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蕭安凱 Hsiao, An-Kai |
|---|---|
| 論文名稱: |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論述 A Study on the Discourse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Postwar Taiwan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Yu, Sheng-Kuan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7 |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性 、現代主義 、現代派 、台灣文學 、論述 |
| 外文關鍵詞: | Modernity, Modernism, Modernist,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discours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份論文主要探討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文學受到現代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其在台灣文學史中的相關論述。首先透過歷史的追溯指出為何戰後台灣社會對於「現代」有著焦慮與渴望,再透過對現代、現代主義概念的認知指出戰後台灣早期現代主義者的文學觀點,最後則以現代主義肯定論者為例分析其論點。從歷史看,現代化意識形態對於台灣文學史論述有著深遠的影響。它既開啟了多元觀點,但由於台灣歷史的多重殖民性,也使得它往往忽略了在地意識。
本文從戰後台灣文學史一個長久的對立:即日後鄉土派與現代派,本土派與(後)現代派的對立談起。1950與1960年代以降,一方面承襲自戰前不論是中國面臨殖民化壓力而產生的現代化(主要為戰後移民),或是台灣作為日本殖民地時期的文明化,另一方面是1950年因韓戰爆發,台灣被納入冷戰結構,在美蘇兩強爭相競賽的時代,美國為了爭取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的支持,同時認為藉由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其文化將可在經濟自由化過程帶動文化現代化,因此透過援助戰後台灣成為自由資本主義的一員。戰後美國不管在軍事、經濟、技術,抑或在文化上都具有「國際性」指標,由歐美自殖民主義帝國擴張時代以迄兩次大戰,西方文化與思想在(由西方所建構的)「國際」占有重要性位置,戰後台灣即在這種服膺於西方文化思想的前提上,一方面焦慮「落後」,一方面渴望藉由「現代化」以達到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復興」,文學、美術、音樂及戲劇等領域,在1950與1960年代逐步藉由引介西方現代(主義)思潮進行創作,其間引發各種討論。
1950與1960年代台灣文學的發展,是以官方主導,以及戰後來台知識分子的文化傳播下結合親美知識分子建構了以現代(主義)文學及反共文學共構的空間。1970年代,台灣由於國際地位的危機,引發了知識分子討論文學創作中過於「西化」的問題,以及由此危機反身質問「我是誰」,在這個過程中,日治時期的歷史開始被挖掘,台灣民族主義崛起,戰前受日本殖民教育的知識分子在跨語學習後於1970年代也部分取得了發言權,台灣主體意識在1970年代於焉浮現。然而,由於美援的資本主義化過程造成了台灣農村危機,導致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的鄉土派將矛頭指向1970年代以前的(文學)現代化(及西化)。雖然台灣意識伴隨著鄉土文學論戰有著明晰化的傾向,但這個過程也激化了族群與文學的對立,擁護台灣鄉土的「鄉土派」主張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認為文學應該關懷社會;質疑「鄉土」是一種「狹隘」視野的則同情或支持西化或現代化,主張文學是一種自我實踐。進入1980年代後,鄉土派/反鄉土派成為台灣意識/中國意識之爭,稍後,主張寫實主義的鄉土文學遭到持「後現代」立場的創作者有意識地解構,而持「後現代」的作家在文學觀點與政治立場上往往與早期主張文學現代化者的立場接近。
1987年台灣解嚴,各種邊緣議題成為創作中心,1990年代左右,台灣屬於後現代或後殖民社會成為討論焦點,主張後現代者傾向挪用西方立場或國際主義,認為台灣社會的消費型態已進入「後現代」;持後殖民立場者則傾向本土主義,其繼承鄉土派認為應正視殖民化問題。解嚴後這兩種不同立場的論者,與論者的族群身分與政治傾向有關,主張後現代者多半傾向中國立場或者以國際主義作為包裝;主張後殖民者多半傾向台灣立場,但亦有持後殖民立場同時支持現代化論者。1990年代的後現代/後殖民之爭,實際上是不同政治立場的文學/文化角力,它是1980年代的台灣意識/中國意識論戰對立的延伸。台灣意識的崛起,政治局勢的轉變,促使某些持中國立場的(後)現代論者重新評價1950與1960年代的台灣現代主義,對於這個時期的文學史重建,隱含著論者個人的政治與文化焦慮。
1950與1960年代文學的現代化開啟戰後台灣文學寫作的新的手法,它鑲嵌在戰後台灣歷史、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中。台灣作為後殖民國家,在國際政治中,對於「現代」有著焦慮與渴望,這種對「現代」的焦慮與渴望是促使文化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響了日後對於文學現代化的兩極反應,而這種不同反應又涉及論者的族群身分與政治立場。承認現代或反對現代,或者承認本土或反對本土,也因此在台灣某些歷史時期成為文化政治與國族政治間的隱喻關係。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modernist ideology on postwar Taiwan modernist literature and discourses upon it as part of the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It will first trace back in history to point out the reason why the postwar Taiwan society held both anxiety and curiosity for “modernity”, then clarify early modernists’ literary points of view after the war by studying the concep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ism, and will conclude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standpoint of supporters of modernism.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modernist ideology has deep impacts on the discourse on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Although it opens up multiple perspectives, it tends to ignore the local awareness due to multiple colonization periods throughout history.
