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蕭任哲 Hsiao, Jen-Che |
|---|---|
| 論文名稱: |
當代臺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輔導制度之形成與確立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Guidance System Below Senior High School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 指導教授: |
陳文松
Chen, Wen-S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9 |
| 中文關鍵詞: | 當代臺灣 、學校輔導 、三級輔導 、學生輔導 、心理師 、社工師 、輔導教師 |
| 外文關鍵詞: | Contemporary Taiwan, School Guidance, Three-tier Guidance System, Student Guidance, Psychologist, Social Worker, Guidance Counselor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0 下載:2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欲探討2000年代後,在臺灣以心理健康為主軸的學校三級輔導制度的形成與確立。作為自西方傳入之新興教育概念,從制度層面而言,學校輔導工作經歷了「課程化」、「計劃化」至「法規化」的過程。從納入學校課程為學校輔導工作的起始,中間經歷政府支持的輔導工作計劃挹注其中,到通過法規確立當代的臺灣學校輔導制度,而這其中不脫於學校輔導工作者追求相對獨立的工作空間的想法。以學校制度之發展為明線,輔導的概念也經歷了「學科化」、「專業化」到「系統化」的發展過程。追求獨立發展的輔導「學科化」,強調輔導工作之重要性不亞於其他教育工作,進而以心理諮商為主軸的輔導工作「專業化」,一直到以學生為主體,建立以不同的專業角色組成的輔導團隊,希冀以完成助人工作的「系統化」。隨著時間推移,學校輔導工作也不停地尋找在教育現場中的定位。於此本論文提出,學校輔導工作在下一階段應回歸教育本質,以此發展專業,以學生為主體出發,透過學校輔導教師為起點建立輔導團隊,將收集資源能力納入回歸教育後的輔導工作專業中。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tier school guidance system in Taiwan, with a focus on mental health, after the 2000s. As a newly introduced educational concept from the West, the school guidance work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from "curricularization" to "planning" and eventually to "legalization"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Starting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school guidance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it went through a phase of government-supported guidance programs,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school guidance system in Taiwan through legal regulations. Of course, this pro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dea of school guidance professionals seeking relatively independent work spa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system, the concept of guidance has also evolved from "subjectification" to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then to "systemization." The "subjectification" phase aimed to establish guidance as an independent field, emphasizing its importance not inferior to other educational work. This led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guidance work, with a focus 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progression continued to place students at the center and establish counseling team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roles, aspiring to achieve a "systemization" of helping work.
Over time, school guidance has continuously sought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In this regard,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next stage of school guidance work should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using this as the found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suggests taking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establishing guidance teams with school counselors, and incorporating resource-gathering abilities into the professional aspects of guidance work after returning to the educational core.
一、訪談紀錄
受訪人:郭敏慧(諮商心理師),訪談時間:2020年3月17日。
受訪人:黃瑛琪(小港高中輔導教師),訪談時間:2020年3月13日。
二、史料
〈院總第1013號 委員提案第3909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2002。
〈院總第1014號 政府提案第1719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1978。
〈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0035640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2023。
《立法院公報》,第68卷第10期,1979。
《立法院公報》,第68卷第3期,1979。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66期,1990。
《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35期,2001。
《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37期,2002。
《成功大學校刊》,第108期,1964。
《成功大學校刊》,第111期,1964。
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員會編,《九二一重建經驗》,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
