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婉
Chen, Yi-Wan
論文名稱: 在地組織參與台東舊街生活營造之研究—以台東縣台東市強國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Research on the Life to Create of Taitung Historical Area Participation by Local Organizations—A Case Study of Qiang-guo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Taitung County
指導教授: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在地組織生活營造台東舊街社會網絡社會支持
外文關鍵詞: In the organization, Life to create, Taitung old street, Social network, Social support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東舊街為台東市早期開發起點,缺乏公共設施、開放空間不足且建築密集,面對人口老化、屋舍老舊、毀損、閒置或公有土地無法修建,影響生活品質等多樣性課題。
    本研究透過社區參與及實際操作的過程,促成社區發展的改變。在地重新、持續發展的關鍵,先透過社區場域觀察、狀況呈現來探討台東舊街生活營造。但如果只是計畫執行、活動規劃,很多社區營造事務並不太容易啟動,需要帶動居民參與過程,社區才能有所發展與改變。研究者過去沒有社區營造的經驗,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經由社區參與及經驗累積,期望對未來工作有所幫助,同時實際協助居民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促成在地社區生活營造的改變。
    在推動社區工作實踐過程中,一方面透過社區協會建構、社區活動舉辦的實踐過程,帶動社區發展。另一方面透過實作過程與工作內涵的檢討,分析社區發展成效。並透過作為社區協助者的反思,檢討社區協助過程的相關問題,藉此呈現社區協助者的研究者在實踐過程的學習成效。在社區發展的實踐成效如下:
    一、協助社區進行社區營造的相關工作成果
    透過社區耆老訪談…等活動舉辦,帶動社區居民參與,促成居民成長、轉變,進而將其成長的能力轉化為協助社區運作助力,並在社區評鑑獲得甲等及文史特色獎的肯定。
    二、提出社區環境發展構想
    藉由社區環境觀察、居民需求調查及社區居民、幹部討論,對社區現況及未來機能,初步提出社區環境發展構想。
    三、促成社區自主營造
    社區過去從完全沒有社區運作經驗,透過社區協會的建構,培訓幹部、組織社區義工隊、整合組織內外資源,經歷二年多的過程,逐漸成長,提升協會自主舉辦社區活動的能力。
    此外,社區參與成果亦呈現在居民的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的調查中,社區居民在社區活動中認識更多社區熟識者,顯示在社會支持的問卷中,居民在情感、工具、訊息與情緒上、社會互動上得到更多的支持。

    Taitung Old Street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aitung city. Due to lack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open space and building-intensive. The face of aging population, old houses, damaged, idle or public land can not be built,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other diversity issu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Promote changes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key to re-development and re-development. Is the first observation by the community and the status of the show. To explore the life of Taitung Street to create. But if only plan execution or activity planning. Many communities to create business is not easy to start. Need to drive the resident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e community can develop and change. Researchers have no experience in the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rough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accumulated. Expect to help in future work. While helping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work. To promote the local community to create a change in life.
    In the actual work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Conduct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Promote community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work of the review. Analyze community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And through reflection as a community facilitator. Review of community-related issues.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assistants' researcher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1.Community volunteer training. Lead community volunteer study. Enhance the ability to organize community activities. Such as 2016 years. Community Volunteers help community calendar production and collection of old photographs.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to create their own.
    2.Organize activities for community visits. Lead the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Such as cultural lights. Visit excellent community activities. Improve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3.Promote the community to create their own. Making the community from no operational experience at all. Experienced more than two years of the process. Gradually able to organize their own activities. Especiall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wo years of operation. Able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ssessment. Got rewarded. Especially in the community literature and art awards the results of the affirmative.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sults. Also manifested in the survey of residents'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Community residents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Meet more community acquaintances. Displayed in a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Residents in emotions, tools, messages and emotion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Get more support.

