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選硯
Wang, Shiuan-Yen
論文名稱: 兩漢帝室婚育問題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emperors’ marriage and bearing in Han Dynasty
指導教授: 江達智
Chiang, Ta-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婚育兩漢帝室早婚早育近親通婚人口
外文關鍵詞: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the Emperors of Han Dynasty, Early marriage and Early childbirth, Intermarriage, Popul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根據Havelock Ellis之說,「性」造化的最終目的是為繁育。婚育一題,不僅是人口問題,更是人類文化之價值體現。婚育思想牽扯的範圍極廣,從生育信仰、禁忌衍生出的祈子活動,各種早婚早育的現象產生,也顯示出對後嗣的渴望。性與婚姻不再只是個人慾望的滿足,它被賦予家族與社會之責任。兩漢帝室的婚育活動,亦反映出此種現象。

    本文以先秦至兩漢的人口變量為開頭,受到戰爭頻仍與社會風氣之轉變,婚育觀亦隨之轉變,多子多孫以廣繼嗣的思想逐漸明朗化,兩漢帝王在推廣人口增殖的同時,更重視自身續嗣的問題,以達到「上事宗廟,下廣後嗣」之目的。因而產生出早婚早育、後宮人數擴充之措施。然而這些策略背後,忽略了生理機能之侷限性,各種生育禁忌、樸素的妊娠養胎醫學、重視男嗣的目的,所衍生出的後宮鬥爭、外戚坐大、幼子繼位,亦成為帝室人口正成長之阻礙。此外帝室人口增殖之策略,亦衝擊了人民的生活型態。

    According to Havelock Ellis, the ultimate goal of sex is reproduction.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is not only a demographic issue but also a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al values of human beings. The values towards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such as fertility worship and taboo, which lead to the practice of praying for children, and early marriage and early childbirth, which shows people’s desire for descendants. Sex and marriage is no more just a satisfaction of individual desire; it also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family and society. The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of emperors in Han Dynasties served as an example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essay starts with the demographic change between pre-Qin Dynasty and Han Dynasties. Due to the frequency of wars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customs, people’s views on marriage and birth had changed relatively. The idea that one should bring up more children to increase the scale of descendants gradually prevailed. Besides promoting a population growth, the emperors of Han Dynastie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having their own descendants, which aimed at “observing the laws of clan and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descendants”. Consequently, they took measures to encourage early marriage and early childbirth and enlarge the number of their imperial concubines. However, the physical limitation in fertility about these measures has been overlooked. Various fertility taboos, crude prenatal medical care and overvaluing of male descendants had led to problems like conflicts between imperial concubines, power shifted to the consort clan and the enthronement of young prince, which also hindered the royal family from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a positive way. Besides, the policy for advocating procreation had exerted an impact on people’s life style.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學術研究回顧 1~2 一、生育與性 2~5 二、生育觀與生育俗 5~8 三、人口與生育:回顧探討 9~10 第三節 內容概要與研究方法 10 一、章節大意 11~12 二、研究方法 12~13 三、預期之研究困難 13 第二章 漢代人口政策及其對社會之影響 14 第一節 戰國以降人口銳減之因素 14~24 第二節 兩漢初期人口數量 24~36 第三節 人口問題之因應政策及其社會作用 36~43 第三章 人口增殖條件下衍生的生育思想 44 第一節 先秦至漢之生育思想 44~45 一、感生崇拜與種子結胎 46~49 二、陰陽和合觀之衍變 50~51 三、和陰陽而生天地統 51~54 四、房中生育思想與道教 54~57 第二節 先秦以降適婚適育之年齡變化 57 一、先秦時期 57~59 二、兩漢時期 59~62 第三節 生育禁忌至求男生女之性別選擇 63 一、生育禁忌與信仰 63~68 二、性別選擇的觀點與方法 68~76 第四章 重育廣嗣下兩漢帝室之婚育活動 77 第一節 婚配對象及年齡選擇 77 一、婚齡提早之婚配模式 78~84 