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錦珠 Chang, Ching-Chu |
|---|---|
| 論文名稱: |
台灣鹽業器物研究 The Research of Implements of Taiwan Salt Industry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m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2 |
| 中文關鍵詞: | 天日曬鹽 、鹽場 、鹽業器物 、鹽田 |
| 外文關鍵詞: | saltworks, salt implement, salor salt, salt field |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天日曬鹽三百三十八年已成歷史,其所使用的鹽業器物不只是器物,它連於鹽民的生活與文化,所以對於台灣鹽業器物的研究絕非整理記錄而已。在眾多逐漸沒落或轉型的台灣傳統產業中,比較其中的農業、糖業及鹽業,可發現三者均為台灣昔日重要的產業、大約於日治時期,從人力、畜力勞動階段逐漸邁向機械化,所使用的器物也因生產對象不同而各異。農業與糖業由於其作物或生產原料來自有生命的植物,而植物生命需時成長,並顧及土壤及作物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故牽涉面較為複雜。鹽業的獨特性則在於原料為無生命的海水,製成短,僅需十二天左右即可收鹽,較為單純。因此農業及糖業器物在其發展史上,均於民國初年即開始逐漸以動力機械取代人力勞動;而鹽業人力勞動所使用的器物如鹽收仔、鹽籠、鹽畚箕等等,則一直沿用至民國六○、七○年代。為此鹽業器物見證台灣西南沿岸曾經有過多采多姿的鹽村生活;代表著鹽民純樸、勤儉惜物的內在本質與精神。
The 338 years of Taiwan Salor Salt Industry has become history. Salt industrial implements are not only tools or equippments. They connected with people's daily living and cultural who work on salt field. So this thesis is not only a record or rearrangement but also an overview concerning Taiwan Salt Implements.
Compare Salt 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 and Sugar Industry, we can find out that all of them were Taiwan crucial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past.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Japanese start using machines to replace human labor power on these industr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products, different implements were used. The raw materials of Agriculture and Sugar Industry come from plants, plants need time to grow. Both of them cover two aspects on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pest control, so they are more complex than Salt Industry. The uniqueness of Salt Industry is that raw material come from seawater and Salor Salt producing process takes only 10~12days,so it is simpl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Sugar Industry, they took mechanization in the early year of the Republish, but Salt Industry is different. On the one hand,it use power machinery to replace human labor power gradually. on the other hand, some hand made salt implements were used until 1985.So Salt Industry implements have testified interesting life of Taiwan salt villages and represent people's diligent nature and spirit.
一、書籍
(一)中文書籍
王雲五、王緯傅主編,《中國鹽政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版,1987年6月。
台灣製鹽總廠,《台鹽物料圖譜》,台南:台灣製鹽總廠,廠內書籍未出版。
台灣製鹽總廠,《台鹽業務概要上冊》,台南:台灣製鹽總廠,1959年8月。
台灣製鹽總廠,《產品技術研習班講義》,台南:台灣製鹽總廠,1991年7月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鹽專賣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6年3月。
田秋野、周維亮,《中華鹽政實錄》,台北:商務印書館,初版,1979年12月。
田秋野、周維亮,《台灣鹽業之成長與發展》,台南:台灣製鹽總廠,未出版。
何政廣,《抽象派繪畫先驅康丁斯基》,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初版,1996年4月。
何維凝,《中國鹽政史》,台南:何龍澧芬,初版,1966年1月。
何維凝,《台灣鹽業》,台北: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初版,1955年。
汪大淵著、王雲五編,《四庫全書島夷誌畧》,台北:商務印書館,初版,1981年。
周敬煌,《工業設計-工業產品發展之依據》,台北:大陸書店,初版,1980年10月。
柳宗悅,《工藝美學》,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3年6月。
財政部鹽務總局,《中國鹽政實錄第五輯》,台南:永茂印刷廠,1954年11月。
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台灣鹽業實錄》,台南:台鹽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5。
張季熙,《台灣糖業復興史》,彰化:台糖印刷所,初版,1958年10月。
莊伯和、徐韶仁,《台灣傳統工藝之美》,台中:晨星出版社,初版,2002年,月。
連 橫,《台灣通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初版,1992年3月。
黃人杰編,《世界糖業考察報告書》,台灣:未出版,,1958年11月。
經濟部,《中國鹽政實錄第六輯》,台南:方金水美術印刷公司,1987年12月。
劉萬來譯,《新高製糖簡史》,雲林:台灣糖業文化協會,初版,2004年12月。
鄭文彰,《南瀛民間器物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初版,2001年1月。
簡榮聰,《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初版,1992年6月。
鐘義明,《工藝鑑賞》,台北:新形象出版社,初版,1988年12月。
(二)日文書籍
大田計器製造所,《General Catalog》,東京:大田計器製造所,昭和45年,1970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小林總督北門鹽田視察說明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1939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工業用鹽生產促進計畫》,台北:台灣總督府,1941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的鹽業》,台北:台灣總督府,昭和12年版,1937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食鹽復命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昭和14年,1939年。
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昭和十八年六月起規程集》,台北:台灣總督府,1943年。
二、學位論文
何金鑄,《台灣的鹽業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
游凌雀,《七股鹽場鹽工生活變遷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期刊
周維亮,〈製鹽工具考〉,《鹽業通訊》,第89期,台灣製鹽總廠,1959年,23-25頁。
鄭厚平,〈製鹽技術與實驗研究〉,《鹽業通訊》,第39期,台灣製鹽總廠,1959年,20-22頁。
四、計畫案
梁佳美,《全臺鹽業遺址文化資產守護網絡之建立-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委託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計畫案,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
梁佳美,《「台灣鹽博物館」現有蒐藏之文獻資料數位化典藏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資訊小組補助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的計畫案,2006年3月。
梁佳美,《「台灣鹽博物館」現有蒐藏之文獻資料數位典藏中期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資訊小組補助鹽光文教基金會計畫案,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
梁佳美,《「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現有典藏之珍貴鹽業史料數位典藏前期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資訊小組補助鹽光文教基金會的計畫案,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
五、網站
康丁斯基〈構成第八號〉圖片來源: http://www.ibiblio.org/wm/paint/auth/kandin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