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惠謙 Huang, Hui-Chien |
|---|---|
| 論文名稱: |
戰爭遺產的保存價值─以馬祖軍事文化景觀為例 Preservation Values of the War Heritage - A Case Study of the Military Cultural Landscape in Matsu |
| 指導教授: |
傅朝卿
Fu, Chao-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8 |
| 中文關鍵詞: | 世界遺產 、戰爭遺產 、馬祖 、軍事 、文化景觀 |
| 外文關鍵詞: | world heritage, war heritage, Matsu, military, cultural landscap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0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爭往往是人類歷史中的重大事件,近年來國際間有將戰爭留下的遺址、設施、文物等遺產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趨勢,戰爭遺產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它帶有的苦難記憶更能警惕後代人們不要再重蹈覆轍。戰爭遺產是為一種苦難遺產,指「與戰爭相關連的環境」,包括戰場、軍事設施、戰地文化及紀念物。戰爭的苦難事件經過遺產的保存成為客觀的時代證據,同時在事過境遷之後,戰爭遺產能轉化為正面、積極的新社會意義,並融入後代生活,是它能取得更多人認同並永遠留存的關鍵。
國共冷戰是台灣最近代的戰爭事件,其造成的苦難記憶至今也尚未消逝,以馬祖的軍事環境作為檢視台灣戰爭遺產的案例。馬祖是國共冷戰時期台灣前線戰地之一,期間內島嶼被塑造成軍事堡壘,且無論駐軍、居民都得納入軍事化管制之中。依馬祖建構軍事環境的過程,初期馬祖工事建設快速,並開始「工事地下化」發展,後來國際情勢轉變,反攻大陸計畫逐步轉為提升自身防衛能力。馬祖軍事環境的發展與時局變化息息相關,整體軍事環境依地形可分為:環繞島嶼的沿海據點,向內的營區、砲陣地、觀測所等內陸據點,並在各島的最高點設有指揮部,各點之間互相支援、監視,形成嚴密的防禦網。
以文化資產的角度,馬祖軍事環境是面狀、區域型的,可用「文化景觀」的類型來討論。文化景觀代表人類與自然結合之作,馬祖利用土地、克服自然環境而形塑出各項有形元素與無形文化的過程,充分表現出文化景觀的意義。馬祖軍事文化景觀中,除了自然環境的因素,透過軍事行動、信仰宣導、民間社會生活等人類活動,經過時間變化而產生各種具體元素。從現今可見的具體元素之中,分為構造物、景觀與文物三種類型,分別探討馬祖軍事文化景觀的組成因子。最後,藉由軍事文化景觀的價值辨析,釐清馬祖軍事文化景觀所具備的歷史、美學、科學、社會價值,具有地方意義,並透過國家層級與世界層級的案例評估比較,闡明馬祖軍事文化景觀所具備的傑出普世性價值。
War is often a major event in human history. These years, battlefields, installations and relics were listed as parts of the Cultural property between countries. War heritage not only has its historic meanings but also owns difficult memories that could alert the future generations not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again. War heritage is a kind of “difficult heritage” which belongs to “war related sites”, including battlefield, military installations, battlefield culture and monument. Through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fficult incident as a heritage, it becomes objective evidence of the time. What’s more, war heritage could transform into an active, positive as well as new social meaning and then get into the later generation. These two reasons above are the keys that more people would agree and willing to make it last forever.
The Cold War between Kuomintang and Communist Parties is the war which had happened in modern times. Even today, those difficult memories are still in people’s minds. Take the military environment of Matsu as the case for examining the war heritage of Taiwan. Matsu is one of the frontline battlefields of cold war which between Kuomintang and Communist Parties. During this period, Matsu island was built as a military fortress; furthermore, the army and local people were all under the military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military environment, at first, the military construction was fast and the fortification underground began to develop at the same time. After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has changed while the plan of retaking mainland China turned into promoting the self-fortification 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Matsu’s military environmen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s of the time. The whole terrain of military environment could divide into many parts: take inland fortifications for example, the offshore fortifications around island, artily position and observatory; command post at the highest part of the island; each fortification supports and keeps close watch over one another forming a high density zone of defense.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heritage, Matsu has a facial and regional military environment which could treat it as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 represents the strong combin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 visible elements and invisible culture, such as using their land and conquer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totally shown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landscape. Besid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military action, propaganda and society, these human activities changed into tangible elements. We can see the tangible elements now could separate into three types: structures, landscapes and relics, which could discuss the components of Matsu’s military cultural landscape individually. Finally, from distinguishing the values of military cultural landscape, this heritage does not only include historical, aesthetic, scientific and social value, what’s more, it also has local meanings by comparing through the cases of national and universal level. By doing so, we could define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Matsu’s military cultural landscape.
