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慈
Hsieh, Tzu
論文名稱: 「所」字語法化與詞彙化歷程研究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of“Suo”in Chinese Language
指導教授: 許長謨
Hsu, Chang-M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所」字式語法化詞彙化華語教學
外文關鍵詞: "Suo" structure, Grammaticalization, Lexicalizati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135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所」字本義表「處所」,乃為一名詞,而在現代漢語中,所字除了保留了原本的處所義,如「派出所」、「研究所」之外;所字已虛化為一助詞,用於動詞前,形成「所+V」的名詞短語。由此可知,所字歷經時代推移,其詞性與用法產生了改變。為對「所」字進行通盤性考察,本文以「語法化」和「詞彙化」角度進行「所」之分析。「語法化」與「詞彙化」皆為語言演變的途徑,兩者都是漸進的、連續的過程,強調共時與歷時研究的緊密相關性,故須由共時與歷時兩個角度考察之,由語料分析著手,對「所」字各種句式進行量化分析,觀察「所」字使用形式在各時期中的交替變化。

    而經由對「所」之歷時考察,觀察「所」字語法化歷程,發現「所」於先秦時代即出現作指示代詞之用法,形成「所+V」結構,「所」用以指代動詞後的賓語;而後「所」字的使用逐漸頻繁且靈活,指代的範圍也隨之擴大,遂出現「所+動詞詞組」的所字詞組,「所」字的稱代功能減弱,逐漸虛化為結構助詞。

    除此之外,本文尚對其他「所」字式進行考察,發現無論是「無所」、「有所」結構、「為N所V」式或連詞「所以」的產生,皆由「所+V」結構發展而來,亦為「所」字「語法化」與「詞彙化」歷程之一部分,始完整建構「所」字歷史發展軌跡。

    而本論文末章則企圖將「所」之語法化歷程運用至華語教學領域上,對「所」字之教學順序與教學方法進行建議,總結全文。

    In this thesis, we analyze “Suo” from different aspects-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historical change. Suo, a noun, originally represents “a place”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side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a place, Suo is also used as a particle, and is located in front of verbs, forming noun phrase- Suo+V. Therefore, the usages of Suo have greatly changed as time passed by.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Suo, we find that the usage of Suo’s demonstrative pronoun appeared in early Pre-Chin Dynasty, forming the structure of “Suo + V”. In this case, Suo indicates the object which is behind the verb. From that time on, the usage of Suo has gradually become complicated. So, the structure of “Suo + VPs” also shows up, and its function of indication decrease. Then, Suo grammaticalize into structural particles.

    In addition, we also investigate other forms of Suo. We find that "Suo +V” develops into distinctive structures such as ”wu suo” structure, “you suo” structure, “wei…suo…”structure, or conjunction “suo yi”.

    In sum, we aim at the development of Suo’s usage, and successfully build the whole picture of Suo’s history. Furthermore, we applied this work and experience to improve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including Suo’s teaching skills and its proper teaching procedure.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 5 第三節 語法化理論界說 …………………………………………………… 7 第四節 詞彙化理論界說 …………………………………………………… 23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26 第六節 「所」字相關近況研究 …………………………………………… 27 第七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34 第貳章 「所」字詞組的形成與語法化歷程 ………………………………… 41 第一節 「所」字詞組的形成 ……………………………………………… 42 第二節 「所」字詞組的形式 ……………………………………………… 46 第三節 「所」字詞組之擴展與「所」字詞性的變化 …………………… 54 第四節 「所」字詞組各句式的歷時使用情形 …………………………… 63 第五節 本章小結 ………………………………………………………… 73 第參章 「所以」的詞彙化 …………………………………………………… 75 第一節 古代漢語「所以」句式分析 ……………………………………… 76 第二節 「所以」的形成發展 ……………………………………………… 81 第三節 「所以」與其他因果連詞的消長 ………………………………… 9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103 第肆章 其他「所」字式 …………………………………………………… 106 第一節 「為N所V」式 …………………………………………………… 106 第二節 「X所」結構 …………………………………………………… 115 第三節 誓詞中的「所」……………………………………………………13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136 第伍章 「所」字語法化與「所以」詞彙化歷程研究 …………………… 138 第一節 「所」字語法化與「所以」詞彙化歷程 ………………………… 139 第二節 「所」字語法化機制 ……………………………………………… 145 第三節 「所以」詞彙化機制 ……………………………………………… 153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158 第陸章 「所」字語法化歷程於華語教學中之運用 ………………………… 160 第一節 現代漢語中「所」字的使用情形 ………………………………… 161 第二節 「所」字語法化歷程於華語教學中之運用 ……………………… 165 第三節 本章小結 ………………………………………………………… 174 第柒章 結論 …………………………………………………………………… 177 參考文獻 ……………………………………………………………………… 181