一、專書
Ankie M. M. Hoogvelt著,白樺、丁一凡編譯,《發展社會學》(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1990.12)。
Richard Hofstadter著,郭正昭譯,《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台北市:聯經,1986.07,三版)。
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市:巨流,2006)。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90.01)。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90.01)。
王文興編,《新刻的石像:「現文學」小說選第一集》(台北:仙人掌,1968)。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08)。
卡西勒(Ernst Cassirer)撰,李日章譯,《啟蒙運動的哲學》(台北市:聯經,1985.05,1989.01二版)。
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著,程樹德譯,《達爾文大震撼──聽聽古爾德怎麼說》(台北:天下文化,1996.08)。
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04)。
弗朗西絲‧斯托納‧桑德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弗雷德里克‧R‧卡爾著,陳永國、傅景川譯,《現代與現代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08)。
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台北市:現文出版社,1991.12)。
白睿文、蔡建鑫主編,《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台北市:麥田,2016.01)。
皮埃爾-安德烈‧塔吉耶夫著,高凌瀚,《種族主義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01)。
伍軒宏、劉紀雯導讀,《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文建會,2010.01)。
安德里亞斯‧胡伊森,《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麥田,2010.04)。
安德魯‧N‧魯賓(Andrew N. Rubin)著,《帝國權威的檔案:帝國、文化與冷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8)。
朱芳玲,《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04)。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李壽福主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12)。
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台北: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2004.08。
林積萍,《《現代文學》新視界──文學雜誌的向量探索》(台北:讀冊文化,200.05)。
波吉奧里(Renato Poggioli)著,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台北市:遠流,1992.10,1996.10二版)。
威廉‧W‧哈維蘭著,瞿鐵鵬、張鈺譯,《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01)。
柯文(Paul Cohen),《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5.04)。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寫實主義》(台北市:淑馨,1990.05)。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市:遠流,2006.08)。
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帝國主義與依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02)
袁可嘉,《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01)。
袁可嘉等編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主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06)。
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培德‧布爾格(Peter Bürger),《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文化,1998.10)。
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新北市:衛城,2011.10)。
張順洪、孟慶龍、畢健康《英美新殖民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05)。
張新穎,《文學的現代記憶》(台北:三民,2003.06)。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04)。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1995)。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10)
許寶強、汪暉編選,《發展的迷思》(香港:牛津大學,1999)。
陳玉璽,《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199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10)。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市:聯經,2013.09)。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11)。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8.11)。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2004)。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台北市:群學,2012.04)。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群學,2009.04)。