一、期刊、雜誌、新聞文章
Meskell Lynn (2002). Negative heritage and past mastering in archaeology.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75(3), 557-574.
Rico Trinidad (2008). Negative Heritage: The Place of Conflict in World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10(4), 344-352.
朱立熙(1984)。板門店血淚卅年。聯合月刊,37,109-115。
江柏煒(2007)。誰的戰爭歷史?: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民俗曲藝,156,85-155。
呂昭隆(2011年6月7日)。馬祖坑道超密金門石室神秘。中國時報。
沈澤瑋(2010年10月2日) 。只有一個交通燈的地方。馬祖日報,轉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林奇伯(2001)。軍機變商機─探索馬祖。光華,26(5),6-15。
林金炎(2009年3月1日)。美軍在馬祖。馬祖日報。
林澄貴(2007)。共軍登陸與我軍反登陸作戰能力之探討。海軍學術雙月刊,41(6),45-56。
林蕙玟(2007)。戰爭紀念性意義之差異性研究─以金門與美國蓋茲堡之役紀念物之設置意涵為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62,23-48。
高魁元(1973)。一年來的軍事建設。實踐,604,10-11。
陳朱強(2001年6月9日)。為小三通拆標語?立委籲搶救金馬文化。台灣立報。
陳建仲(2010)。戰爭地景的建築保存─金門海岸反登陸防禦工事。CSA文化研究月報,104,線上期刊。
陳榮昌(2005年12月8日)。碉堡金門獨樹一格軍事文化觀光資源。金門日報 。
陳麗妤(2010年1月3日)。戰地遺跡漸流失令人憂心。金門日報。
陳鵬雄(2009年4月6日)。田中釘 坂里農地反空降水泥柱拔除。馬祖日報。傅朝卿(2009)。從埃及看世界遺產的價值體系與標準。世界遺產雜誌,5,14-19。
彭錦珍(2004)。資訊時代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解放軍信息戰發展及其對台海安全之衝擊。復興崗學報,82,187-218。
曾昭祥(1982)。淺談反登陸作戰之阻絕設施。軍事雜誌,50(8),29-32。
無標名作者(1979年9月3日)。馬祖播音站開播 向大陸傳送自由之聲。馬祖日報。
無標名作者(2005年10月18日 )。排雷、廢彈、廢置營區、還地於民之處理。馬祖日報。
無標名作者(2006年8月15日)。開發特色景點 樂見軍方釋出芹山播音站。馬祖日報。
無標明作者(2007年1月12日)。特約茶室 特殊景點(社論)。馬祖日報。
楊水詠(2009年3月30日)。兩岸歷史創舉泳渡金廈海上長泳8月1日登場。金門日報。
楊水詠(2009年12月9日)。軍方明年將釋出29處營區縣府會勘。金門日報。
楊政峰(2007)。您用詩歌頌的島正在消逝─給鄭愁予的信。荒野快報,166。
楊綏生(2011年4月26日)。搞飛機的縣長-馬祖博弈三部曲。中國時報。
榮芳杰(2007)。威尼斯憲章。Dialogue建築雜誌,111,80-87。
管淑平編譯(2009年6月14日)。柏林圍牆拆除20年 柏林人矛盾。自由時報電子報。
劉迪忠(1984)。對小型島嶼如何構成深縱防禦陣地之研究。軍事雜誌,53(3),13-20。
潘蓬萊(1994)。論島嶼防禦作戰。海軍學術月刊,28(10),18-23。
謝游麟(2010)。從中共發展「非線性作戰」探討國軍地面防衛作戰。陸軍學術雙月刊,46(509),41-50。
嚴長壽主講,江欣怡整理(2006)。嚴長壽「清華思想沙龍」演講─青年人的全球視野。30雜誌,18,線上期刊。
二、書籍、書籍文章
Beazley Olwen (2007). A paradox of peace: The Hiroshima Peace Menorial (Genbaku Dome) as world heritage. In John Schofield & Wayne Cocroft (Ed.), A fearsome heritage: Diverse legacies of the Cold War (pp. 33-50). Walnut C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Feversham Polly & Schmidt Leo (2007). The Berlin Wall: Border, fragment, world heritage? In John Schofield & Wayne Cocroft (Ed.), A fearsome heritage: Diverse legacies of the Cold War (pp. 193-209). Walnut C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Jokilehto Jukka (2008). What is OUV? Defining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cul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Berlin:ICOMOS.