    一、語料文獻:

    【周】韓非撰、【清】王先慎注,《韓非子集解》(1991)。臺北;華正。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1977)。臺北:鼎文。
    【東漢】支婁迦識譯,《道形般若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般若部,第8卷。)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著、【清】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1986)。臺北:鼎文。
    【東漢】曇果、康孟祥譯,《中本起經》(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本緣部,第4卷。)
    【南宋】劉義慶著 、【南唐】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1993)。上海:上海古籍。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1986)。上海:上海古籍。
    【唐】圓仁撰顧承甫、何泉達點校,《入唐求法尋禮行記》(1986)。上海:上海古籍。
    【唐】張鸞,《遊仙窟》(收錄於《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唐五代卷》劉堅、蔣紹愚主編, 1990。北京:商務。)
    【南唐】釋靜、釋筠編撰,《祖堂集》(1996)。長沙:嶽麓。
    【宋】普濟、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1984)。北京:中華。
    【宋】楊億,《景德傳燈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史傳部,第51卷。)
    【宋】才良等編,《法演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諸宗部,第47卷。)
    【宋】仁勇等編,《楊岐方會和尚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諸宗部,第47卷。)
    【宋】惟蓋竺編,《明覺禪師語錄》(收編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諸宗部,第47卷。)
    【金】董解元撰,《西廂記諸宮調》(1955)。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
    【金】關漢卿著,吳曉玲、單耀海、李國炎、劉堅編校,《關漢卿戲曲集》(1985)。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1984)。
    臺北:里仁。
    廖珣英校注,1993,《劉知遠諸宮調》。北京;中華。
    寧希元校點,1988,《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蘭州:蘭州大學。
    劉堅、蔣紹愚,1992,《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宋代卷。北京:中華。
    劉堅、蔣紹愚,1992,《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唐五代卷。北京:中華。
    潘重規編《敦煌變文集新書》,1983,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敦煌研究會出版。
    中央研究院古漢語文獻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
    中央研究院近代漢語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

    二、參考文獻:

    丁福保編,1921,《佛學大辭典》(2005)。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王力,1944,《中國語法理論》(1987)。台北:藍燈。
    王力,1958,《古代漢語》(1989)。台北:藍燈。
    王力,1980,《漢語史稿》(2003)。北京:中華。
    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
    王鴻濱,2001,〈《春秋左傳》中「所以」和「是以」試析〉in《商洛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1。pp..24-6。
    王曉玲,2004,《漢語「好」的語法化過程》,清華大學語言學所碩士論文。
    王鳳敏,2005,〈關於語法化及語法化五個方面的評述〉in《河南大學學報》2005,第五期。pp..156-9。
    卞仁海,2002,〈古漢語被動式「為N所V」探源〉in《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第四期。pp..107-9。
    石毓智,2000,《語法的認知語義基礎》。南昌:江西教育。
    石毓智,2001,《語法的形式和理據》。南昌:江西教育。
    石毓智,2003,《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型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
    朱慶之,1995,〈漢譯佛典中的「所V」式被動句及其來源〉in《古漢語研究》1995,第一期。pp..29-31。
    江藍生,1988,《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北京:語文。
    江藍生、曹廣順編著,1997,《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
    江藍生,1999,〈處所詞的領格用法與結構助詞「底」的由來〉in《中國語文》1999,第二期。pp..83-93。
    江藍生,2000,《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
    李曉春,2004,〈「所」字三題〉in《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第五期pp..108-9。
    李為政,2008,〈連詞「所以」語法化的歷程考察〉in《平原大學學報》2005,第三期。pp..76-9。
    李雲龍,2000,〈上古文獻中表轉指的「所」的語法化〉in《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9,第五期。pp..52-5。
    李永貞,2003,《動詞「往」的語法化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
    呂叔湘,2002,《中國文法要略》(1984初版)。瀋陽:遼寧教育。
    呂叔湘,1984,《現代漢語八百詞》(1980初版)。北京:商務。
    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麥梅翹、王海棻,1985,《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
    沈家煊、吳福祥、馬貝加主編,2005,《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北京:商務。
    吳東平,2000,〈古漢語中「X所……」的結構新論〉in《中南民族學院學報》。
    汪維輝,2002,〈「所以」完全變成連詞的時代〉in《古漢語研究》,2002,第55期,pp..30-3。
    杜克華,2002,〈現代漢語助詞「所」語法再探〉in《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08,pp..259-60。
    周法高,1994,《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1962)。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
    竺家寧,2005,〈中古佛經的「所」字結構〉in《古漢語研究》。
    俞光中、(日)植田均,1999,《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俞理明,1993,《佛經文獻語言》,成都,巴蜀書社。
    俞理明,2002,《漢魏六朝佛經代詞探新》,收於《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69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胡壯麟,2002,《語言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胡壯麟,2003,〈語法化研究的若干問題〉in《現代外語》(季刊)2003,第一期。
    pp..86-92。
    胡楚生,1999,《訓詁學大綱》。台北:華正。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臺北:新文豐。
    胡遠鵬,2004,〈所字結構通式之研究〉in《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4.1。pp..57-63。
    胡遠鵬,2005,〈略論《詩經》中的所字結構〉in《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第四期。pp..6-11。
    范開泰、張亞軍,2000,《現代漢語語法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姚振武,1996,〈為字的性質與「為」字式〉in《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pp..543-53。
    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編著;陳懷萱、周長楨選註,1997,《進階文言文讀本》。台北:南天。
    馬建忠,1989,《馬氏文通》。清紹興府學堂。
    馬 真 ,1997,《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馬清華,2003,〈漢語語法化問題研究〉in《語言研究》2003,第二期,pp..63-71。
    馬莉麗,2008,〈《呂氏春秋》中的「所」字研究〉in《語言應用研究》2008.11。pp..50-2。
    高婉瑜,2005,《漢文佛典後綴的語法化現象》,中正大學中國語文學所博士論文。
    高順全,2006,〈從語法化角度看語言點的安排-以「了」字為例〉in《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第五期,pp..60-6。
    孫錫信,1992,《漢語歷史語法要略》。上海:復旦大學。
    徐烈炯,1995,《語義學》(修訂本)。北京:語文。
    許威漢,2002,《古漢語語法精講》。上海:上海大學。
    許長謨,2010,《漢語語言結構義證》。台北:里仁。
    陸儉明,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
    郭錫良,1998,〈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in《古漢語研究》1998,第一期。pp..1-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 ~五冊)。台北:正中。
    張萬起編,1993,《世說新語詞典》。北京:商務。
    張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南昌:江西。
    張志公,2002,《語法與修辭》。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台北。
    張美蘭,2003,《祖堂集語法研究》。北京:商務。
    張其昀,1995,〈「所」字用法通考〉in《語文研究》1995,第四期。pp..21-6。
    張誼生,2000,〈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圍〉in《中國語文》2000,第一期。pp..3-15。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
    曹廣順,1995,《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