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新北市板橋區:稻香,2012)。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市:巨流,2002.03)。
楊熾昌,《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0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0.03,2011.03二版)。
雷迅馬(Michael E. Latham)著,牛可譯,《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社會科學與美國對第三世界政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漢普生(Norman Hampson)撰,李豐斌譯,《啟蒙運動》(台北市:聯經,1984,1987二版)。
蓋伊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2009.12)。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徴狀式閲讀》(台北:立緒文化,2000.05)
歐陽子,《秋葉》(台北市:大林出版社,1978.01)。
───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一冊》(台北:爾雅,1977.06,1981.01六版)。
───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二冊》(台北:爾雅,1977.06,1979.04五版)。
謝立中、孫立平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現代化理論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01)。
邁克爾‧H‧亨特(Michael H. Hunt)著,褚律元譯,《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邁克爾‧萊文森(Levenson M.)編,田智譯,《現代主義》(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10)。
薩米爾‧阿敏著,高銛譯,《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構》(台北:桂冠,1990.01)。
羅斯托著,饒餘慶譯,《經濟發展史觀》(香港:今日世界社,1965.05,再版)。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代小說史》(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2001)。
劉國松,《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市:文星書局,1965.04)。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市:東大出版,1991)。
───,《戰後台灣美術史》(台北市:藝術家,2013.03)。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于治中,〈作為武器的「真理」──評介《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期(2004.12),頁285-293。
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原著,程延年譯,〈漫步於演化歷程〉,《博物館學季刊》9卷3期(1995.07),頁55-65。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王乃珍譯,〈班耐先生與布朗太太〉,《現代文學》6期(1961.01),頁55-67。
李 敖,〈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文星》52期(1961.02)。
洪鎌德,〈帕森思社會學說之新評價〉,《真理大學人文學報》2期(2004.03),頁85-118。
胡 適,〈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文星》50期(1961.12.01),頁5-6。
夏濟安,〈評彭歌的「落月」兼論現代小說〉,《文學雜誌》1卷2期(1956.10),頁25-44。
孫立平,〈現代化研究:理論與批判〉,《現代化研究》2卷4期(1995),頁5-21。
陳允元,〈台灣風土、異國情調與現代主義──以楊熾昌的詩與詩論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19期(2011.12),頁133-162。
陳佳琦,〈《劇場》的分裂:記一段現代/鄉土對峙的史前星火〉,《藝術觀點》41期(2010.01),頁117-25。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52期(2012.12),頁211-242
游勝冠,〈揭開「現代主義」、「前衛性」的神秘化面紗──論外文系出身的戰後移民學者反本土述的意識形態位置〉,《現代學術研究》(台北市:現代學術基金會,2001年),頁27-51。
熊建劬,〈中西文化論戰的再檢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6期(2017.04),頁177-195。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歐美研究》31卷1期(2001.03),頁79-127。
趙綺娜,〈觀察美國-台灣菁英筆下的美國形象與教育交換計畫,1950-1970〉,《台大歷史學報》第48期(2011.12),頁97-163。
蕭阿勤,〈世代與時代,現實與鄉土──70年代的文化政治〉,《雕塑研究》8期(2012.09),頁19-40。
吳睿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新史學》17卷2期(2006.06),頁127-218。
(二)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5.06)。
───,〈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01)。
包雅文,〈戰後台灣意識流小說的理論與實踐-以《文學雜誌》及《現代文學》為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07)
李筑琳,《一九六○年代台灣現代小說與存在主義》(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07)。
洪珊慧,〈新刻的石像──王文興與同世代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紀姿菁,〈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07)。