Logan William (2009). Hoa Lo Museum, Hanoi: Changing attitudes to a Vietnamese place of pain and shame. In William Logan & Keir Reeves (Ed.), Places of pain and shame: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 (pp. 182-197). New York, NY: Routledge.
Logan William & Reeves Keir (2009). Places of pain and shame: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 New York, NY: Routledge.
Macdonald Sharon (2009). 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 New York, NY: Routledge.
Miller John, Jr (1959). US army in WWII: Cartwheel - The reduction of Rabaul.
Schofield John & Cocroft Wayne (eds.) (2007). A fearsome heritage: Diverse legacies of the Cold War. Walnut C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Sylvie PASQUET (2000)。法國外交部檔案中有關馬祖島群的資料簡介─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0-246頁)。連江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Utaka Yushi (2009). The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Transforming legacy, memories and landscapes. In William Logan & Keir Reeves (Ed.), Places of pain and shame: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 (pp. 34-49). New York, NY: Routledge.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2007)。96年度連江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 。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2008)。97年度連江縣北竿、東引鄉軍事類文化景觀普查計畫。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方瓊瑤主編(2006)。捷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考察成果實錄。臺北市:文建會。
王崑義(2010)。非傳統安全與台灣軍事戰略的變革。施正鋒主編,當前台灣戰略的發展與挑戰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王淳熙等(2007)。文化資產執行手冊。臺北市:文建會。
王逸峰(2004)。觀光部門眼中的世界遺產。傅朝卿等編,2004年文建會世界遺產進階研習營成果實錄(頁25-31)。臺北市:文建會。
王逸峰(2010)。文化特色或政經邊拓?論馬祖觀光的新挑戰。傅朝卿編,2010馬祖研究:世界遺產與地方保存(頁163-175)。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王慧貞, 蔡世蓉編,古田陽久原著(2003)。世界遺產Q&A 世界遺產基礎知識。臺北市:中華民國文化臺灣發展協會。
王鑫、李光中(2007)。國際文化景觀管理機制及潛力點研究計畫。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正修科技大學(2009)。2009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教育部主辦。
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2009)。連江縣世界文化遺產推動第一年計畫。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2010)。連江縣世界文化遺產推動第二年計畫。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空軍軍官學校社會科學部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6)。後冷戰時期兩岸國防軍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巿:空軍官校軍史館研討室。
吳新興(1996)。兩岸軍事現代化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空軍軍官學校社會科學部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後冷戰時期兩岸國防軍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3-110頁)。臺北巿:空軍官校軍史館研討室。
宋志富編(2001)。時光隧道‧珍藏馬祖─馬祖日報四十四年新聞選集。連江縣:馬祖日報社。
李光中(2006)。文化景觀緣起涵義和國際發展狀況。方瓊瑤主編,捷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考察成果實錄(頁92-98)。臺北市:文建會。
李金振計畫主持,江柏煒編(2004)。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李春江等譯,日本防衛廳編(1999)。日本防衛白皮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李黎明(2004)。全球化時代的國防思維。施正鋒主編,軍事國防(頁91-116)。臺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李麗芳編(2004)。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輯。臺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版。
卓遵宏(2000)。從大溪檔管窺八二三砲戰前後的馬祖防務。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7-239)。連江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林金炎(1991)。馬祖列島記。臺北縣:林金炎。
林金炎(1994)。馬祖列島記 續篇。臺北縣:林金炎。
林金炎(2006)。莒光鄉志。連江縣:連江縣莒光鄉公所。
林金炎(2010)。馬祖兵事。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林保寶(2000)。牆上烽火。臺北縣:博揚。
林星寶編(1996)。時空寄情─連江縣老照片徵集專輯。連江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林崇熙(2010)。文化物種演化下的異質地誌。傅朝卿編,2010馬祖研究:世界遺產與地方保存(頁45-71)。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林會承(2004)。台灣古蹟保存體制的變遷。李麗芳主編,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輯。臺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版。
林蕙玟(2004)。有形的軍事遺址vs.無形的戰地記憶─試論戰地歷史場所與記憶。李金振計畫主持,江柏煒主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87-397)。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林蕙玟(2010)。馬祖列島軍事基地之紀念性研究─由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戰役紀念性探討馬祖軍事文化遺產之前瞻性與潛力。傅朝卿編,2010馬祖研究:世界遺產與地方保存(頁1-16)。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邱金寶編(2000)。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邱新福(2005)。北竿鄉志。連江縣:連江縣北竿鄉公所。
