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徐逸誠 Hsu, Yi-Cheng |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臺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齋教徒:以洪池為研究中心 ZhaiJuaTu Hong Chi’s activity in "Taiwan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Period" at Japanese Taiwane Rule Time |
| 指導教授: |
江達智
Chiang, Ta-Ch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8 |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佛教改革運動 、江善慧 、沈本圓 、林覺力 、林德林 、洪池 、德化堂 、許林 、胡有義 、開元寺 、魏得圓 、林秋梧 、高執德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Period,, Hong Chi, ZhaiJuaTu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3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時期臺灣佛教的發展,是許多學者關心的議題。其中,有不少學者曾經提到日治時期臺灣出家僧侶,發起的改革活動與訴求。但是,齋教徒其實也是參與佛教改革運動的一員。本論文的研究主旨,就是將齋教徒對臺灣佛教改革的影響,做完整的討論。在這群齋教徒中,洪池是影響臺灣佛教的人物,留下許多的活動紀錄以及他的佛教改革思想。本文以洪池作為當時齋教代表性的人物,研究他對臺灣佛教的影響。討論與他志同道合的佛教改革者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與思想上的異同。
本文先討論臺灣佛教改革運動興起的時間,研究佛教改革運動源於何時,並分析他們的訴求。接著分析洪池對臺灣佛教的影響,以及與他共同參與的佛教改革同道,同道包含在家的齋教徒與出家僧人。最後探討與洪池關係密切,參與佛教改革運動的開元寺寺僧,分析洪池與他們的關係,以及對臺灣佛教的影響。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Buddhism during the Japanese Taiwane Rule Time is an issue that many scholars care about. Among them, many scholars once mentioned the reform activities and demands initiated by Taiwanese monk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However, ZhaiJuaTu(齋教徒) are actually members of the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complete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ZhaiJuaTu on the Buddhist reform in Taiwan. Among the group of ZhaiJuaTu, Hong Chi(洪池) is a figure that influences Buddhism in Taiwan, leaving many records of activities and his thoughts on Buddhist reform. This article uses Hong Chi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Zhai religion at that time to study his influence on Taiwan Buddhism.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and ideology of the Buddhist reformers who like him.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timing of the rise of the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in Taiwan, studies when the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originated, and analyzes their appeals. Then analyze Hong Chi's influence on Taiwan Buddhism and the Buddhist reforms that he participated in, including the Buddhists and monks at home. Finally, we discuss the Kaiyuansi (開元寺)monks wh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ongChi and participate in the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and analyze Hongc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m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aiwan Buddhism.