候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陳佳琦,〈反對現實主義與台灣早期後現代論述的生成:以羅青、蔡源煌、林燿德為中心〉,(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陳美美,〈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萌芽與再起〉(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06)。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12)。
詹曜齊,〈台灣的現代化論戰與現代主義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廖偉竣,〈台灣存在主義文學的族群性研究──以外省人作家與本省人作家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2)。
劉淑貞,〈林中路:現代主義小說的抒情徴狀及其倫理性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蕭安凱,〈小說中國‧虛構華文‧想像台灣──論王德威的文學敘事與史觀〉(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8)。
顏 訥,〈台灣香港存在主義文學傳播現象──以五○至七○年代現代主義文學報刊書籍為對象〉(花蓮:東華大學華文系碩士論文,2011.07)。
(三)研討會論文
林肇豊,〈論七○年代「現代化論戰」的歷史位置及其侷限〉,《2009年成大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10.31~11.01)。
游勝冠,〈國家認同與九○年代的台灣文學論戰〉,「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論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2006.06)。
(四)單篇論文
Ankie M. M. Hoogvelt著,〈新演化理論、結構功能主義與現代化理論〉,收錄於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市:巨流,1985.06),頁59-76。
Philip Rahv作,齊文瑜譯,〈論自然主義小說之沒落〉,《文學雜誌》4卷2期(1958.04)。
王浩斌,〈現代化與現代化理論的全球化邏輯〉,《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5卷4期(2010.12),頁20-23。
王梅香,〈文學、權力與冷戰時期美國在台港的文學宣傳(1950-1962)〉,《台灣社會學刊》第57期(2015.09),頁1-51。
───,〈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台灣文學學報》第25期(2014.12),頁69-100。
布雷德伯里、麥克法蘭,〈現代主義的名稱和性質〉,收於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06),頁3-38。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收於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年12月),頁193-209。
───,〈《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收於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台北市:現文出版社,1991.12),頁7-17。
───,〈六○年代台灣文學:「現代」與「鄉土」〉,收於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2002),182-193。
───,〈序〉,收於歐陽子,《秋葉》(台北;晨鐘,1973.01),頁1-6。
朱西甯,〈如何回歸?回歸何處?〉,收於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論集》(台北:遠景,1980.10三版),頁204-226。
考艾倫‧布洛克,〈雙重形象〉,收於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頁40-52。
艾 倫‧布洛克,〈雙重形象〉,收於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頁40-52。
吳爾芙,〈現代小說〉,《論自我與寫作:吳爾芙文集》(新北市:活字出版,2017.06),頁39-49。
呂正惠,〈一九五○年代的現代詩運動〉,《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07),頁3-42。
───,〈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07)。
周 琪,〈第二章 理想主義與美國對外政策〉,收於王緝思、牛軍主編,《締造霸權──冷戰時期的美國戰略與決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頁38-107。
坪井秀人,〈作為表象的殖民地〉,收於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2.09)。
帕深思(Talcott Parsons),〈結構功能論在當前社會學中的地位〉,收錄於帕深思、莫頓等著,黃瑞祺編譯,《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選讀》(台北市:巨流,1981.09),頁101-123。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頁153-177。
───,〈落後的時間與台灣歷史敘述──試探現代主義時期女作家創作裡另類時間的救贖可能〉,《後殖民及其外》(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09),頁83-110。
───,〈「在地性」的生產: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34卷10期(2006.03),頁125-154。
───,〈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收於陳建忠、應鳯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03)。
阿布都‧R‧簡‧默哈默德(Abdul R. JanMohamed),〈殖民主義文學中的種族差異的作用〉,收錄於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1999.01),頁192-229。
青空律(紀弦),〈五四以來的新詩〉,《現代詩》7期(1954秋季),頁117。
柯慶明,〈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收於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市:聯合文學,1994),頁85-146。
───,〈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序論〉,《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12),頁143-195。
