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嘉媛
Ko, Jia-Yuang
論文名稱: 一樣的勞動,不同的條件: 女性短期移工和婚姻移民者的比較
The Same Labor, and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To Compare The Feminine Short-term Labor and The Feminine Marital Immigra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唐文慧
Tang, We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家務勞動不平等的相依女性婚姻移民者照顧工作女性短期移工
外文關鍵詞: Care work, Unequally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The feminine short-term labor, The feminine marital immigrant, Household work
相關次數: 點閱:143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台灣女性投入勞動市場人數日益增加,以及婚姻市場中供需失衡的社會背景下,第三世界的年輕女性進入台灣,成為女性短期移工與婚姻移民者。本研究採參與觀察與訪談法,研究上述短期移工與婚姻移民者的勞動內容與工作條件的差異,並解釋為何她們願意接受看似不平等的勞動內容與人際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兩者雖擁有大致相同的勞動內容,然而也有以下的差異:第一,短期移工的工作內容以雇主指令為依歸,且其照顧對象以老人居多,而婚姻移民者的工作則有家人的分攤,且照顧的對象主要為小孩;第二,短期移工的工作內容比較明確且規律,較能掌握自己的時間,而在婚姻移民者中,有全職工作者在調配與擁有自己的時間上較為自主,家庭主婦的工作與休閒時間的配置則比較模糊有彈性。
    「經濟誘因」和「關係維繫」交錯地影響短期移工與婚姻移民者的勞動人際關係的型態。移工和雇主或被照顧者之間存在不平等的相依關係,之間仍存在著互相認可和尊重的可能性。而婚姻移民者雖因婚姻理由來台,卻也因經濟需求與維繫家庭關係之愛的象徵性意義,開展在台定居的積極力量。
    總而言之,本研究突破一般人普遍認為對女性短期移工與婚姻移民者的受壓迫與剝削關係,並看到不平等相依中的互信與尊重的另一面向。

    Because the Taiwan female invests the labor market population to increase day by day, and under the society background that the supply and demand unbalanced in the marital market, third world young female enters Taiwan and become the feminine short-term labor and the marital immigrants. This research used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ing to study that has there any to be different of both of their work, and explained why the short-term labor and the marital immigrants are willing to accept looked unequal of the work content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both of them although h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work content, however also has the difference: First, the short-term labor’s work content carried out the employer’s instruction, and most of they are in attendance on the old people, but the marital immigrants’ work has family member's sharing, and most of they took care of their children.
    Second, the short-term labor’s work content was quite explicit and order, so they can hold of their own time easily. In the marital immigrant, if they have the full-time employment work, they hold of their own time more independent; but if they are housewives, they allocated their work and the leisure time quite fuzzily and elasticity.
    “The economical cause” and “the relations maintain” staggered affects the short-term labor and the marital immigrants’ work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ndition. Short-term labor between the employers or the care-acceptors existed unequally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and result in approves and the respect mutually. The reason of marital immigrants came to Taiwan is marriage, but because the current of economic condition and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love to maintain the family relation, they started to develop positive strength which settles down in Taiwan.

    中文摘要: 3 中文摘要: 3 SUMMARY: 4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背景 7 一、 資本主義和父權體制的全球化潮流 7 二、女性婚姻移民者在台灣的現況 9 三、女性短期移工在台灣的現況 11 第三節 研究架構和目的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理論基礎 15 一、後殖民女性主義(第三世界女性主義) 15 二、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 16 三、照顧工作 17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23 一、婚姻市場:『以愛之名』的家務勞動 23 二、勞動市場:愛與工作──不平等關係的相依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4 一、參與觀察法 34 二、訪談法 35 第二節 研究樣本描述 36 一、女性短期移工 36 二、女性婚姻移民者 38 三、兩者基本資料比較 4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1 第四章 家庭場域中工作的剖析 42 第一節 女性短期移工的工作剖析 43 一、每日工作內容之分析 43 二、調配與擁有自己的時間 48 三、與家雇主、與照顧對象的關係分析 52 第二節 女性婚姻移民者的工作剖析 59 一、每日工作內容之分析 59 二、調配與擁有自己的時間 63 三、與家人的關係分析 66 第三節 女性短期移工和女性婚姻移民者的勞動條件差異之比較 75 一、家務勞動和照顧工作 76 二、工作的明確度和調配與擁有自己的時間 79 三、與家庭中的雇主以及婚配家庭的關係 81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 85 第一節 研究結果 85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89 第三節 研究者的反思 91 參考文獻 94