二、非情愛之婚姻模式 84~87 三、求子目的之婚姻模式 87~90 第二節 祈子目的之活動 90~91 一、兩漢時期官方與生育相關之巫神崇拜 91~93 二、高禖神祭祀 93~95 三、帝室后妃之求子服草藥 95~100 四、帝王房中養生與生育:兼論後宮規模之擴張 100~107 第三節 皇子教養 107~114 第五章 導致帝室婚育成效不彰之因素 115 第一節 婚育年齡過早 115 一、身體機能的健全與婚育影響 116~124 二、早婚早育之生育浪費 125~128 第二節 近親互相通婚與生殖 128~130 一、同姓不婚與近親通婚之差異 130~132 二、同產相姦和同姓不婚 132~134 三、近親通婚與血緣婚配的關係 134~135 四、兩漢帝室近親婚配的概況 136~141 第三節 後宮人數過度擴充 141~142 一、殺嬰與避孕子嗣凋零 142~145 二、鴆殺與媚道 145~152 三、後宮人數與曠男怨女成正成長 152~155 四、房中術的變調 155~162 第四節 其他影響因素 162 一、生育禁忌與交接禁忌 162~164 二、男子不孕症的假象 164~165 三、飲食用藥禁忌與營養 165~168 四、運動與健康 168~169 第六章 結論 170~173 徵引書目 174~188

    一、 史料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玄,《四禮集註》(珍本十六經),台北:龍泉出版社,1977。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粱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高誘,《戰國策高氏注.逸文考等七種》,台北:世界書局,1975。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陳士軻輯,《孔子家語疏證》,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複印),1987。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顧寶田、張忠利注,《新譯老子想爾注》,台北:三民,1997。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荀悅、(晉)袁宏,張烈點校,《兩漢紀:漢紀、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晉)郭璞、(宋)邢昺,《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東漢)趙曄撰,周生春集校,《吳越春秋輯校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秦)商鞅,朱師轍解詁,《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鼎文書局,1979。
    (清)王先慎,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譯注:《呂氏春秋譯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
    袁珂校,《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漢)司馬遷撰,《史記》(第三版),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
    (漢)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2007重印)。
    (漢)劉向,趙善詒,《新序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及其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 桑弘羊,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2(2006重印)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1936。
    (宋)徐天麟撰,《西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漢)王符,(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宋衷注、(清)秦嘉膜輯,《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漢)徐幹、徐湘霖校注,《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2006重印)。
    (唐)王冰、(宋)林億補注,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學苑出辦社,2004。
    (明)馬蒔、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黃作陣,《中藏經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2007重印)。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五版)》,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蘇興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2007重印)。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76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2007重印)。
    葛洪,《神仙傳》北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漢)崔寔,石聲漢校注,《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2008重印)。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2009重印)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漢)劉珍,吳樹平校注,《東觀漢紀》,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嚴可均輯,馬志偉審定,《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南京中醫學院校釋,《諸病源候論校釋(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于飛等人譯注,《昭明文選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二百卷》,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孟顯著、(唐)張鼎增補、鄭金生、張同君譯注,《食療本草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南宋)王繼先等撰,尚志鈞校注,《紹興本草校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1967。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台北:台北商務,1971。