土庫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學務處編,《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九十四年度友善校園總體營造成果總輯》,雲林:土庫商工,2005。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中小學與學前教育組會議紀錄(二)》,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中小學與學前教育組會議紀錄(四)》,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依程,〈同心協力心靈重建〉,釋依空編,《921國際佛光會震災實錄》,臺北:國際佛光會,1999。
南投縣政府,《堅忍奮鬥──921大地震重建總報告》,南投:南投縣政府,2001,頁388。
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教育部,1995。
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臺北:教育部,1997。
教育部,《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臺北:教育部,1994。
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臺北:教育部,1991。
教育部、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編,《以蛻為進,希望重現:921地震10週年重要檔案選輯》,臺北:檔案管理局,2009。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總綱〉,《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8。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八十五年度執行成果專輯》,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6。
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秘書處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中:裕台公司興台印刷廠,1970。
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秘書處,《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教育部,1988。
郭孚宏編,《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執行95年度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成果專輯》,臺中縣: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
陳快樂、鄭若瑟、陳俊鶯,〈南投縣心理復健實務工作說明與檢討〉,中國心理學會編,《九二一災後心理復健實務》,臺北:衛生署,2002。
黃秀政等編,《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摘要本)》,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
葉英堃,〈臺北市精神病患之追蹤──社會精神醫學的推廣〉,《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127輯(1987)。
葉英堃,〈臺北市精神病患醫療制度之研究──慢性精神病患醫療復健系統的建立〉,《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125輯(1985)。
葉英堃,《台北市立療養院二十年週年特刊》,臺北:臺北市立療養院,1989。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建立輔導新體制與加強弱勢學生教育之成效與檢討(含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原住民學生教育)》,臺北:監察院,2004。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編,《教育改革之成效與檢討》,臺北:監察院,2004。
臺北市立療養院編,《臺北市立療養院民國八十七年年報暨三十週年特刊》,臺北:臺北市立療養院,1999,頁8。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指導活動暫行課程標準〉,《臺灣省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文獻第八集──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暨有關課程教材之檢討與改進》,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3。
衛生福利部,《社會安全網(核定本)》,臺北:衛生福利部,2018。
三、專書
Lieberman, Myron. Education as Profession. Englewood: Prentice-Hill, 1956.
Strang, Ruth. Educational Guidance: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9.
中國心理學會編,《九二一災後心理復健實務》,臺北:衛生署,2002。
王連生,《教育輔導原理與技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85。
吳佳璇,《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吳清山,《解讀台灣教育改革》,臺北:心理出版社,2008。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周瑛祝,《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
宗亮東、吳正勝、黃坤錦,《指導活動理論與實施》,臺北:正中書局,1969。
宗亮東、張慶凱,《教育輔導》,臺北:正中書局,1966。
林建平,《輔導原理與技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3)。
袁天行,《教育輔導》,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馬克.布洛赫著,張緒山譯,《國王神跡:英法所謂超自然性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陳淑芬,《戰後之疫:台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建置(1945-1954)》,新北:稻鄉出版社,1990。
黃光國,《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臺北:成陽出版社,2003。
葉一舵,《臺灣學校輔導發展史》,臺北:心理出版社,2013。
蔣建白,《中國教育問題》,臺北:正中書局,1972。
四、學位論文
Anthony Paul Picchioni, History of Guidance in the United Stated, Doctor Degree of Philosophy of Northb Texas State University, 1980. pp. 3.
林曉卿,〈無心插柳:我國精神衛生法之制定及其對心理衛生工作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陳奕橋,〈1930 年代臺灣與上海的心理衛生〉,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游名寬,《一間私人神壇的宗教與療癒—以收驚與祭解為主之考察》,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五、期刊與專書論文
Noda F, Sasaki T, “Th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are in Vancouver and Burnaby (Canada) and Taipei (Taiwan): Comparison with and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Psychiatry,” Clinical Psychiatry, vol. 20 1991, pp. 665-674.
Wilkins, Elizabeth.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thways Model: From Policy to Practice,” Kappa Delta Pi Record, Vol. 42 No. 3. pp. 124-128.