    第一章緒論 1 1-1研究緣起與目的 1 1-1-1 研究緣起 1 1-1-2研究目的 1 1-2研究範圍 2 1-3研究方法 3 1-4研究架構 4 第二章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5 2-1 台東舊街歷史沿革 5 2-1-1 荷據、明鄭時期的接觸 5 2-1-2 清代同治以前的發展 6 2-1-3 晚清的建設 7 2-1-4 日據時期的經營 10 2-1-5 光復後的發展 13 2-2社區營造中的社區參與 15 2-2-1社區參與的迷思 15 2-2-2社區工作原則之民主及自主自決 16 2-3 社區工作的實務技術 17 2-3-1 提升社區意識 17 2-3-2 社區調查 18 2-3-3 組織及動員居民 18 2-4 小結--在地組織參與台東舊街生活營造的期待 18 2-4-1台東舊街環境現況與特質 19 2-4-2社區組織發展 19 2-4-3社區生活營造 19 第三章社區環境規劃與生活活動經營 21 3-1 社區環境規劃基本調查 21 3-1-1 社區環境觀察 21 3-1-2 社區活動行為與據點 24 3-1-3 都市活動行為與據點 31 3-2社區環境發展構想 43 3-2-1社區環境規劃與設計 43 3-2-2參與式規劃與據點營造 47 3-2-3 環境規劃據點串連 47 3-3社區協會的建構與運作 48 3-3-1第一次籌備會 48 3-3-2第二次籌備會 49 3-3-3成立大會 49 3-3-4第一屆第二次理(監)事會議 50 3-3-5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52 3-4 社區活動的經營 53 3-4-1 社區文史調查活動 55 3-4-2 社區發展活動 60 3-4-3 社區福利活動 66 3-5 小結 69 第四章社區營造行動與反思 70 4-1 協助者社區活動規劃反思 70 4-1-1 認識社區、發現問題 75 4-1-2 設計活動、帶動社區活力 75 4-1-3 發現及確認居民生活需求 76 4-1-4 村落發展計畫之社區活動推動 76 4-1-5 活用社區資源於社區生活中 77 4-1-6 建立居民良好的互動關係 77 4-1-7 塑造永續發展的社區 78 4-2居民社區活動參與分析 79 4-2-1 醞釀過程 79 4-2-2 從被動參與到自主參與 80 4-2-3期待普遍性參與活動 80 4-2-4 在地活動形式建構社區生活行為內涵 81 4-2-5 社區居民參與實踐 83 4-3社區組織運作與社區衝突 86 4-3-1社區組織運作 86 4-3-2 社區內部相關的衝突 87 4-3-3 社區內部相關衝突之後的解決 89 4-4 社區評鑑 91 4-4-1社區評鑑的工作 91 4-4-2社區評鑑的反思 93 4-5 小結 94 第五章社區參與之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 96 5-1 問卷調查與分析 96 5-1-1 問卷調查概要 96 5-1-2 研究實施 96 5-1-3問卷內容 97 5-2 活動實施調查分析 98 5-2-1受訪居民的基本屬性 98 5-2-2社區參與活動分析(百分百比分析) 99 5-2-3社區活動的影響、改變 102 5-2-4 想法期待的落差 103 5-3 社區組織建構之社會網絡 103 5-3-1網絡結構 104 5-3-2新的熟識者網絡的建立 106 5-3-3熟識者關係 107 5-3-4熟識者網絡互動 108 5-4 社區組織建構之社會支持 110 5-4-1社會支持的支持度與滿意度 110 5-4-2社會支持來源分析 113 5-5 小結 114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16 6-1結論 116 6-1-1協助社區進行社區營造的相關工作成果 116 6-1-2社區營造對居民影響 117 6-1-3社區協助者的自我的反思 118 6-2後續研究與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3 附錄一:台東市強國社區發展協會之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台東舊街生活文化再生計畫」訪談調查表(範例) 125 附錄二:節錄「台東舊街生活文化再生計畫」社區耆老訪談內容 126 附錄三:文化部村落發展計畫「台東舊街生活文化再生計畫」文史培訓研習課程簽到簿 159 附錄四:成立大會簽到簿 160 附錄五: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簽到簿 161 附錄六:第一屆第二次理(監)事會議簽到簿 162 附錄七:「平安點燈、強國亮起來」活動簽到簿 163 附錄八:「績優社區及台電南展館參訪活動」活動簽到簿 164 附錄九:台東市強國社區發展協會舉辦活動之問卷調查表(範例) 165 附錄十:社區年度收支決算表 (104年3月10日至104年12月31日)(本研究整理) 170

    (依出版年序)
    書籍:
    1.台東縣文獻委員會,《台東縣志》,台東縣文獻委員會,1964。
    2.黃錦峰,《走入社造,走出衝突》,內政部,2006。
    3.李易駿,《當代社區工作--計劃與發展實務》第三版,台北市:雙葉書廊,2011。
    論文:
    1.鄭全玄,1993,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孟祥翰,1988,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3.黃德生,2005,台南縣下營鄉廟前大街執行「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之成效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陳柏宗,2008,社區組織推動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5.吳筱涵,2010,公共性空間經營與歷史區域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的在地經營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黃一中,2010,地區組織參與歷史環境再生規劃之研究-- 以台南市舊城區域的學校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陳信宏,2011,社區組織參與老人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台南市啟智、觀音、沙灘社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8.龔聘會,2013,社區老人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參與台南市啟智社區與沙灘社區推動的社區照顧服務活動的老人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9.李昀蓁,2013,歷史區域再生研究--台南孔廟文化圈生活據點建構與連結,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李佳佩,2014,社區生活行為與生活空間使用之特質--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里、萬昌里、開山里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盧紀邦,2014,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台南市舊城區再生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12.林文宇,2015,社區活動經營與老舊社區的生活文化發展--以台南市安平區沙灘、王城西、海頭社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劉冠賢,2016,台南市新化區口碑聚落生活特質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
    1.劉立偉,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畫 第三十五卷 第四期,2008。
    2.曾華源,衝突或和諧優先--都市社區總體營造規劃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7期,2004。
    研究報告:
    1.沈文福,卑南溪河口地區之地理研究,1971。
    2.陸俊元,日治時期台東市街都市發展與變遷之研究,2012。
    3.魏慶忠,台東市新舊街的比較,台東大學地理學專題討論(社四)
    成果報告:
    1.台東地方文化生活圈社區樂活事計畫成果報告書,2012,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2.重返舊街再現寶桑旅人誌--台東寶桑舊街文化生活圈--小旅行計劃成果報告書,2013,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3.人文漫旅看見寶桑我們的故事台東寶桑舊街生活文化圈--小旅行計畫成果報告書,2014,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