    (宋)陳自明,(明)薛己校注,《校注婦人良方》註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宋)陳模、(明)文皇后、丸子才今譯《東宮備覽、皇后內訓》,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二、 出土史料
    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走馬樓簡牘整理組編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001重印)。
    羅振玉、王國維編,《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三、 中文專書
    (日)丹波康賴,《醫心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日)原利夫、韓冰虹、李毅男譯,《男女的優生》,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1(2004重印)。
    (美)卡倫.霍妮,許科、王懷勇譯,《女性心理學》,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
    (美)蓋格農著;李銀河譯,《性社會學—人類社會學》,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英)Hanson, C著、章梅芳譯,《懷孕文化史:懷孕、醫學和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英)Havelock Ellis、潘光旦譯注,《性心理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英)弗雷澤(Frazer, J. G);徐育新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英)里德利、范昱峰譯,《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荷蘭)高羅佩,《祕戲圖考;附錄漢代至清代的中國性生活(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644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荷蘭)高羅佩、李零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Eric P. Widmaier等著,潘震澤譯,《人體生理學》,台北:麥格羅希爾,2005
    Judith E. Brown等原著,葉松鈴等譯,《生命期營養》,台北:湯姆生,2007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
    王子今,《古史性別研究叢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王子今編,《趣味考據.(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
    王曉麗著,《中國民間的生育信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台北:台灣商務,1998。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8。
    江曉原,《性在古代中國:對一種文化現象的探索》,台北:奇珍共賞社印行,1989。
    何志華、朱國藩、樊善標編著,《《新書》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何新,《諸神的起源:第一卷─華夏上古日神與母神崇拜》,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佛洛伊德,《性學與愛情心理學》,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09。
    冷鵬飛,《古代帝王後宮探究》,長沙:岳麓書社出板,1997。
    吳詩池、李秀治,《中國人的婚姻觀與婚俗》,福建:廈門大學出版,1993。
    呂志杰編,《金匱要略注釋》,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呂鴻基、蘇亦彰主編,《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話論壇專輯(十九):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於生殖醫學的對話》,台北: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10。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
    宋兆麟,《生育神與性巫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宋兆麟著,《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李又寧、張玉法編撰,《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8
    李小江,《性溝》,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89。
    李文寧、張玉法編撰,《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1
    李建民,《方術、醫學、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
    李建民,《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台北:允晨文化,2009。
    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2008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李從業、陳信孚等,《實用產科護理》,台北:華杏,2008。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零,《放虎歸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李零,《花間一壺酒》,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李銀河,《性的問題.福柯與性》,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2006。
    杜芳琴,《女性觀念的衍變》,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周一謀、蕭佐桃,《馬王堆醫書校注》,台北:樂群,1989。
    周貽謀,《馬王堆簡帛與古代房事養生》,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05。
