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谷靜 Lin, Ku-Ching |
|---|---|
| 論文名稱: |
時尚與文學—九0年代台灣跨國女性時尚雜誌中的文學場域 Fashion and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Field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Women’s Fashion Magazines in 1990’s |
| 指導教授: |
楊翠
Yang, C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0 |
| 中文關鍵詞: | 時尚 、消費 、台灣文學 、場域 、跨國女性時尚雜誌 、女性主體 、時尚符碼 |
| 外文關鍵詞: | fashion, consumption, Taiwanese literature, field, International Women’s Fashion Magazines, female subjectivity, fashion cod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3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時尚與文學—九○年代台灣跨國女性時尚雜誌中的文學場域」為題,以《BAZAAR.哈潑時尚》(1990年,美國)、《ELLE》(1991年,法國)、《marie claire.美麗佳人》(1993年,法國)、《VOGUE.時尚雜誌》(1996年,美國)等四本跨國女性時尚雜誌為研究對象。首先,探討跨國女性時尚雜誌中的文學場域建構,包括其中的文學內涵與文學版面空間配置,並進一步釐清跨國女性時尚雜誌與文化消費符號之「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關係。其次,探析跨國女性時尚雜誌試中的「女性主體」與「消費」是如何被縝密地編織在一起,並深入瞭解跨國女性時尚雜誌對「女性解放」議題所抱持的立場與看法,挖掘其與消費議題之間隱微卻緊密的關係。最後,鎖定跨國女性時尚雜誌文學場域中「時尚符碼」,分別針對時尚雜誌中的「時尚品牌」、「生活語境」及「時尚與地域空間」,進一步探究時尚雜誌中所謂的「時尚」,究竟由哪些符碼組成,引導消費者該消費什麼?怎麼消費?在哪裡消費?主要針對跨國女性時尚雜誌中的各式「時尚品牌」,探討隱含於品牌背後的符碼是如何被有系統地建構,成為女性時尚雜誌刺激消費的合謀。本論文之研究取徑主要以文化研究中的「消費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理論」進行分析,深入探討相較於純文學的場域,跨國女性時尚雜誌中的文學場域是如何被經營、被建構,並參酌先前研究中關於「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及「時尚符碼」的研究成果。除了剖析時尚文學的表現策略之外,分析時尚符碼如何具現於文學文本之中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重點。
The theme given in this thesis is “Fashion and Literature-The Literature Field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Women’s Fashion Magazines in 1990’s”, and is taking the four major transnational women’ fashion magazines, “BAZAAR, (1990 USA), ELLE, (1991 France), Marie Claire, (1993 France) and VOUGE, (1996 USA) as the subject of study. First, to discuss the build up of the Literature Field i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Fashion Magazines, including its literature connotation and its section placement, and further to clarify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International Women’s Fashion Magazines and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images. Second,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how the female subjectivty and consumption are well connected together, and to deep understands the view points which International Women’s Magazines have toward Women’s Liberation, than dig down to the tin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umption topics. And lastly, to focus on the fashion codes in the literature field of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Fashion Magazines, aims at “the fashion brand”, “life contextual” and “fashion and local space”, further discover so called “fashion” was composed by what codes, and how they have guided the consumers of what to purchase, how and where to purchase? This thesis mainly aims at the various types of the “fashion brands” i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Magazines, and discusses how the codes behind those brands are build up systematically to become a conspiracy of how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Magazines are stimulating the consumption.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umer Culture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Theory” of cultural study, and further to discuss how the literature field i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Magazines is build up as compare to the pure literature field. Than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ism”, “Consumer Psychology” and “Fashion Codes”, besides the study of performance strategies of fashion literature, to analysis how the fashion codes are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ext is another key point being focused in this research.
【討論文本】
《BAZAAR.哈潑時尚》創刊號至第202期,台北:克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月-2001年12月。
《ELLE》創刊號至第181期,台北:樺榭文化出版,1991年10月-2001年12月。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創刊號至第162期,台北:國際亞洲出版社,1993年3月-2001年12月。
《VOGUE.時尚雜誌》創刊號至第121期,台北:美商康泰納仕出版,1996年10月-2001年12月。
【一般論著】
Agnes Heller 著(阿格妮絲.赫勒),衣俊卿 譯,《日常生活》,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
Alan Swingewood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迷思》,遠流出版:台北,1997年12月。
Chris Barker,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五南:台北,2004年。
David Jary、Julia Jary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SOCIOLOGY),頁411,台北:貓頭鷹,2005年。
Edward W. Said,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立緒:台北,2001年。
Georg Simmel(齊奧爾格‧西美爾)著,費勇、吳□譯,《時尚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Fashion》,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2001年9月。
Jean Baudrillard(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時報:台北,1997年。
John Fiske(約翰‧費斯克)著,王曉珏、宋傳杰譯,《理解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1年8月。
Jukka Gronow(尤卡‧格羅瑙)著,向健華譯,《趣味社會學》,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2002年5月。
Mike Featherstone(邁克‧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南京,2000年5月。
Peter Brooker(彼得.布魯克),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巨流:台北,2003年。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巨流圖書公司:台北,1995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巨流圖書:台北,1999年。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巨流:台北,1996年。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巨流:台北,1996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灣商務:台北,2006年。