一、一手史料
(一)南瀛佛教
不著撰人,〈南瀛佛教會之沿革〉,《南瀛佛教會會報》,1卷1號(1923),頁19-22。
不著撰人,〈第六項——第一回講習會〉,《南瀛佛教會會報》,1卷1號(1923),頁23-25。
不著撰人,〈本會役員住所氏名〉,《南瀛佛教會會報》,1卷2期(1923),頁32。
不著撰人,〈臨時協議事項〉,《南瀛佛教會會報》,2卷4號(1924),頁32。
不著撰人,〈理事異動〉,《南瀛佛教會會報》,2卷4號(1924),頁32。
不著撰人,〈開第五回總會〉,《南瀛佛教會會報》,3卷3號(1925),頁27。
不著撰人,〈開理事會及丸井會長之送別會〉,《南瀛佛教會會報》,3卷2號(1925),頁39。
不著撰人,〈懸賞論文發表〉,《南瀛佛教會會報》,3卷2號(1925),頁40。
不著撰人,〈本會理事許林氏美舉〉,《南瀛佛教會會報》,4卷6號(1926),頁51。
不著撰人,〈駒澤大學臺灣學生會出現〉,《南瀛佛教》,5卷4號(1927),頁56。
不箸撰人,〈本會開全島佛教講演會〉,《南瀛佛教》,6卷3號(1928),頁56-57。
不著撰人,〈第十二回講習會記事〉,《南瀛佛教》,10卷3號(1928),頁2。
不著撰人,〈作者簡介〉,《南瀛佛教》,11卷8號(1933),頁7。
不著撰人,〈臺南開元禪寺授戒會啟〉,《南瀛佛教》,12卷12號(1934),頁37。
不著撰人,〈第十五回講習會閉會式〉,《南瀛佛教》,13卷1號(1935),頁47。
不著撰人,〈關帝廟壽牌紀念式〉,《南瀛佛教》,13卷3號(1935),頁30。
不著撰人,〈佛徒大會期接近〉,《南瀛佛教》,13卷10號(1935),頁57。
不著撰人,〈僧侶結婚〉,《南瀛佛教》,13卷11號(1935),頁53。
不著撰人,〈協議事項〉,《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42-43。
不著撰人,〈臺灣佛教徒大會出席者〉,《南瀛佛教》,13卷10號(1935),頁29。不著撰人,〈臺灣佛教徒大會行事次第〉,《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42。
不著撰人,〈臺灣佛教徒大會盛況〉,《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42。
不著撰人,〈卷頭詞〉,《南瀛佛教》,14卷1號(1936),頁1。
不著撰人,〈南部寺堂懇親會〉,《南瀛佛教》,14卷2號(1936),頁40。
不著撰人,〈臺南釋尊降誕記念演講〉,《南瀛佛教》,14卷5號(1936),頁45。
不著撰人,〈臺南佛教婦人會發會式〉,《南瀛佛教》,14卷6號(1936),頁60。
不著撰人,〈臺南佛教會聯合會開懇談會〉,《南瀛佛教》,14卷6號(1936),頁60。
不著撰人,〈臺南市佛誕演講會〉,《南瀛佛教》,15卷5號(1937),頁44。
不著撰人,〈謹賀新年〉,《南瀛佛教》,15卷1號(1937),頁1。
不著撰人,〈謹賀新年〉,《南瀛佛教》,16卷1號(1938),頁89。
不著撰人,〈佛式模範葬儀錄——慈林院理妙善政大——俗名林廖氏理葬儀概要〉,《南瀛佛教》,16卷6號(1938),頁48-52。
不著撰人,〈本會會則改正〉,《臺灣佛教》,19卷2號(1940),頁41。
不著撰人,〈有關僧侶齋友教養之件〉,《臺灣佛教》,19卷3號(1941),頁35。
不著撰人,〈時局常設佛教講座開設〉,《南瀛佛教》,19卷9號(1941),頁43。
中日佛教學會、日華佛教學會(代表 神田惠雲),〈祝辭〉,《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9。
文部大臣松田源治,〈祝辭〉,《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2。
斗南沈普源,〈答煽動持齋食菜反對問題〉,《南瀛佛教》,12卷12號(1934),頁22。
王兆麟,〈關於臺灣佛教改革〉,《南瀛佛教》,10卷8號(1932),頁34-35。
王進瑞,〈臺灣佛教〉,《臺灣佛教》,20卷12號(1942),頁19-34。
全日本佛教青年會聯盟、汎太平洋佛教青年會聯盟(代表 藤井草宣),〈祝辭〉,《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10。
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長松木幹一郎,〈祝 辭〉,《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7。
林秋梧,〈和尚吃火腿─秀才罵和尚的唯物的考察〉,《南瀛佛教》,12卷7號(1934),頁24-26。
林秋梧,〈活殺自在之大乘佛教(二)朝鮮僧伽之報國〉,《南瀛佛教》,8卷5號(1930),頁26-28。
林秋梧,〈現代的戰鬪勝佛忽滑谷快天老師〉,《南瀛佛教》,10卷2號(1932),頁22-23。
林秋梧,〈階級鬪爭與佛教〉,《南瀛佛教》,7卷2號(1929),頁52-58。
林德林,〈吊秋梧君辭〉,《南瀛佛教》,12卷12號(1934),頁27。
林德林,〈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南瀛佛教》,13卷5期(1935),頁23-34。
林證峰,〈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南瀛佛教》,6卷1號(1927),頁43-47。
法雲寺住持林覺力,〈臺灣佛教之振興〉,《南瀛佛教》,10卷8號(1932),頁52。
屏東市艷僧,〈我觀佛教與食肉帶妻問題〉,《南瀛佛教》,12卷9號(臺北,1934),頁25-27。