    岳慶平著,《中國秦漢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林富士著,《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門巋,《專制變奏曲:從呂后到慈禧》,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
    段成功等人所編,《中國古代房中養生秘笈》,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1972。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祝亞平,《道家文化與科學》,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
    袁延勝,《中國人口通史:東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台灣商務,1998。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張宏,《性.家庭.建築.城市─從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學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張彥修,《婚姻.家族.氏族與文明:家庭、私有制度與國家的起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社會和家庭結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張銘遠,《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北京:中國華僑出版,1991
    張劍光、周國慰、周志明,《中國帝后之謎》,河北:黃山書社,2005。
    曹健民主編,《中國全史(簡讀本)2:皇帝史、后妃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1999。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冊》,上海:中華書局,1941。
    郭立誠,《中國生育禮俗考》,台北:文史哲,2008。
    郭振華,《中國古代人生禮俗文化》,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1998。
    陳和亮編,《中國古今性醫學大觀》,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
    陶毅、明欣《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
    陸平、唐仲偉編,《古今不育症驗方精選》,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1。
    彭邦炯,《甲骨文醫學資料釋文考辨與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彭衛,《漢代婚姻型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彭衛,楊振紅著,《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2。
    焦培民,《中國人口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費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楊子慧主編,《中國歷代人口統計資料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楊子慧編《中國歷代的人口與戶籍》,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5。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萬建中,《中國民俗通志:生養志》,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2005。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葛劍雄、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二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廖育群,《岐黃醫道》,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神話編.詩經編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聞一多撰、田兆元導讀,《聞一多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蒲慕州著,《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6。
    趙艷霞,《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劉咏聰,《中國古代的育兒》,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劉達臨、胡宏霞,《雲雨陰陽:中國性文化象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劉達臨編著,《中國古代性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台北:華世出版,1980。
    潘光旦,《優生概論》(民國叢書.第一編.20),上海:上海,1989。
    鄭慧生,《上古華夏婦女與婚姻》,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薛公枕主編,《儒道佛與中醫藥學》,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2。
    羅時進,《中國婦女生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
    關四平,《后妃的命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四、 外文專書
    石田秀實,《からだのなかのタオ:道教の身体技法》,東京:平河,1997。
    Robert A. Peel ed.,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eugenics, London:Galton Institute, 1998,
    (日)押鐘篤,《醫師の性科學》,學建書院,1977年版。
    五、 學位論文
    尚新麗,《西漢人口研究》,鄭州大學歷史博士學位論文,2003。
    袁延勝,《東漢人口問題研究》,鄭州大學歷史博士學位論文,2003。
    焦培民,《先秦人口研究》,鄭州大學歷史博士學位論文,2007。
    翟建宏,《管子經濟思想研究》,鄭州大學歷史博士學位論文,2005。
    劉舉,《性與秦漢社會》,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博士學位論文,2009。
    六、 期刊論文
    (日)曾我部靜雄、鄭清茂譯,〈溺女考〉《文星》,第10 卷1 期,(台北:文星雜誌社,1962),頁52~57。