王川玉、葉一舵,〈臺灣學校輔導工作的新進展及其關鍵事件〉,《學生事務與輔導》,第56卷第2期(2017),頁13-27。
王文基,〈心理的「下層工作」:《西風》與1930-1940年代大眾心理衛生論述〉,《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3期(2011),頁15-88。
王行,〈從推動到抵抗:我在諮商心理建制化中的行動〉,《應用心理研究》,第30期(2006),頁21-36。
王增勇、陶蕃瀛,〈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第30期(2006),頁201-224。
王麗斐、林美珠,〈輔導諮商「專業認證」外一章──我們己經做了什麼?還需要什麼?〉,《測驗與輔導》,第154期(1998),頁3203-3205。
王麗斐、趙曉美,〈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月刊》,第134期(2005),頁41-53。
王麗斐等著,〈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第49卷第2期(2013),頁4-11。
吳芝儀,〈學生輔導法的研擬與影響〉,《輔導季刊》,第44卷第3期(2008),頁34-44。
吳國中、陳俊源,〈國軍、社區及學校三級輔導制度之探討〉,《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8卷第1期(2014),頁99-116。
宋維村、陳珠璋、吳憲明、林憲,〈心理衛生立法之必要性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3卷第2期(1987),頁257-266。
巫毓荃,〈專業、國家、美援與民間社會:1945-1970年台灣的精神醫療〉,台灣精神醫學會舉辦「台灣精神醫學會60週年暨學術研討會」2022年11月6-7日。
李佩珊、方惠生,〈我國學校專業輔導人員制度25年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第68輯第1期(2022),頁1-31。
阮文瑞,〈重建的反思:再回應李維庭心理師〉,《應用心理研究》,第7期(2000),頁66-70。
宗亮東,〈中國輔導學會二十年來的回顧與今後的展望〉,宗亮東等,《輔導學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輔導學會成立二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頁5-6。
林香君,〈勾勒「輔導走偏」──專欄協作的預期〉,《諮商與輔導》,第434期(2022),頁56-58。
林香君,〈打開歷史皺褶接續斷裂碎片~訪劉焜輝老師後記〉,《諮商與輔導》,第430期(2021),頁58-61。
林香君,〈新自由主義凝視下的台灣學校輔導之一:返回「根本」提問〉,《諮商與輔導》,頁44-49。
林家興,〈結伴攜手推動心理師法〉,《輔導季刊》,第34卷第1期(1998),頁1-3。
林家興、洪雅琴,〈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國中輔導工作的概況與成效〉,《教育心理學報》,第34卷第1期(2002),頁83-102。
林家興、洪雅琴,〈學校人員對國中輔導工作及專業輔導人員試辦方案之評估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32卷第2期(2001),頁103-120。
林家興、許皓宜,〈心理師法的立法與影響〉,《輔導季刊》,第48卷第3期(2008),頁24-33。
林瑞鋒〈撼動學校輔導體系?──談「國民教育法第十條修正草案」〉,《諮商與輔導》,第217期(2004),頁2-4。
林憲,〈社區心理衛生〉,《當代醫學》,第44期(1977),頁583-586。
林憲,〈為何不定名為「心理衛生法」呢?〉,《健康世界》,第156期(1988),頁31-34。
林憲,〈精神疾病的三級預防〉,《健康世界》,第144期(1987),頁85-89。
胡海國,〈許諾給精神病人一個玫瑰家園〉,《健康世界》,第70期(1991),頁96-101。
范德鑫,〈我國學校輔導工作的現況〉,吳武典編,《學校輔導工作》,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80。
徐慰筠,〈學校輔導發展史〉,吳武典編,《學校輔導工作》,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87。
高旭寬,〈從敘述性反思倡議重返「教育」作為學校輔導的專業認同〉,《諮商與輔導》,第444期(2022),頁61-66。
張植珊,〈我國近六十年的輔導運動及其發展動向〉,宗亮東等,《輔導學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輔導學會成立二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
張植珊,〈國民中學輔導工作的問題及其補救途徑〉,《輔導建制與發展》,臺北:幼獅出版社,2015。(原刊載於《輔導月刊》,第6卷第5期(1970),頁16-18。)
張植珊,〈國民中學輔導工作評鑑結果分析〉,《輔導建制與發展》,臺北:幼獅出版社,2015。
張植珊、吳正勝,〈中國輔導學會早期的功能與貢獻──兼論八十年來我國的輔導運動〉,中國輔導學會,《輔導學大趨勢》,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
張麗鳳,〈我國中小學輔導工作的回顧與前瞻〉,國立嘉義大學舉辦「第一屆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挑戰』」(2005年9月29-30日)。
許延俊,〈從管理到輔導〉,《輔導研究》,第1卷第1期(1958),頁1-11。
許錫珍、邱維城、張春興,〈國民中學輔導工作實施狀況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10期(1977),頁83-90。
郭文華,〈如何看待美援下的衛生?一個歷史書寫的反省與展望〉,《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1期(2010),頁175-210。
陳正宗、吳榮鎮,〈學校心理衛生〉,《臺灣精神醫學》,第14卷第1期(2000),頁3-12。
麥麗蓉、王明智、吳建豪、李文玫,〈什麼是「專業」?大學輔導工作者在心理師法衝擊下的省思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第30期(2006),頁89-124。
湯家碩,〈龍發堂與台灣精神醫療,1980-1990〉,蔡友月、陳嘉新編,《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新北:聯經出版社,2018。