洪池,〈弔辭〉,《南瀛佛教》,12卷12號(1934),頁37-38。
洪池,〈祝創刊十週年和說些人生哲學〉,《南瀛佛教》,11卷7號(1933),頁67-68。
胡有義,〈問「偽僧逆理」仙〉,《南瀛佛教》,13卷3號(1935),頁26-28。
神田惠雲,〈感謝之言〉,《敬佛》,2卷2號(1936),頁33。
高執德,〈大會對會員的致意〉,《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27。
高執德,〈吊詞〉,《南瀛佛教》,12卷12號(1934),頁38、40。
高執德,〈佛教與社會生活─於第十二回講習會〉,《南瀛佛教》,10卷3號(1928),頁33-36。
高執德,〈佛教與社會生活——五、在家佛教與大乘運動〉,《南瀛佛教》,10卷7號(1932),頁6-11。
高執德,〈佛學略說〉,《南瀛佛教》,6卷1號(1927),頁55-57。
高執德,〈高雄州下巡迴講演記〉,《南瀛佛教》,14卷4號(1936),頁23。
張玄達,〈回顧臺灣佛教〉,《南瀛佛教》,15卷1號(1937),頁56-58。
梧,〈卷頭辭〉,《南瀛佛教》,10卷7號(1932),頁1。
許林,〈什麼是佛〉,《南瀛佛教》,4卷3號(1926),頁6-7。
許林講,李普現記,〈佛教與社會事業之關係〉,《南瀛佛教》,4卷1號(1925),頁10-12。
傅幼懷,〈臺灣佛教振興策〉,《南瀛佛教會會報》,3卷2號(1925),頁17-20。
曾景來,〈曾景來氏之巡回(佈教)隨錄〉,《南瀛佛教》,7卷4號(1929),頁64-67。
曾景來,〈開元禪寺記略〉,《南瀛佛教》,15卷12號(1937),頁40-43。
曾景來,〈臺灣寺廟物語〉,《臺灣時報》,4月號(1937),頁89-98。
病夫鄭卓雲,〈閒話三則〉,《南瀛佛教》,9卷9號(1931),頁32-35。
開元鄭普淨,〈故證峰大師追悼錄〉,《南瀛佛教》,12卷12號(1934),頁28-29。
開元鄭卓雲,〈臺灣佛教進展策〉,《南瀛佛教》,10卷9號(1932),頁7-8。
臺北州知事從四位勳三等野口敏治,〈祝辭〉,《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4。
臺南市表妹陳氏金棗,〈弔辭〉,《南瀛佛教》,12卷12號(1934),頁40。
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從三位勳二等平塚廣義,〈祝辭〉,《南瀛佛教》,13卷12號(1935),頁3。
蔡敦輝,〈信教之迷如是〉,《南瀛佛教會會報》,2卷1號(1923),頁23-24。
蔡敦輝,〈臺灣佛教振興策〉,《南瀛佛教會會報》,3卷2號(1925),頁20-24。
鄭卓雲,〈臺灣佛教振興策〉,《南瀛佛教會會報》,3卷2號(1925),頁24-27。
藤景草宣,〈面臨轉換期的台灣佛教之現況〉,《南瀛佛教》,14卷1號(1936),頁9。
齋明堂江普乾,〈聖誕與感想〉,《南瀛佛教》,11卷4號(1933),頁24-25。
新竹齋堂總代周維金,〈弔詞(同前)〉,《南瀛佛教》,12卷6號(1934),頁47。
周維金,〈祝十週年記念與佛教宣言〉,《南瀛佛教》,11卷7號(1933),頁66。
江木生,〈臺灣佛教二十年〉,《臺灣佛教》,21卷12號(1943),頁26-39。
(二)其他雜誌史料
不著撰人,〈駒澤大學臺灣學生會出現〉,《中道》,44號,頁15。
不著撰人,〈臺灣省佛教分會理事名冊〉,《臺灣佛教》,1號(1947),頁20。
不著撰人,〈臺南市支會元旦演講大會〉,《臺灣佛教》,7號(1948),頁10。
不著撰人,〈臺南市佛教支會成立〉,《臺灣佛教》,7號(1948),頁8-9。
臺灣臺南市洪池,〈祝敬佛家庭修養雜誌——並談我的信仰〉,《敬佛》,2卷2號(1936),頁6-10。
神田惠雲,〈感謝之言〉,《敬佛》,2卷2號(1936),頁33。
高執德,〈臺灣佛教之觀察〉,《中道》,34期(1926),頁10-11。
高執德〈讀者之聲〉,《中道》,42號(1927),頁11。
(三)報紙
不著撰人,〈基隆の寺院建立〉,《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5月30日,5版。
不著撰人,〈基隆建立寺院〉1907年5月31日,5版。
不著撰人,〈靈泉寺と大藏經〉,《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5月16日,7版。
不著撰人,〈愛國佛敎講習會(本島人僧侶敎育の一法)〉,《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9月4日,2版。
不著撰人,〈佛教講習會終結〉〉,《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0月3日,5版。
不著撰人,〈佛教講習會終結〉,《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0月3日,5版。
不著撰人,〈佛耶兩方面說敎〉,《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3月10日,6版。
不著撰人,〈佛敎青年會之努力〉,《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4月10日,6版。
不著撰人,〈佛敎青年會之閉演〉,《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5月19日,6版。
不著撰人,〈佛教青年會傳道〉,《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2月2日,6版。
不著撰人,〈臺灣佛教中學林〉,1917年2月28日,6版。
不著撰人,〈靈泉寺受戒會〉,《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2日,4版。
