131-186。
3.王明德、張陸滿、蔡奇成,建築資訊模型之法律議題初探,台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84期,2013年6月,頁185-203。
4.古嘉諄,工程法第一講:工程契約之生、老、病、死,月旦法學教室,第63期,2008年1月,頁75-84。
5.林誠二,製造物供給契約之消滅時效期間,月旦法學教室,第33期,2005年7月,頁10-11。
6.林孜俞,總價契約下實作數量增減之爭議,營建知訊,第276期,2006年1月,頁66-72。
7.姚志明,履行輔助人與協力義務違反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121期,2012年11月,頁12-14。
8.康思敏、郭適彰、陳奕銘,BIM協同作業需求及實務應用,捷運技術半年刊,第47期,2013年,頁137-146。
9.陳自強,FIDIC工程契約條款在契約法源之地位,仲裁季刊,第90期,2011年5月,頁74-95。
10.陳建忠、余文德、邱垂德、鄭紹材、賴朝俊,台灣BIM指南之研擬,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44卷,第4期,2017年8月,頁26-37。
11.許俊逸、徐景文、林傑、李文欽,BIM帶來的變革與政府的前瞻作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雙月刊,第87卷,第5期,2014年,頁2-9。
12.黃世孟、陳坤成,營建工程契約終止與解除之探討(上),現代營建,第219期,1998年3月,頁45-54。
13.楊崇森,美國侵權行為法之理論與運用,軍法專刊,第59卷,第6期,2013年12月,頁1-51。
14.楊岡儒,裁判選輯及評釋:民事(最高法院107年台上字第3號民事判決),全國律師期刊,第25卷,第8期,2020年8月,頁100-114。
15.顏約伯,契約解釋-原則、理論和解釋要素之操作,全國律師期刊,第19卷,第3期,2015年3月,頁52-63。
16.謝尚賢,BIM之技術應用中-LOD意謂詳細度或完整度,營建知訊,第352期,2012年5月,頁60-61。
17.謝尚賢,淺談BIM應用工具(三):分析與模擬,營建知訊,第361期,2013年2月,頁77-81。
18.謝尚賢,建築資訊模型該如何準備與交付,營建知訊,第375期,2013年6月,頁60-63。
19.邊國鈞,論圖說與合約數量不一致之合理解決方式-兼以營建管理觀點探討法律之適用,仲裁季刊,第93期,2011年9月,頁72-95。
(四)學位論文
1.吳鋕椋,違背建築術成規罪之研究-從公共工程管理的角度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李仁豪,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爭議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3.李惠美,公共工程因業主採行BIM所衍生契約問題及改善建議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4.周慧瑜,營建工程專案承包商風險處置決策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5.周鴻霖,建築資訊模型(BIM)於營造施工階段之介面衝突檢討研究-以鋼骨構造大樓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6.徐克銘,以風險分配觀點解決工程履約爭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9年。
7.莊憶,整合BIM數量計算系統與實獲值管理方法之專案監控模式研究,中華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8.陳世超,機關辦理工程採購涉及契約變更爭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9.陳冠廷,公共工程契約變更爭議問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10.陳雅亭,公共工程契約解除與終止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1.曾昕,BIM技術導入政府公共工程之現況評估與未來發展模式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12.趙文弘,論建築師契約之法律問題-以設計與監造為中心,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3.蔡昕璇,區塊鏈架構下的建築協作模式,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14.謝博全,BIM在建築生命週期過程應用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5.謝汶興,公共工程施工契約價金風險之分配與調和,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16.蕭玉芬,公有建築工程導入BIM現況之問題與對策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17.蘇南,公共工程的違約責任,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五)研究報告
1.BIM模型發展程度規範,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2017年。
2.公共工程爭議處理案例彙編(II),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1998年。
3.李家慶,政府採購契約之廠商所負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年。
4.余文德,我國BIM協同作業指南執行要項研擬成果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6年。
5.范素玲、謝尚賢、沈裕倫,工程專案應用建築資訊模型之契約附件範本與解說,國立臺灣大學大土木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2011年。
6.陳育萱、賴明慧、李怡葳、吳翌禎,建築師事務所BIM技術導入與成效分析,2012土木與生態工程研討會,2012年。
7.陳瑞鈴,我國建築工程BIM應用分類之評估選用方法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7年。
8.許海龍、陳堯中、陳有祺,營建工程契約之彙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2年。
9.楊智斌,機關辦理公共工程導入建築資訊建模BIM技術成果報告書,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2017年。
10.顏玉明,FIDIC國際工程標準契約與工程採購契約要項相關問題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2年。
11.鄭泰昇、陳嘉懿,BIM雲端作業之先導應用與AEC產業4.0升級策略規劃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6年。
12.謝文嵐,論承攬人報酬請求權之短期消滅時效期間,司法新聲第47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2008年。
13.謝尚賢,業主BIM實施方針之擬定指引(2017版),臺大土木工程資訊管理與管理中心,2017年。
(六)行政公報及函釋
1.行政院工共工程委員會95年11月24日(95)工程企字第09500459150號函。
2.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101年5月1日(101)工程技字第10100155890號函。
3.內政部營建署70年11月28日(70)台內營字第054959號函。
4.機關辦理公共工程導入建築資訊建模(BIM)技術作業參考手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7年。
(七)契約文件
1.工程採購契約範本,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21年。