黃宜敏,〈輔導工作之發展史〉,劉焜輝編,《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三民書局,1997。
黃政昌,〈學校三級預防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第184期(2001),頁19-23。
黃淑清,〈災難後心理會報的心得分享〉,《測驗與輔導》,第157期(1999),頁3266。
黃嬡齡,〈治療社區玉里模式的在地實踐〉,蔡友月、陳嘉新編,《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新北:聯經出版社,2018)。
楊希震,〈訓育與輔導〉,《訓育研究》,第1卷第2期(1958),頁3-4。
溫怡梅、陳德華,〈輔導學的歷史與發展〉,吳武典編,《輔導原理》,臺北:心理出版社,1990。
葉英堃,〈何謂心理衛生?〉,《健康世界》,第19期(1977),頁30-32。
廖茂村,〈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實施問題之探討〉,《學校行政》,第28期(2003),頁108-124。
廖鳳池,〈落實推動諮商師證照制度〉,《測驗與輔導》,第154期(1999),頁3200-3202。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2001),41-88。
劉惠琴,〈吹皺一池春水:對台灣諮商心理師證照化現象的觀察與省思〉,《應用心理研究》第30期(2006),頁37-58。
劉焜輝,〈回到原點,重新定位〉,《輔導季刊》,第44卷第3期(2008),頁90-94。
劉焜輝,〈岌岌可危──「學校輔導」有危機,無轉機〉,《諮商與輔導》,第217期(2004),頁x。
劉焜輝,〈開倒車:輔導主任不必具備輔導知能〉,《諮商與輔導》,第99期(1999),封面內頁。
劉焜輝,〈學校輔導工作的「結」與「解」〉,《邁向21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臺北:心理出版社,1991。
鄭崇趁,〈「輔導專業」與「輔導行政」孰重:談輔導室(中心)主任的角色與功能〉,《學生輔導》,第35期(1994),頁16-19。
蕭文,〈我國學校輔導工作〉,中國輔導學會,《邁向21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臺北:心理出版社,1990。
蕭文、林幸台,《測驗與輔導》,第154期(1999),頁3221。
謝麗紅,〈證照制度對諮商專業之影響〉,《測驗與輔導》,第154期(1999),頁3207-3211。
六、報紙
《中國時報》
《民生報》
《聯合晚報》
《聯合報》
七、網頁資料
〈「搶救與重建學校輔導體系」網站新留言版〉,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www.heart.net.tw/newspaper/index.php?action=view_content&paper_no=82),最後檢索日期:2022.12.21。
〈又來了!教育部又拿我們開刀!〉,中華民國輔導教師協會電子報第7期(https://www.rocgta.org.tw/dian-zi-bao/rocgtadiqiqidianzibao),最後檢索日期:2022.12.07。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台灣諮商與輔導學會(http://www.guidance.org.tw/ethic_001.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2.12.30。
〈本系簡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網站(http://gc.ncue.edu.tw/common.php?action=view_com&show_cst_no=1605771124&show_language=chi),最後檢索日期:2022.07.18。
〈全國校園反霸凌 八德國中敏感〉,民視新聞網Formosa TV News networ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HdYdIiYRM&ab_channel=%E6%B0%91%E8%A6%96%E6%96%B0%E8%81%9E%E7%B6%B2FormosaTVNewsnetwork),最後檢索日期:2022.12.20。
〈各級學校校數、班級數、學生、畢業生及教師人數──年依期間、教育等級、指標、公私立別與種類〉,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s://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最後檢索日期:2022.11.24。
〈有關教育部「學生輔導法修正草案」輔導諮商專業學公會聯合聲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https://www.tcpu.org.tw/news/joint-statement-of-guidance-and-counseling-professional-associations-on-the-quot-draft-amendment-to-the-student-guidance-law-quot-of-the-ministry-of-education.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3.05.20。
〈教育部第2屆學生輔導諮詢會第4次會議紀錄〉,教育部學生輔導資訊網(https://www.guide.edu.tw/committee/records/5f94972d-2c9a-4808-b0ac-e9657b33ca37),最後檢索日期:2023.05.20。
〈學輔法將修法強化社安網 為何心理師們大炸鍋?〉,聯合報2022年12月27日(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045/6868579),最後檢索日期:2023.05.20。
〈諮商心理師是台灣最奇葩的『醫事人員』,處處難容於現有法規〉,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403),最後檢索日期:2022.11.11。
《心理師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98),最後檢索日期:2022.11.11。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根植法律網(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81008500-0900215),最後檢索日期:2023.06.16。