姚瑞中(2007)。廢島:台灣離島廢墟浪遊。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施正鋒編(2004)。軍事國防。臺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編(2010)。當前台灣戰略的發展與挑戰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胡敏遠(2006)。野戰戰略用兵方法論。臺北市:揚智。
胡鐵痕(1955)。金馬防衛戰的優勢。胡鐵痕主編,從保衛金馬到反攻大陸(頁131-136)。臺北市:中華文物。
胡鐵痕編(1955)。從保衛金馬到反攻大陸。臺北市:中華文物。
夏鑄九、鄧宗德(2000)。馬祖地區空間歷史社會的轉變與挑戰。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0-154)。連江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高一中、楊紫函譯,Murray Douglas J., Viotti Paul R. (1999)。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高一中譯;Lindberg Michael, Todd Daniel (2005)。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自1861年迄今地理環境對海軍作戰之影響。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1994)。中華民國82~83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黎明。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2006)。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黎明。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輯(199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 (上) (下) 。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張惠珠、王鑫、張蘇芝、李光中(2009)。太魯閣峽谷世界遺產價值之評估研究。正修科技大學承辦,2009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63-274)。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淡江大學纂修(2003)。福建省連江縣誌 第五冊、第六冊。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陳天順、夏淑華(2009)。雷盟弟的戰地童年。臺北縣:大和總經銷。
陳威志(2004)。文化產業在金門 兼論金門國家公園的政策及角色定位。李金振計畫主持,江柏煒主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7-635)。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陳春梅(2005)。煙硝下的教化記憶─寫戰地政務時期馬祖地方教育。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陳福成(1995)。防衛大台灣:台海安全與三軍戰略大佈局。臺北市:金臺灣。
傅朝卿(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臺南市:臺灣建築文化。
傅朝卿(2004a)。世界遺產的新動向。傅朝卿等編,2004年文建會世界遺產進階研習營成果實錄(頁7-15)。臺北市:文建會。
傅朝卿編(2004b)。2004年文建會世界遺產進階研習營成果實錄。臺北市:文建會。
傅朝卿計畫主持(2008)。高雄縣文化景觀第一期普查計畫。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傅朝卿(2010a)。馬祖軍事文化景觀之新社會意義與遺產重大意義之探討。傅朝卿編,2010馬祖研究:世界遺產與地方保存(頁35-44)。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傅朝卿編(2010b)。2010馬祖研究:世界遺產與地方保存。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程廣中(1999)。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鈕先鍾(1988)。戰史研究與戰略分析。臺北市:軍事議粹社。
黃振良(2003)。金門戰地史蹟。金門縣:黃振良。
楊樹清(2004)。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臺北縣:新新聞文化。
劉丕林(2006)。國共對話秘錄:1949-1979。臺北市:靈活文化。
劉敏耀(2006)。捷克世界文化遺產的修復與技術人員養成。方瓊瑤主編,捷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考察成果實錄(頁49-52)。臺北市:文建會。
劉毅夫(1955)。金馬永遠是我們的。胡鐵痕主編,從保衛金馬到反攻大陸(頁139-148)。臺北市:中華文物。
鄭有諒(2001)。兵法與書法的對話。連江縣:連江縣立文化中心。
鄭有諒(2009)。遺留馬祖戰地中的精神標語。連江縣:連江縣文化局。
龍應台(2009)。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臺北市:天下雜誌。
謝淑媛(1996)。台海安全情報:透視兩岸攻防戰備實力。臺北巿:玉山社。
三、學位論文
王逢君(2008)。評估區域作為文化景觀的潛力─以金瓜石與水湳洞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宋奕佳(1998)。邊陲地區之社會-空間轉化研究─後軍管時期馬祖個案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元宏(1998)。軍事化的空間控制─戰地政務時期馬祖地區之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劭迪(2009)。文化景觀保存政策之比較研究─以日本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海清(2003)。全球化時代台灣海權的發展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林蕙玟(2008)。具變動力量的集體性文化資產:論標注性事件紀念物之紀念性意涵。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市。
洪慈蔭(2008)。水湳洞地區居民記憶在文化景觀保存中扮演角色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茂偉(2008)。馬祖閒置營區再利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添勝(2003)。從地緣政治「論海島型國家空軍戰略發展」─中國民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游郁嫻(2009)。林業文化景觀之評估─以阿里山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鍾均玟(2010)。濱海區域文化景觀形塑之研究─以台江地區漁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四、其他未出版著作
Bokova Irina (2010). Message from Ms Irina Bokova,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on the occa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Remembrance of the Slave Trade and its Abolition. UNESCO.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COMOS) (1995). Document of Advisory Body Evaluation,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 Genbaku Dome. ICOMO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COMOS) (1996). World Heritage List Nomination, Japan,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Genbaku Dome). WHC Nomination Documentation, 775. ICOMOS.