不著撰人,〈曹洞宗開林式〉,《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7日,6版。
不著撰人,〈中學林開林式〉,《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8日,7版。
不著撰人,〈中學林開式〉,《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9日,4版。
不著撰人,〈中學林開林式〉,《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12日,6版。
不著撰人,〈靈泉寺受戒會〉,《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5月5日,4版。
不著撰人,〈長官接見僧侶〉,《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4月6日,5版。
不著撰人,〈南瀛佛教講習〉,《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7月4日,4版。
不著撰人,〈佛教講習修了式〉,《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7月25日,4版。
不著撰人,〈諸羅特訊/龍華會傳道團〉《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8月7日,6版。
不著撰人,〈理學講演〉,《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24日,6版。
不著撰人,〈赤崁特訊/開元寺財產問題〉,《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8月4日,4版,夕刊。
不著撰人,〈法雲寺設佛學院〉,《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0月15日,4版,夕刊。
不著撰人,〈佛教慈濟團設立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5月27日,4版,夕刊。
不著撰人,〈臺南佛教講習會〉,《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11月21日,6版。
不著撰人,〈赤崁/佛敎研究〉,《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6月8日,4版,夕刊。
不著撰人,〈臺灣佛教計劃統一設六大本山三事務所——來十四日開發起磋商會〉,《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2月15日,4版。
不著撰人,〈南瀛佛敎講習會臺南開元寺にて〉,《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2月14日,3版。
不著撰人,〈臺南市開元寺魏得圓師得意弟子林秋梧君〉,《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17日,4版,夕刊。
不著撰人,〈臺南/記念講演〉,《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36年4月8日,8版。
洪池,〈請大慈大悲的釋尊做將來世界和平會議的議長〉,《佛青》,1966年6月15日,2版。
(四)史料系列叢書與專書
不著撰人,〈信徒皈依簿〉,收入王見川、王惠琛編,《台南老齋堂的珍寶:台南德化堂所藏的經卷與文獻》,3冊,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
不著撰人,〈臺灣佛教龍華會會員名簿〉,收入王見川、王惠琛編,《台南老齋堂的珍寶:台南德化堂所藏的經卷與文獻》,4冊,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
民德寫真館編,〈臺灣佛教名蹟寶鑑〉,收入王見川、李世偉、高致華、闞正宗、范純武主編,《民間私藏臺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一輯》,28冊,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王見川、張二文、范純武、李世偉編,《-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三輯》,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
台南州共榮會編篡,《南部台灣誌》,臺南:台南州共榮會,1934。
印順,《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
吳老擇受訪,卓遵宏、洪坤宏主訪,《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增訂本)》,新北:國史館,2006。
林熊祥、李騰嶽監修,李添春篡修,《臺灣省通誌稿人民志宗教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唐澤信夫,《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卷二人民志宗教篇〉《臺灣省通誌》(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臺灣總督府編著,《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小塚商店印刷工廠,1919。
釋印順,《平凡的一生(增訂本)》,臺北:中華書局,2011。
釋能元(陳登元),〈鄭羅漢居士略歷〉,收入鄭卓雲,《心經講略、信心銘註解合訂本》,臺中:瑞成書局,1961。
(五)未出版文獻