    (韓)尹在碩,〈睡虎地秦簡《日書》所見「室」的結構與戰國末期秦的家族類型〉《中國史研究》,1995年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年),頁137~151。
    A. M. Srb and R. D. Owen;于景讓譯,〈近親交配與選擇〉《大陸雜誌》,第51卷1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75年),頁38~50。
    于景讓,〈說唐蒙女蘿女蘿菟絲〉《大陸雜誌》,第48卷3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74年),頁97~106。
    孔淑真,〈中國古代婦產科學發展簡史〉《中華醫史雜誌》,第12卷1期,(北京:中華醫學會,1982年),頁1~3。
    毛良,〈古人稱性器官為《陰》、《腎》〉《中醫藥文化》,2007年1期(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2007年),頁32~34。
    王子今,〈秦漢「小兒醫」略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4期(西安:西北大學學報編輯部,2007年),頁23~29。
    王子今,〈秦漢「生子不舉」現象和棄嬰故事〉《史學月刊》,2007年8期(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30~36。
    王子今,〈漢代社會上層婚姻中的「待年」女子〉《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3期(河南:南都學壇編輯部,2009年),頁1~5。
    王子今,〈漢代社會意識中的「和合」觀〉《社會科學》,2006年7期(上海:社會科學雜誌社,2006年),頁152~161。
    王子今,〈說走馬樓簡所見「小妻」兼論兩漢三國社會的多妻現象〉,收入氏著《古史性別研究叢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79~84。
    王光華,〈禁忌與戰國秦漢社會〉《求索》,2007年3期(長沙:求索雜誌社,2007年),頁218~220。
    王孝廉,〈日本學者的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大陸雜誌》,第45卷1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72年),頁31~38。
    王明輝、王風雷,〈房室養生、康復與中華文化〉《中國性科學》,第11卷2期(北京:中國性科學雜誌社,2002年),頁1~4。
    王建華,〈史前人口研究初論〉《文物》,2003年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頁35~39。
    王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中國史研究》,1979年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79年),頁61~80。
    王輝,〈試析張家山漢簡所見的漢初婚姻法〉《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3期(大慶:大慶師範學院編輯部,2007年),頁148~150。
    石田秀實原著、李建民譯註,〈《論衡》與醫術〉《大陸雜誌》,第89卷6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94年),頁28~41。
    宇汝松,〈道教生育文化論〉《宗教學研究》,2003年3期(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12~117。
    朱越利,〈《太平經》的興國廣嗣術與合陰陽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81期,(四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2006年),頁54~62。
    朱越利,〈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房中術〉《宗教學研究》,2002年1期(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1~11。
    朱越利,〈民間道教新房中術的產生〉《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8卷3期(昆明: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頁46~50。
    朱越利,〈房中女神的沉寂及原因〉《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5卷3期(四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頁336~339。
    朱越利,〈馬王堆帛書房中術的理論依據(上)〉《宗教學研究》,2003年2期(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頁1~9。
    江紹原,〈中國民間嬰孩殺害的原因〉收入:王子今編,《趣味考據.(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頁77~78。
    西山榮久,〈中國民間的嬰孩殺害〉,宣昭、覺農合譯,載于《新女性》,第4卷6號(上海:開明書店),頁79~104。
    吳一立、林欣儀譯,〈鬼胎、假妊娠與中國古典婦科中的醫療不確定性〉收入: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頁159~188。
    吳小強,〈試論秦人婚姻家庭生育觀念〉《中國史研究》,1989年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9年),頁102~113。
    呂亞虎,〈帛書《胎產書》所見早期孕育信仰淺析〉《江漢論壇》,2009年6期(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09年),頁70~77。
    宋錦秀,〈古典妊娠醫書中的「安胎」、「養胎」與「辟殺」〉,《思與言》,第35卷2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97年),頁133~185。
    李今庸,〈論我國古代優生優育〉《中醫藥通報》,第1卷3期(廈門:中醫藥通報編輯部,2002年),頁12~15。
    李卉,〈說蠱毒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0年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0年),頁271~282。
    李金蓮,〈中國傳統婚俗中的月經禁忌和民間信仰〉《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7期(雲南: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6年),頁47~54。