UNESCO Venice Office,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 (2010). 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 Educating on history. Programme of the Meeting: Berlin, Germany, 27-28 January 2011. UNESCO.
李常生(2007)。金門馬祖規劃爭取世界遺產的可能性分析。
李常生(2008)。金門人!你們為什麼不會哭泣?。
林一宏。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概要。
傅朝卿(2009)。建築保存理論專題討論課程。
傅朝卿(2010c)。建築再利用專題討論課程。
五、視聽媒體資料
馬祖‧澳口不見了(2006年3月20日)。我們的島,公共電視。
六、網路資料
Air Power Australia Website。www.ausairpower.net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http://www.dhm.de/
Guidelines to the Burra charter。http://www.marquis-kyle.com.au/bcsignificance.htm
IcoFort。http://sites.google.com/site/icofort/
Korea is one。http://www.korea-is-one.org/spip.php?article481
Maginot Line at War 1939-1940。http://mysite.verizon.net/vzev1mpx/maginotlineatwar/
Panmunjom Travel Center。http://www.koreadmztour.com/
Senate Department for Urban Development。http://www.stadtentwicklung.berlin.de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http://www.presidency.ucsb.edu
The DMZ forum。http://www.dmzforum.org/
UNESCO。http://www.unesco.org
日本文化廳。http://www.bunka.go.jp/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http://www.hach.gov.tw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www.ith.sinica.edu.tw/
連江縣政府。http://www.matsu.gov.tw/
南竿鄉公所。http://www.nankan.gov.tw/
北竿鄉公所。http://www.beigan.gov.tw/
東引鄉公所。http://www.dongyin.gov.tw/
莒光鄉公所。http://www.chukuang.gov.tw/
北竿鄉誌網路版。http://www.matsu.idv.tw/beigan/history/index.htm
東引鄉誌網路版。http://www.matsu.idv.tw/dongyin/history.htm
莒光鄉誌網路版。http://bio.chukuang.gov.tw/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馬祖日報社。http://www.matsu-news.gov.tw/
馬祖資訊網。http://www.matsu.idv.tw/
馬祖資訊網:文化四季遊馬祖。http://www.matsu.idv.tw/4season/index.ht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追尋大陳 社會文化網。http://dachen.ios.sinica.edu.tw/
馬其諾防線歷史。http://thetunnel.free.fr/maginot/history.html
部落格‧158師政戰士憶往。http://tw.myblog.yahoo.com/jw!RogR3TiZFRJU3yk42hxH/
部落格‧My LifeMantra。http://www.ankitk.com/blog/?p=41
部落格‧SIRIUS’s Club。http://www.mamami.net/wordpress
部落格‧西莒坤坵服役回憶。http://tw.myblog.yahoo.com/horng-index/
部落格‧李常生的文學世界。http://tw.myblog.yahoo.com/amyeddie43415444-amyeddie38013044/
部落格‧金誠連。,http://tw.myblog.yahoo.com/km-natac
部落格‧流川飛揚。http://riverhuang.pixnet.net/blog/post/25567663
部落格‧島嶼行腳。http://blog.xuite.net/karlcpc/bcc
部落格‧張拓蕪的代馬再記。http://blog.chinatimes.com/changtowu
部落格‧猛沃營參一。http://tw.myblog.yahoo.com/jw!3yVfM9KTHhP6d3k1uJtIeSU-/
部落格‧輔導長的網路日誌。http://www.wretch.cc/blog/m657075
部落格‧謝昭華詩密祭。http://mypaper.pchome.com.tw/tse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