林燿德, 孟樊主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時報:台北,1992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台北,2002年。
金平聖之助著,鍾獻文譯,《美國雜誌100年-建立永續的雜誌王朝》,三思堂:台北縣,1995年。
張華葆,《社會心理學理論》,三民書局:台北,1986年。
張錦華,<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心理出版社:台北,1999年。
郭貞,《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台北,1997年。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揚智文化:台北,2005年。
陳健鴻,《快感消費文化》,前衛出版社:台北,1996年5月。
辜振豐,《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果實:台北,2003年。
楊澤 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時報:台北,1994年。
廖炳惠 編著,《關鍵詞200》,麥田:台北,2003年。
蔡文輝、李紹嶸著,《社會學概要》,五南:台北,200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大安出版社:台北,1987年。
【期刊論文】
王祥芸,<時尚雜誌在台灣>,《聯合報》第41版,1999年1月19日。
王韻茹,<女性雜誌波濤起伏>,《動腦雜誌》第269期,1998年9月。
佐佐木利春,<「好主婦」只愛「橘子」和「生菜」--戰後日本女性雜誌縱覽>,《精湛》第21期,1994年1月。
佐佐木利春,<她們如何抓住女人心--掃描日本成功的女性雜誌>,《精湛》第21期,頁19-23,1994年1月。
沈怡,<從40萬婦女在節育到36.6%的剖腹生產率--台灣女性雜誌發展>,《精湛》第21期,1994年1月。
阮本美整理,<我看當今女性雜誌--顧秀賢.陳來紅.許舜英對談>,《精湛》第21期,1994年1月。
周韻,<試論時尚雜誌的文化定位>,《今傳媒》2009卷4期,2009年4月。
尚香鈺,<消費符號下的雙重隱喻—女性時尚雜誌廣告的意識型態分析>,《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07年9月。
林鶴玲,<女子髮廊中的雜誌閱讀行為初探>,《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年7月。
徐淑卿,<錢途探勘-跨國雜誌的合作模式>,《中國時報》第43版,1997年6月5日。
徐連明,<我國時尚雜誌流行文化的特徵>,《當代傳播》第6期,2008年。
張淑麗,<解構與建構之後: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
楊芳枝,<女性性質、女性雜誌與資本全球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3期,1999年12月。
劉勝枝,<消費與現代女性的自我實現—時尚雜誌中的女性價值觀念訴求>,《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1月。
樊豔麗,<淺析時尚雜誌的文化特徵>,《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8年2月。
編輯部,<台灣女性雜誌巡禮>,《精湛》第21期,1994年1月。
鄭錦祥,<民國九十二年雜誌出版市場概況>,《2004年出版情報》,金石堂圖書:台北,2004年。
蕭蘋,<或敵或友?流行文化與女性主義>,《台灣社會學刊》第30期,2003年6月。
戴秀釗,<探討近年來台灣女性雜誌>,《印藝學報》第4輯,頁140-151,1998年。
魏曦英,<時尚女性雜誌:消費文化語境中的大眾媒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8期,2007年8月。
【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4年。
白育珮,《時尚雜誌中的性別角色區隔-男性雜誌與女性雜誌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論,2004年。
何凱凌,《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論,2004年。
呂姿雯,《女性雜誌讀者之閱讀行為、愛情態度及其解讀型態之研究-以女性雜誌兩性互論論述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2004年。
周鄧懿貞,《全球化下的台灣女性流行時尚雜誌研究》,私立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論,2006年1月。
林志鴻,《時尚符號的媒體產製與消費:以中國風流行風潮下的本土時尚意識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論,2002年。
邱麗珍,《女性雜誌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論,2001年。
紀佳嫻,《解碼女性雜誌的時尚編制》,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論,2003年。
陳淑芬,《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論,2000年。
陳雅琪,<台灣地區教育程度別女性初婚年齡分佈模式>,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2007年。
陶福媛,《我國雜誌廣告中女性角色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1991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論,2003年。
廖秋瑜,<第二章 網路文學綜論>,《台灣當代網路文學現況研究:以藤井樹作品為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論,2007。
劉乃慈,《奢華美學與台灣當代小說生產(1987-2005)》,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論,2007年。
歐佩佩,《王文華現象:都市、品味、消費與愛情─台灣當代大眾文學的一個面向》,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4年。
賴珮如,《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變遷相關性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1994年。
【網路資訊】
《20世纪中國雜文史》(頁5)http://iask.sina.com.cn/b/7736155.html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http://iask.sina.com.cn/b/7736155.html
「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2.htm
「台灣連鎖店協會」http://www.greencom.com.tw/franchise/in_taiwan1.htm
「向陽網聯」台灣文學傳播研究室 http://home.kimo.com.tw/chiyang_lin/
「時報悅讀網:村上春樹の網路森林」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murakami_haruki/cworks/01.html
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 http://www.cbc.gov.tw/public/data/economic/statistics/key/others-y.pdf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歷年中華民國國民出國人數統計」http://admin.taiwan.net.tw/auser/B/Annual_2004/PDF/k41.pdf
內政部「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4/wtable1.xls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情報》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8902&CtNode=3760&mp=3
吳錦勳,<不斷湧現的創作能量 幾米 追尋心裡的星空>,《30雜誌》第56期,2009年4月。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332&page=1
吳韻儀,<你幸福嗎?>,《CHEERS 快樂工作人》,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8月。 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1e8134e403a01134e473ddc0732
張玨,<情慾自主與兩性平等的性教育>,收錄於「教育部兩性平等研究評估論文」http://www.gender.edu.tw/gender/paper/paper_22.htm
張雅惠,<自主性婦女組織的崛起-婦運的轉捩點>,《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台中市政府,1999年。http://taiwan.yam.org.tw/nwc/nwc4/papers/99nwc_302.htm
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
1.<1950-1989年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統計表>http://www.edu.tw/bice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7590
2. <台灣學生留美統計圖(1950-2002)>http://www.edu.tw/bice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7595
3. <1998-2009年我國學生赴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03/1998-2009留學簽證人數統計最新版_2.xls
陳光興,<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文化研究月報》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_6.htm
幾米的官方網站上 http://www.jimmys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