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姚宜婷
Yao, Yi-Ting
論文名稱: 私有老屋再生的公共性—以府城歷史街區三街區為例
The Publicness of Adaptive Reuse of Old Buildings—Cases of Three Blocks in Fucheng Historic District
指導教授: 吳玉成
Wu, Yu-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府城公共關係街區關係舊市區再生
外文關鍵詞: Fucheng, Public Relationship, Block Relationship, Old Downtown Regene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0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南府城歷史街區之三條街道—神農街、新美街與開山路三巷為對象,探討私有老屋再生在街區尺度下所形成的公共性。研究指出,老屋再生除改變空間形貌與經營模式,更牽動街區內部的社會關係與共同體結。透過實地調查、深度訪談與街區分析,研究發現公共性不僅取決於物理空間的開放程度,更與經營者的公共參與、地方組織的運作及街區社群的連結密切相關。
    在不同街區發展背景與歷史脈絡下,老屋再生所產生的公共性展現出多元貌與階段性特徵。政府與學界介入雖有助於初期公共性的建立,但其延續性需仰賴地方組織與居民共同維繫。最終,本文強調,私有老屋再生若能跳脫觀光與經濟效益導向,轉而納入地方治理與社群關係的考量,將更能實現歷史街區的永續發展與文化延續。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ublicness generated by the adaptive reuse of private old buildings in Tainan Fucheng Historic District, focusing on Shennong Street, Xinmei Street, and Kaishan Road Section 3. Using field surveys, spati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with local operators, the research examines how reuse reshapes physical environments, business models,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Results show that publicness is determined not only by spatial openness but also by operators'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role of local organizations. Shennong Street illustrates tourismdriven development but risks homogenization; Xinmei Street demonstrates a balance between commercial vitality and cultural initiatives; Kaishan Road Section 3 highlights strong grassroots networks. While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academic projects are only useful in initiating public interests, their continuity depends on residents and community group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adaptive reuse must move beyond profit-oriented strategies to in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building,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tinuity in historic distric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2 一、 建構私有老屋再生公共性的面向及評估框架 2 二、 府城地區街區實地訪查與脈絡梳理 3 三、 私有老屋經營者訪談 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3 一、 研究對象 3 二、 研究範圍 3 第二章 回顧私有老屋再生之歷程及建構公共性構面 5 第一節、 私有老屋整建再利用的公共性界定 5 一、 公共性意涵與詮釋 5 二、 私有老屋再生的公共性詮釋 6 三、 私有老屋再生如何產生公共性 7 第二節、 我國私有老屋再生的政策演變、實質成效與公共關係探討 8 一、 私有老屋再生的政策環境 8 二、 臺南府城地區的執行成效與議題 11 第三節、 街區分析架構與議題 14 一、 商業化下的公共性疑慮:府城地區老屋再生的群聚現象與街區公共關係 14 二、 研究街區的選擇依據 16 三、 私有老屋再生公共性的分析觀點 16 四、 街區分析議題 17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17 一、 研究範圍的設定 18 二、 街區研究資料的蒐集 19 第三章 私有老屋再生與三街區的公共關係 21 第一節、 私有老屋在三街區的特殊性及公共層級(街區的既有公共/共同體) 21 一、 各街區環境基底 21 二、 各街區發展沿革及地方組織 26 三、 小結:環境基底差異與共同體範疇 31 第二節、 私有老屋再生對公共關係的擾動 33 一、 私有老屋再生群聚與街區住商比例觀察 33 二、 經營策略轉變 36 第三節、 從經營者角度觀察社會關係轉變 43 一、 街區組織與辦理活動 44 二、 老屋經營者與公共領域認知訪談 48 第四節、 小結:私有老屋再生公共關係的今昔差異 51 一、 實質環境穩定:不再整建改為設計 51 二、 市場環境改變:經營者的理性選擇 52 第四章 私有老屋再生在歷史環境的公共性維持挑戰 54 第一節、 不同尺度下的公共性論述 54 一、 從街區到區域:帶動地區發展 54 二、 從區域到城市:綜合思考私有老屋再生的挑戰與策略 57 第二節、 私有老屋再生公共性的限制與擴張 60 一、 開放性與公共性的關聯 60 二、 老屋的同質化與街區觀光化 60 三、 老屋是否融入社區共同體 61 第五章 結論 63 第一節、 以街區為單元的案例比較研究意義 63 一、 以街區關係取代經營者社群網絡 63 二、 觀察觀光、文化、社會的競合關係 63 第二節、 公共性維持對歷史街區經營的意義與啟示 64 參考文獻 65 附錄一、振興活化老屋案例 69 附錄二、街區建物使用 73 附錄三、訪談紀錄 75

    Akkar, M. (2005). The changing ‘publicness’ of contemporary public spaces: a case study of the Grey’s Monument Area, Newcastle upon Tyne.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00, 1-19.
    AKKAR, Z. M. (2005). Questioning the "Publicness" Spaces in Postindustrial Citie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Review, 16, 75-91.
    Gospodini, A. (2017). Culture-led Regeneration in European Cities The Question of Sustainability and Critical Parameters of Culture and Leisure Epicentres. disP - The Planning Review, 53, 66-67. doi:10.1080/02513625.2017.1340712
    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s Cities.