不著撰人,〈保險證書〉,德化堂藏。
不著撰人,〈胡有義戶籍資料〉,德化堂藏,1999。
不著撰人,〈臺灣佛教龍華會領收證收據〉,德化堂藏,1924。
不著撰人,〈大正10年管理人選舉〉,德化堂藏。
不著撰人,〈日治時期洪池戶籍資料〉,洪池孫媳婦曾淑敏女士提供。
不著撰人,〈戰後民國洪池戶籍資料〉,德化堂藏,申請時間:2018.7.10。
不著撰人,〈所屬財產處分願〉,德化堂藏,1922。
不著撰人,〈明治37.39年德善德化堂土地登記申請書〉,德化堂藏。
不著撰人,〈臺灣佛教徒大會出席者名簿〉。
不著撰人,〈駒澤大學同學會名簿〉,藏於駒澤大學圖書館。
王見川,〈盧世澤草稿〉。
李添春,〈李添春手稿〉。
洪池,〈申請書〉,1966年,3月30日,藏於德化堂。
洪哲英,〈長信〉,德化堂藏,1945。
洪哲英,〈短信〉,德化堂藏,1945。
(六)口述訪談與問卷
訪談人:徐逸誠、王惠琛,受訪人:洪哲勝(洪池三子)、洪英傑(洪池長孫)、曾淑敏(洪池長孫媳),訪問主題:洪池與德化堂。訪談地點:臺南德化堂,訪談時間:2019.6.23 9:30-11:00。
問卷製作人:徐逸誠,交遞人:鄭偉聲,問卷交遞時間:2018.5.12。
二、研究專書
王見川,《台南德化堂的歷史》,臺南:德化堂,1994。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范純武、王見川、李世偉,《臺灣佛教的探索》,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1。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李筱峰,《臺灣革命僧林秋梧》,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林欐嫚,《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佈教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
慧嚴法師,《台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
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闞正宗、談宜芳、邵慶旺、盧泰康撰稿,陳玉女審訂,《物化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臺南:臺南開元寺,2010。
三、學位論文
大野育子,〈日治時期台灣佛教菁英的崛起——以曹洞宗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為中心〉,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王宣蘋,〈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尼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蘇胤睿,〈佛教山派的形成與式微:以台灣法雲寺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8。
四、期刊論文
毛紹周,〈《臺灣開元寺誌略稿‧歷代住職》待補錄的世代缺空〉,《文史台灣學報》,1期(2009),頁304-337。
毛紹周,〈破戒的和尚?略論日治時期臺南開元寺成圓事件〉,《文史台灣學報》,7期(2013),頁175-209。
李世偉,〈身是維摩不著花──黃玉階之宗教活動〉,《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66),頁97-115。
李添春,〈臺灣佛教史資料:上篇曹洞宗史——大湖法雲寺高僧傳〉,《臺灣佛教》,27卷1期(1973),頁15-17。
野育子,〈日治時期在臺日僧與臺籍弟子之關係初探:以新竹寺佐久間尚孝和朱明朝為中心〉,《臺灣學研究》,15期(2013),頁67-94。
盧嘉興,〈北園別館與開元寺〉,《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301-303。
闕正宗、蘇瑞鏘,〈臺南開元寺僧證光(高執德)的「白色恐怖」公案再探〉,《中華人文社會學報》,2期(2005),頁311-368。
釋慧巖,〈忽滑谷快天對台灣佛教思想界的影響〉,華梵大學哲學系編,《華梵大學 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新北:華梵大學,2002),頁369-387。
五、會議論文
邱麗娟,〈臺南府城地區齋堂與佛、道教關連性〉,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台灣黃帝道脈無極天道監修宮主辦「第四屆「臺灣道教」學術研討會 ───台灣道教與民間教派的交涉」,(2018年10月28日),頁1-26。
六、網路資料
不著撰人,〈投機〉,「佛光大辭典」,網址:(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最後檢索日期:2019.9.29。
江燦騰撰,〈清代臺灣漢傳香花僧的源流〉,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6299 ),最後檢索日期 2019.03.26。
慈怡法師主編,〈法子〉,佛光大辭典(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最後檢索日期:2019.05.26
七、現代報導
林雪娟,〈官方認證——盧嘉興紀念館12日掛牌〉,《中華日報》2017年3月8日。
蔡文居,〈專情於台灣史——府城歷史名人盧嘉興故居掛牌〉,《自由時報》,2017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