    李建民,〈《明譯天文書》的妊娠思想〉《大陸雜誌》,第100卷,3期(台北:大雜誌社,2000年),頁1~4。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第7卷4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6年),頁1~31。
    李建民,〈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土文物為中心〉,收入: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頁45~75。
    李建民,〈漢魏「暴室」考略〉《中華醫史雜誌》,第28卷2期(北京:中華醫學會,1998年),頁75~77。
    李貞德,〈重要邊緣人物─乳母〉《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2008,頁205~246。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6月),頁283~367。
    李貞德,〈墮胎、絕育和生子不舉〉《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2008,頁137~201。
    李恩慶、陳孝銀、鄭仕富,〈《備急千金要方》求子篇方証探要〉《陝西中醫》,第26卷7期(西安:陝西中醫編輯部,2005年),頁717~718。
    李貴生、李天保,〈從《詩經》看先秦的婚禮制度〉《社科縱橫》,第19卷5期(蘭州:社科縱橫編輯部,2004年),頁136~137。
    李勤璞,〈藏醫妊娠學說的來源〉《中華醫史雜誌》,第25卷4期(北京:中華醫學會,1995年),頁233~237。
    李道和,〈女鳥故事的民俗文化淵源〉《文學遺產》,2001年4期(南京:文學遺產編輯部,2001年),頁4~18。
    李漢三,〈俗尚在易辭〉《大陸雜誌》,第33卷5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66年),頁136~138。
    李曉英、寧新昌,〈第二性:《易經》中婚姻、婚俗的歷史文化透視〉《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3期(總75期)(陜西: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3年),頁29~33。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第6卷1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5年),頁113~151。
    杜芳琴,〈父系制延續與父權制建立:夏商周婦女與社會性別〉,收入: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頁73~155。
    沈紅,〈古人對優生優育的認識〉《中醫藥文化》,2006年6期(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2006年),頁30~32。
    沈晉賢,〈從巫術用「土」到以「土」為藥論—兼論馬王堆醫書巫祝用土〉《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6期(安徽:安徽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頁102~107。
    肖健一,〈西漢時期的性觀念〉《文博》,2003年4期(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9~29。
    邢鐵,〈我國古代庶生子的繼產權〉《文史知識》,1995年2期(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頁30~33。
    周永衛,〈略論漢代的皇家教育〉《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4期(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2000年),頁181~185。
    周浩禮、吳植恩,〈馬王堆房中樞的性養生理論及其文化內涵〉《中國性科學》,第11卷1期(北京:中國性科學雜誌社,2002年),頁5~7。
    周浩禮、吳植恩,〈馬王堆房中樞的性養生理論及其文化內涵〉《醫學與社會》,第14卷6期(武漢:同濟醫科大學,2001年),頁10~11。
    周貽謀,〈論房中經典《素女經》與《玄女經》〉《中國性科學》,第14卷1期(北京:中國性科學雜誌社,2005年),頁34~35。
    孟祥才,〈撲朔迷離的趙飛燕姊妹謀殺皇子案〉,收入:王子今編,《趣味考據.(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頁125~132。
    尚啟東,〈帶下考〉《中華醫史雜誌》,第12卷3期(北京:中華醫學會,1982年),頁162~163。
    房加洲,〈鄭風婚俗鄒義〉《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5期(無錫: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2007年),頁88~89。
    林富士,〈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6月),頁233~300。
    林富士,〈道教與房中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2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頁1~12。
    武倩,〈《禮記.昏義》所體現的先秦婚姻觀〉《安徽文學》,2008年2期(安徽:安徽文學編輯部,2008年),頁290。
    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兼論其身份與地位〉《新史學》,第6卷1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5年),頁1~47。
    侯強,〈齊「巫兒」婚俗探析〉《管子學刊》,2001年2期(淄博:管子學刊編輯部,2001年),頁49~50。
    南玉泉、張志京,〈再論周人的結婚年齡〉《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6期(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頁83~85。
    姜守誠,〈試論《太平經》的「廣嗣」之術〉《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3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63~70。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泥牆題記西漢元始五年《四時月令詔條》二七二號〉《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頁192~199。
    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1972,頁113~182。
    孫瑞,〈《周禮》中版圖文書制度與人口、土地資源管理探析〉《人口學刊》,2003年3期(總139期)(長春:人口學刊編輯部,2003年),頁48~53。