    Karaçor, E. K. (2016). Public vs. Private: The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Space Types in Terms of Publicness Dimens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5, 51-58.
    Lanz, F., & Pendlebury, J. (2022). Adaptive reuse: a critical review.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27(2-3), 441-462. doi:10.1080/13602365.2022.2105381
    Mantley, D. (2017). The 'publicness' of suburban gathering places: The example of Podkowa Leśna (Warsaw urban region, Poland). Cities, 60,1-12.
    Melik, R., Aalst, I., & Weesep, J. (2007). Fear and Fantasy in the Public Doma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ured and Themed Urban Space.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12. doi:10.1080/13574800601071170
    Taylor, C. (2008).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李尚遠, Trans.). 臺北市: 商周出版.
    Varna, G., & Tiesdell, S. (2010). Assessing the Publicness of Public Space:The Star Model of Publicness.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15(4), 575-598. doi:10.1080/13574809.2010.502350
    三生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2023). 歷史街區專輯-新美街區改造計畫. LANDSCAPE 景觀 2023-I, 74-79.
    方思文. (2015). 台南市中西區老屋再利用現象之初探-1994至2013年.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Retrieved from https://hdl.handle.net/11296/kbs47j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7). 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計畫書.
    台南空隊長. (2012). 台南老屋欣力?但這是哪裡? Retrieved from https://pongojam.pixnet.net/blog/post/44099842
    石志偉. (2002). 傳統街屋空間使用特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神農街為例. (碩士).國立成功大學,
    余基吉, 趙海倫, & 盧兪亘. (2011). 以消費者體驗觀點探討台南市美食與古蹟旅遊顧客滿意度行為意象關連性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 Intention Based on Consumers' Experience of the Delicacies and Ancient Relics of Tainan City]. 臺灣觀光學報(8), 1-12. doi:10.29801/thtj.201107.0001
    岑學敏. (2023). 士紳化以外:臺北大稻埕的文化經濟與舊城襲產再/創造. [Beyond Gentrification: Cultural Economy and Heritage (Re-)Making in the Historic District of Twatutia in Taipei]. 文化研究(37), 57-102. doi:10.6752/jcs.202310_(37).0003
    李丁讚. (2004). 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 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雯玲. (2016). 老屋再利用對觀光衝擊之研究-以臺南市神農街為例. (碩士). 康寧大學, 台南市. Retrieved from https://hdl.handle.net/11296/495g42
    林奕仁. (2016). 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的社區生活內涵與生活環境營造—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
    林雅君. (2012). 探討老屋再利用之空間改造策略與社會現象意義:以台南「老屋欣力」之案例為例.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Retrieved from https://hdl.handle.net/11296/26w79g
    林愷茵, & 吳貞儀. (2012). 「老屋欣力」懷舊社區營造之論述.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夏鑄九. (1994). (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6, 21-54.
    夏鑄九. (1998). 臺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Taiwan: A Critical Review].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 1-9.doi:10.6154/jbp.1998.9.001
    殷寶寧. (2016). 創意街區、飲食文化與都市再生: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美食地景與文創轉向. [Creative blocks, gastronom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of Gastronomy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in Dadaocheng in Taipei City]. 文資學報(10), 29-66.
    梁雯晶. (2020). 老屋欣力: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 台灣: 詹氏.
    許耀祖. (2019). 舊城區觀光仕紳化與社會資本轉變之連動關係--台南市神農街之個案研究.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Retrieved from https://hdl.handle.net/11296/e4jb38
    郭肇立. (2009). 戰後台灣的城市建築保存與公共領域. 建築學報, 67, 81-96. doi:10.6377/JA.200903.0081
    陳梅卿. (2016). 從歷史學的觀點執行社區總體營造. 臺灣文獻, 67.
    陳瀅世, 林育諄, 凃函君, 吳秉聲, 蘇淑娟, & 陳坤宏. (2016). 文化經濟在都市空間發展的體現與歷程:台灣四個都市個案比較的理論意涵.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56, 15-43.
    黃一中. (2022). 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再生的參與式規劃與實踐-以社區及學校的參與操作經驗為例. (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
    黃一中, 陳世明, 盧紀邦, & 蔡佳芳. (2018). 支援舊市中心區高齡者在地生活發展之空間供給研究–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 建築學報, 106, 1-22.
    楊啟正. (2023). 臺南歷史街區好生活:臺南歷史街區振興行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台灣: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廖姵棋. (2017). 住商共存的歷史區域街區經營: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里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
    無作者 (2024). 憫堂書店 歇業的背後.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tt.cc/bbs/bookhouse/M.1709905843.A.A3A.html
    蔡夙涵. (2016). 以創意群聚觀點探討歷史老屋轉用之研究-以臺南市新美街與民權路周邊為例.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Retrieved from https://hdl.handle.net/11296/vvk9p7
    蔡金鼎. (2022). 公有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公共性探討:以臺港三個不同的個案為例.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7.
    蔡穎青. (2012). 台南市舊城歷史區域中的老屋經營之研究.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Retrieved from https://hdl.handle.net/11296/udzxrg
    盧紀邦. (2005). 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