    一、書籍
    1. 林芳玫著:「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收錄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頁03-34。
    2. 湯小應主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台北:啟思,初版,2000年10月)。
    3. 夏曉鵑:《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叢刊,初版,2002年)。
    4. 邱淑雯著:《性別與移動》,(台北市:時英,初版,2003年)。
    5. 邱貴芬著:「後殖民女性主義」,收錄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頁339-372。
    6. 黃淑玲著:「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收錄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頁35-80。
    7.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市:時報文化,初版,1997年)。
    8. 呂寶靜:「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收錄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台北市:心理,初版,1999年10月),頁103-134。
    9. 呂寶靜、陳景寧著:「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市:女書文化,1997),頁59-92。
    10.畢恆達著:「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1996),頁27-45。
    11. 周雅容著:「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1996),頁75-97。
    12. 嚴祥鸞著:「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1996),頁195-221。
    13. 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市:三民,2001)。
    14. David Nachmias and Chava Frankfort-Nachias 原著,潘明宏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台北:韋伯文化,再版,1999)。
    15. Malcolm Waters 原著,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弘智,初版,2000)。
    16. Nancy Folbre 原著,許慧如譯:《心經濟,愛無價?》(台北:新新聞,初版,2002)。
    17.Michel Foucault, translator: A. M. Sheridan Smith,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2).
    18. Paula England and Nancy Folbre, contracting for care, edited by Marianne A. Ferber and Julie A. Nelson, Feminist economics today: beyond economic man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3), pp. 61-79.
    二、期刊論文
    1. 夏曉鵑:〈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期(2000年9月),頁45-92。
    2. 藍佩嘉:〈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僱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8期(2004年12月),頁43-97。
    3. 藍佩嘉:〈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期,(2002年12月),頁169-218。
    4. 邱方晞:〈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期(2003年3月),頁176-181。
    5. 廖筑君:〈外籍新娘在醫療體系中的掙扎育努力〉,《社教雙月刊》,93期(2004年2月),頁54-57。
    6. 潘淑滿:〈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8卷第1期(2004年6月),頁85-131。
    7. 劉梅君:〈「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期(2000年6月),頁59-90。
    8. 王宏仁:〈十字路口的越南新娘:性別、階級與移民〉,《亞太研究通訊》,18期(2002年12月),頁3-21。
    9. Hong-zen Wang and Shu-ming Chang, “The Comm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Cross-border Marriage Business in Taiwan and Viet Nam,”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 40(6/2002), pp. 93-116.
    10.Nicola Piper, “International Marriage in Japan :『Race』 and 『Gender』 Perspective,”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A Journal of Feminist Geography,
    Vol. 41(4/1997), pp. 321-338.
    11. Julie A. Nelson and Paula England, “Feminist Philosophies of Love and Work,” Hypatia, Vol. 17, No. 2(Spring and 2002), pp. 2-18.
    12. Paula England, Michelle Budig and Nancy Folbre, “Wages of Virtue: The Relative Pay of Care Work,” Social Problem, Vol. 49, No. 4 (2002), pp. 455-473.
    13. Grahame, Kamini Maraj, “”For the family”: Asian Immigrant Women’s Triple Day,”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Vol. XXX, No. 1,(2003), pp. 65-90.

    三、相關網站資訊
    1. 李萍:〈外籍新娘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新娘為例〉,《少數族群婦女權益探討研討會》。網址:http://www.taipeiwomen.tcg.gov.tw/station/women_study/women_study.asp(瀏覽日期:2005年05月03日)
    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資料庫:http://www.evta.gov.tw/stat/stat.htm(瀏覽日期:2005年05月03日)
    3. 內政部網站:〈外籍配偶人數統計分析〉,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topic/topic206.html(瀏覽日期:2005年05月03日)
    4.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九十四年第五週(93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瀏覽日期:2005年05月03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7-2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