2.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範本,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21年。
3.統包工程採購契約範本,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21年。
4.營建專案之BIM特定條款,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6年。
(八)網路資料
1.王明德,建築資訊模型(BIM)如何運作與導入之效益(上),公共工程電子報,第52期,2012年10月,載於:https://ws.pcc.gov.tw/001/upload/epaper/10111/column_5.htm(最後瀏覽日:2022年1月24日)。
2.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平論建築法第13條修正案,技師報,第1274期,2021年5月,載於:http://etimes.twce.org.tw/%E6%8A%80%E5%B8%AB%E5%A0%B1%E7%A4%BE%E8%AB%96/3243-%E7%AC%AC1274%E6%9C%9F-%E7%A4%BE%E8%AB%96-%E5%B9%B3%E8%AB%96-%E5%BB%BA%E7%AF%89%E6%B3%95%E7%AC%AC13%E6%A2%9D%E4%BF%AE%E6%AD%A3%E6%A1%88.html(最後瀏覽日:2022年1月24日)。
3.黃朝雍,BIM和協同設計的現況,衛武資訊,2015年,載於:https://webim.com.tw/sharing-ch/bim-collaboration-current-situation/(最後瀏覽日:2021年12月14日)。
二、英文部分(按字母次序排列)
(一)專書
1.Chuck Eastman, Paul Teicholz, Rafael Sacks, Kathleen Liston, BIM handbook: 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 managers, designers, engineers and contractors, (2011).
2.Dickson, A.C.T.: National Public Works Conference, NPWC/NBCC Joint Working Party, No dispute: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in the Australian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 report / by NPWC/NBCC Joint Working Party, (1990).
(二)專書論文
1.Thomas R. Kuesel, Allocation of Risks, Construction Risk and Liability Sharing (Vol. I),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 51-60 (1979).
2.Norman A. Nadel, Allocation of Risks-A Contractor's View, Construction Risk and Liability Sharing (Vol. I),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 61-82 (1979).
(三)期刊論文
1.Ashcraft, H. W.,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on, Construction Lawyer, 28(3), 5-18 (2008).
2.Brad C. Parrott & Michael B. Bomba,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 new breed of contract, PCI Journal, 148-152 (2010.fall).
3.Casey J. J, Identification and Nature of Risk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A Contractor’s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 Risk and Liability Shar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ASCE, 1, 7-23 (1979).
4.Larson, D. A., & Golden, K. A., Entering the brave new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contracting for BIM, William Mitchell Law Review, 34(1), 75-108 (2008).
5.Wheatley, B. T., & Brown, T. W., An introduction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Construction Lawyer, 27(4), 33-54 (2007).
(四)研究報告
1.John Messner, Chimay Anumba, Craig Dubler, Sean Goodman, Colleen Kasprzak, Ralph Kreider, …Sagata Bhawani, BIM Project Execution Planning Guide, Version 3.0, Penn State University Compute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Research Program, (2021).
(五)契約文件
1.AIA Document E203™–2013,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2013).
2.BIM and Joint Contracts Tribunal Standard Building Contract-Construction Contract & Practice Note, Joint Contracts Tribunal, (2019).
3.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 PROTOCOL,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uncil, 2 nd ed, (2018).
4.ConsensusDocs 301 BIM Addendum, ConsensusDocs, (2008).
5.FIDIC Construction Contract (Red Book),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genieurs‐Conseils, 2 nd ed, (2017).
6.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 (2008).
7.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The NEC4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ntract-Construction Contract, (2017).
(六)網路資料
1.Krista Hallberg Kapp, The What, When and How of the 2013 AIA Digital Practice Documents, Construction Law Corner Fall 2013 eNewsletter, (2013.fall), from: http://lauriebrennan.com/article/the-what-when-and-how-of-the-2013-aia-digital-practice-documents-fall-2013 (Last viewed on November 1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