    徐桂蘭,〈中國生育風俗文化疊合論〉《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16卷2期(百色市: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編輯部,2003年),頁1~10。
    徐麗君,〈略論秦漢婚俗的自由開放性〉《史教資料》,上旬刊,2007年2月,頁80~81。
    袁延勝,〈略論漢代的人口增殖政策及其社會影響〉《鄭州大學學報》,第36卷3期,(鄭州:鄭州大學學報編輯部,2003年),頁23~26。
    袁延勝,〈漢代生育思想初探〉《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洛陽: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6月),頁16~20。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中有關採藥、製藥和藏藥的記述〉《中醫雜誌》,1981年7期(北京:中華全國中醫學會,1981年),頁61~63。
    馬繼興,〈馬王堆漢墓醫書的藥物學成就(續)〉《中醫雜誌》,1986年8期(北京:中華全國中醫學會,1986年),頁59~61。
    高兵,〈從《睡虎地秦簡》看秦國的婚姻倫理觀念〉《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4期(煙台:煙台師範學院,2005年12月),頁36~39。
    高兵,〈齊「巫兒婚俗」再探討〉《管子學刊》,2005年3期(淄博:管子學刊編輯部,2005年),頁67~70。
    高凱,〈秦代人口比例與人口下降問題─以刑徒墓的發現為例〉《文史哲》,2007年5期(總302期)(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123~127。
    高發元、朱和雙,〈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巫蠱文化中的性愛主題〉《民族研究》,2005年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2005年),頁31~41。
    張仁璽,〈秦漢家族成員連坐考略〉《思想戰線》,第29卷6期(昆明:雲南大學思想戰線編輯部,2003年),頁97~102。
    張在舟,〈中國古代的兩性人〉,收入:王子今編,《趣味考據.(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頁79~104。
    張延昌、楊扶德、田雪梅、張宏武,〈《武威漢代醫簡》方藥注解〉《甘肅中醫》,第18卷4期(蘭州:甘肅省衛生廳,2005年),頁8~9。
    張建偉,〈《諸病源候論》不孕文獻研究與臨床應用〉《中醫文獻雜誌》,2008年3期(上海:中醫文獻雜誌編輯部,2008年),頁15~17。
    張家洲,〈漢代巫術巫風探幽〉《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5期(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110~119。
    張珣,〈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描述之初探〉《思與言》,第35卷2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97年),頁235~265。
    張強,〈帝王思維與陰陽五行思維模式—兼及秦漢神學政治〉《晉陽學刊》,2001年2期(太原:晉陽學刊編輯部,2001年),頁46~55。
    張淑一,〈張家山漢簡所見漢代婚姻禁令〉《史學集刊》,2008年3期(長春:吉林大學史學集刊編輯委員會,2008年5月),頁8~12。
    張樹卿、張洋,〈儒、釋、道的生育觀比較研究〉《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2期(四平市: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8年4月),頁5~7。
    張寶,〈道教和合陰陽的養生之道〉《現代養生》,2004年3期(河北:現代養生雜誌社,2004年),頁22~24。
    盛義,〈中國古代婚齡考釋〉《西南民族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3期(四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1990年),頁73~79。
    許倬雲,〈從周禮中推測遠古的婦女工作〉,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頁51~62。
    郭春燕,〈月經週期中卵巢激素分泌的週期性變化及調控〉《忻州師院學報》,1999年2期(山西:忻州師院學報編輯部,1999年),頁35~36。
    陳立德,〈傳統醫學對於女性生殖醫學生理機轉的認識〉《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話論壇專輯(十九):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於生殖醫學的對話》,台北: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10年3月,頁8~12。
    陳東杰、李芽,〈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香料與香具探析漢代用香習俗〉《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1期(河南:南都學壇編輯部,2009年),頁6~12。
    陳虎、詹素娟,〈道教與房中術〉《尋根》,2007年3期(河南:尋根雜誌社,2007年),頁34~40。
    陳恩虎〈中國封建社會後妃來源探析〉《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4期,總58期(寧夏:固原師專學報編輯部,1996年),頁35~63。
    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清華學報》,第12卷3期(北京:清華大學學報編輯部,1937年7月),頁445~472。。
    陳學文,〈《房中》史話〉《中國性科學》,第16卷1期(北京:中國性科學雜誌社,2007年),頁38~40。
    傅維康,〈古人論小兒養育〉《醫古文知識》,2003年1期(上海:上海中醫藥雜誌社,2003年),頁16~17。
    彭衛,〈秦漢社會宴飲習尚〉,收入:王子今編,《趣味考據.(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頁300~340。
    彭衛,〈秦漢時期醫制述論〉《中華醫史雜誌》,第18卷2期(北京:中華醫學會,1988年),頁70~74。
    彭衛,〈論漢代的自殺現象〉《中國史研究》,1995年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年),頁55~6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南張家界古人提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2期(北京,2003年),頁72~84。