    曹日升,1995,〈「以」字用法探索及其辨析〉in《益陽師專學報》1995,第二期。pp..94-6。
    梁曉虹,1994,《佛教詞與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梁曉虹,2001,《佛教與漢語詞彙》。台北:佛光文化。
    陳秀蘭,2002,《敦煌變文詞彙研究》。成都:四川民族。
    陳俊光,2007,《對比教學與分析應用》。臺北:文鶴。
    郭錫良,1998,〈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in《古漢語研究》1998,第二期。pp..1-5。
    馮春田,2000,《近代漢語語法研究》。濟南:山東教育。
    葛本儀主編,1992,《實用中國語言學詞典》。青島:青島。
    湯廷池,1998,〈國語詞彙學導論:詞彙結構與構詞規律〉in《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北:台灣學生。pp..1-28。
    湯廷池,1992,〈漢語的「字」、「詞」、「語」與「語素」〉in《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北:台灣學生。pp..1-58。
    楊樹達,1928,《詞詮》。台北:台灣商務。
    楊伯峻,1981,《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
    楊伯峻、何樂士,2001,《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上)(下)。北京,語文。
    楊成虎,2000,〈語法化理論評述〉in《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第四期。pp..11-4。
    楊成虎,2000,〈袁仁林《虛字說》與語法化研究〉in《燕山大學學報》2000.01。pp..75-9。
    賈生海,2002,〈古代漢語「所」字短語芻議〉in《陰山學刊》2002.02,第一期。pp..38-42。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芻議》。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1,《遠東生活華語》(一 ~三冊)。台北:遠東。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和發展》。四川:新華。
    董秀芳,1998,〈古漢語中的後置詞「所」-兼論古漢語中表方位的後置詞系統〉in《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第二期。pp..108-11。
    董秀芳,1998,〈重新分析與「所」字功能的發展〉in《古代漢語研究》1998,第三期,pp..50-55。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篡,1997,《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黎錦熙,1992,《新著國語文法》(1924)。北京:商務。
    暴拯群,2004,〈論上古誓詞中的特殊動詞「所」〉in《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06,pp..13-5。
    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1992,《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語文。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2,《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苑。
    劉丹青,2001,〈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in《語言研究》2001,第二期。pp..71-81。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in《中國語文》1995,第三期。pp..161-9。
    劉家忠,2006,〈「所」字研究評述〉in《濰坊學院學報》2006,第五期。pp..85-9。
    蔣冀聘、吳福祥,1997,《近代漢語綱要》。湖南:湖南教育。
    蔣禮鴻,1997,《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上海:上海古籍。
    蔡英杰,2001,〈「所」的指代功能考察〉in《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 ,第一期。pp..111-3。
    蔡英杰,2002,〈「所以」句式試探〉in《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第六期。pp..21-4。
    鄧守信、孫珞,1997,《今日台灣:中級漢語讀本》。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
    鄧盾,2009,〈現代漢語「所」及「所」字結構的重新審視與定性〉in《漢語學習》2009,第二期。pp..106-12。
    魏培泉,2004,《漢魏六朝代詞研究》(1990)。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魏培泉,2000,〈東漢魏晉南北朝在語法史上的地位〉in《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特刊。pp..199-229。
    魏純達,1998,〈「所以」在六本古籍中的演變考察〉in《古漢語研究》1998,第二期。pp..30-5。
    魏郁真,2006,《「子」的語法化與詞彙化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謝洪欣,2008,《元明時期漢語連詞研究》,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宏武,2009,〈「有所」的語法化及其表量功能的形成〉in《古漢語研究》2009,第三期。pp..27-30。
    鄭縈、魏郁真,2006 ,〈「子」的詞彙化與語法化過程〉in《興大中文學報》2006,第20期。pp..1-30。
    Briton. L.﹑E. C. Traugott﹐2005﹐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ybee. John﹑Revere Perkins and William Pagliuca﹐1994﹐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mpbell, Lyle and Richard Janda﹐2001﹐Introduction: concep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ir problems. Language Sciences 23.pp.. 93-112.
    Givon、Talmy﹐1970﹐On Understanding Gramma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opper. J . Paul. and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1993﹐《語法化研究》(2001)。沈家煊導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Heine、Bernd、 Ulrike Claudi and Friederike Hunnemeyer. 1991. From Cognition to Grammer-Evidence form African Languages. In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and Bernd Heine, 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Vol 1.pp..149-87.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Quirk,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Longman Group Ltd.

    下載圖示 校內:2012-08-31公開
    校外:2012-08-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