《高級中學法》,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070D16344A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000000^01716068042000^00000000000),最後檢索日期:2022.07.17。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History.aspx?hid=368),最後檢索日期:2022.11.24。
《國民教育法》,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58),最後檢索日期:2021.11.09。
《震後的台灣災難心理圖譜:支持力愈大、受傷的心愈強韌》,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921-earthquake-20th-disaster-mental-health-system),最後檢索日期:2021.03.02。
《學生輔導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最後檢索日期:2023.04.06。
王智弘,〈「國民教育法第10條修正案」拆毀學校輔導體系〉,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http://www.heart.net.tw/newspaper/index.php?action=view_content&paper_no=80),最後檢索日期:2023.05.19。
王智弘,〈從專業倫理的觀點看心理師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40401.htm),最後檢索日期:2021.04.06。
台灣輔導教師協會(https://www.rocgta.org.tw/),最後檢索日期:2023.05.20。
台灣輔導教師協會,〈第一屆大事紀〉,台灣教師輔導協會(https://www.rocgta.org.tw/li-shi-ji-shi/da-shi-ji),最後檢索日期:2022.12.14。
台灣輔導教師協會,〈臺灣輔導教師協會聲明:回應「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之「學校社會工作議題」政策〉,台灣輔導教師協會(https://sites.google.com/view/rocgta/),最後檢索日期:2023.04.24。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落實學生輔導法,健全學生輔導政策〉,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ltr.guidance.org.tw/ckfiles/files/%E8%90%BD%E5%AF%A6%E5%AD%B8%E7%94%9F%E8%BC%94%E5%B0%8E%E6%B3%95%E5%81%A5%E5%85%A8%E5%AD%B8%E7%94%9F%E8%BC%94%E5%B0%8E%E6%94%BF%E7%AD%96_%E5%AE%8C%E6%95%B4%E7%89%881060801.pdf),最後檢索日期:2023.04.18。
行政院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災後重建計畫工作綱領〉,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http://www.taiwan921.lib.ntu.edu.tw/921pdf/L0002-00.pdf),最後檢索日期:2021.06.0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輔導工作六年計劃」實地查證報告〉,《83年度由院列管計劃實地查證報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https://www.ndc.gov.tw/nc_1278_4724),最後檢索日期:2022.11.07。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輔導工作六年計劃」實地查證報告〉,《85年度由院列管計劃實地查證報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https://www.ndc.gov.tw/nc_1278_4726),最後檢索日期:2022.11.07。
李文怡,〈我與輔協的故事〉,隨意窩(https://blog.xuite.net/leeweney/working/479742191#),最後檢索日期:2022.12.10。
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工作計畫〉,全國921災後心理輔導與諮商資訊網(http://921.heart.net.tw/921plannew.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1.02.01。
曹馥年,〈13位心理師的聯名陳情書,揭開校園心理安全網缺口〉,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campus-counseling-system-problem),最後檢索日期:2023.05.09。
許中光,〈走一條回家的路〉,有心人兒少家庭輔導工作室(https://blog.xuite.net/t8879576728/twblog/104821169),最後檢索日期:2021.04.07。
陳劭旻,〈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真正的困境,在於政府便宜行事將各種需求往這邊丟〉,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687/fullpage),最後檢索日期:2023.04.30。
勞動部統計處,《921震災勞動情勢分析新聞稿》,勞動部統計處(http://statdb.mol.gov.tw/html/com/h0934.htm),最後檢索日期:2020.12.01。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410教改聯盟〉,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12830&IndexCode=Culture_Event),最後檢索日期:2022.10.25。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921大地震死亡數統計按年齡別及戶籍所在地分》,88年度死因統計摘要,(https://dep.mohw.gov.tw/DOS/lp-1836-113-xCat-9.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