    馮春,〈漢魏六朝的「服食」養生〉《中醫藥文化》,2007年4期(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2007年),頁44~46。
    黃金山,〈論漢代家庭的自然構成與等級構成〉《中國史研究》,1987年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7年),頁81~89。
    楊森、鄭訪江、祁琴,〈武威漢代醫簡終古毋子治之方註解〉《甘肅中醫》,第20卷6期(蘭州:甘肅省衛生廳,2007年),頁20。
    楊筠如,〈春秋時代之男女風紀〉李又寧、張玉法編撰《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8,頁20~38。
    葛兆光,〈黃書、合氣與其他—道教過度儀的思想史研究〉《古今論衡》,第2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頁62~76。
    董陸,〈試述中醫胎養胎教〉《實用中醫藥雜誌》,第19卷8期(總127期)(重慶:實用中醫藥雜誌社,2003年8月),頁441。
    賈麗英、武廣潔,〈論漢代的致愛巫術—媚道〉《歷史教學(高校版)》,7期(總531期)(天津:歷史教學社,2007年),頁18~22。
    路遇,〈論中國傳統生育文化〉《東岳論叢》,第23卷2期(濟南:東岳論叢雜誌社,2002年3月),頁5~12。
    趙世林,〈論「孕育儀式」及其文化內涵〉《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1期(昆明: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頁38~43。
    趙浴沛,〈從秦簡《日書》看秦代婚姻和家庭人際關係〉《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2期(開封: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5年3月),頁114~117。
    趙浴沛,〈試論兩漢家庭暴力〉《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1期(開封: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7年1月),頁53~56。
    趙浴沛,〈睡虎地秦墓簡牘所見秦社會婚姻、家庭諸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4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2003年),頁6~11。
    趙雅博,〈家庭倫理初探〉《大陸雜誌》,第55卷4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77年),頁147~172。
    齊南,〈從《內經》「七損八益」探人衰老實質〉《江西中醫學院學報》,第15卷2期(南昌:江西中學學院學報編輯部,2003年6月),頁15~16。
    劉少霞,〈敦煌出土醫書中有關女性問題初探〉《敦煌學輯刊》,2期(總48期),(蘭州:蘭州大學,2005年),頁173~179。
    劉玉堂、賈海燕,〈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祛疣》所涉之巫術與民俗〉《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1期(武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2009年1月),頁173~176。
    劉建,〈漢畫中的生育文化心理探因〉《河南社會科學》,第16卷4期(河南:河南社會科學編輯部,2008年7年),頁37~39。
    劉隆炎〈中國古代胎教學說是中國教育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2期(武漢: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2002年),頁195~198。
    劉增貴,〈試論漢代婚姻關係中的禮法觀念〉,收入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頁1~36。
    劉增貴,〈漢代的豪門婚姻〉,收入李文寧、張玉法編撰《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1,頁20~49。
    蔣力生,〈孫思邈《千金方》房中養生研究〉《江西中醫學院學報》,第16卷,2期,(南昌:江西中學學院學報編輯部,2004年4月),頁19~24。
    鄭媛、鄒宇華,〈淺談中國古今優生觀〉《中國社會醫學雜誌》,第24卷4期(武漢:中國社會醫學雜誌編輯部,2007年12月),頁282~283。
    鄭雅如,〈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192~199。
    鄭懷林,〈秦漢時期風俗習尚與醫藥文化〉《中華醫史雜誌》,第24卷2期(北京:中華醫學會,1994年),頁193。
    黎正甫,〈古代郊祀之禮〉《大陸雜誌》,第13卷7期(台北:大陸雜誌社,1966年),頁201~208。
    駱香庭,〈淺談中國人的子嗣觀〉《傳承》,2008年8期(廣西:傳承雜誌社,2008年),頁64~65。
    謝宗萬,〈關於漢簡《萬物》中所載藥物基原的思考〉《中國中藥雜誌》,第26卷12期(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2001年12月),頁863~866。
    叢春雨,〈試論七損八益〉《中醫文獻雜誌》,2001年4期(上海:中醫文獻雜誌編輯部,2001年),頁1~2。
    叢春雨,〈論醋在敦煌遺書、馬王堆竹簡古醫方中的臨床應用〉《敦煌研究》,2期(總68期)(蘭州:敦煌研究編輯部,2001年),頁139~146。
    魏哲銘,〈論周人「同姓不婚」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2期(西安:西北大學學報編輯部,2000年),頁163~167。
    魏德勝,〈居延新簡、敦煌漢簡中的「日書」殘簡〉《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總27期(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000年),頁65~70。
    七、 外文期刊
    伊藤清司,〈中国古代の妊娠祈願に関する呪的薬物〉─《山海経》の民俗學的研究〉《中國學志》,第七本,東京:泰山文物社,1973
    保科季子,〈漢代の女性秩序:命婦制度淵源考〉《東方學》,第百八輯,(東京:東方學會,2004),頁22~34。
    八、 工具書
    Richard Cammack, Teresa Atwood, Peter Campbell, Howard Parish, Anthony Smith, Frank Vella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2002。
    謝路軍,《宗教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下載圖示 校內:2016-08-11公開
    校外:2016-08-1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