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詹姆斯‧麥克法蘭,〈現代主義的名稱和性質〉,收於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2.06),頁26。
尉天驄,〈對現代主義的攷察〉,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12),頁1-24。
張誦聖,〈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本土抗爭〉,《台灣文學評論》3卷3期(1992.07),頁58-63。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12),頁133-160。
郭玉雯,〈《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的現代主義特色〉,《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9.08)。
陳佳琦,〈陳映真與《劇場》的分裂:記一段現代/鄉土對峙的史前星火〉,《藝術觀點》第41期(2010.01),頁17-25。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第52期(2012.12),頁211-242。
陳映真,〈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收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論集》(台北:遠景,1980.10),頁53-68。
───,〈現代主義底再開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12),頁25-32。
───,〈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陳映真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09.12),頁83-87。
游勝冠,〈不涉政治的政治──「轉向」、藝術派與台灣文藝聯盟的路線之爭〉,《近代化肯定論、反抗史觀與人文主義──殖民化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及其研究》(南投:普羅文化,2011.03),頁147-191。
───,〈前衛、反共體制與西方現代主義的在地化:以1956年雲夫譯史班德〈現代主義的消沈〉一文在港、台詩壇所引起的不同反應為比較、考察中心〉,《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2016)。
───,〈戰後台灣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傳統的起源〉,「戰後香港、台灣、馬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2015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中文大學舉辦,2015.07)。
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畫〉,《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市:麥田,2003.01)。
愛德華‧薩依德,〈移動的理論〉,《世界‧文本‧批評者》(台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2008.10),頁344-373。
───‧薩義德,〈理論旅行〉,收於薩義德(Said, E. W.)著,謝少波、韓剛等譯,《薩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08),頁138-161。
詹姆斯‧麥克法蘭,〈現代主義思想〉,收於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2.06),頁53-74。
詹明信,〈現代主義與帝國主義〉,收於《論現代主義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09),頁225-247。
歐陽子,〈自序〉,《那長頭髮的女孩》(台北:大林,1978.01),頁1-4。
蕭安凱,〈批判與肯定之間──196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論述再思考〉,收錄於游勝冠主編,《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里仁,2016.11),頁195-213。
戴維‧哈維,〈啟蒙運動規畫的時間和空間〉,《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300-323。
三、期刊
文學雜誌社,《文學雜誌》1-48期。
現代文學社,《現代文學》1-51期。
文學雜誌社,〈致讀者〉,《文學雜誌》3卷1期(1957.09),頁84。
─────,〈致讀者〉,《文學雜誌》4卷2期(1959.03),頁88。
本 社,〈現代文學一年〉,《現代文學》7期(1961.03),頁4-6。
本 社,〈發刊詞〉,《現代文學》1期(1960.03),頁2。
紀 弦,〈宣言〉,《現代詩》1期(1953.02.01),頁1。
───,〈社論:把熱情放到冰箱裡去吧!〉,《現代詩》6期(1954.05),頁43。
───,〈宣言〉,《現代詩》1期(1953.02),頁1。
───,〈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期(1956.02),頁4。
現代文學社,〈發刊詞〉,《現代文學》1期(1960.03.05),頁2。
現代文學社,〈本社稿約〉,《現代文學》1期(1960.03.05),頁120。
葉維廉,〈攸里賽斯在台北〉,《現代文學》5期(1960.11)。
編 者,〈致讀者〉,《文學雜誌》1卷1期(1956.09),頁70。
編輯部記錄,〈王文興教授的經濟觀和文化觀〉,《夏潮》4卷2期(1978.02),頁69-74。
─────,〈王文興教授談:「鄉土文學的功與過」〉,《夏潮》4卷2期(1978.02),頁64-68。
叢甦,〈攸里賽斯在大陸〉,《現代文學》8期(1961.05)。
四、報紙文章
人間副刊編輯部整理,〈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人間會談(文化篇):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1978.07.28-30),第12版。
成中英,〈現代化的哲學意義與哲學理想〉,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人間會談(文化篇):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1978.07.31),第12版。
文崇一,〈現化化的浮想〉,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人間會談(文化篇):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1978.08.01),第12版。
王曉波,〈「現代化」與民族主義〉,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人間會談(文化篇):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1978.08.31),第12版。
郭正昭,〈傳統科技本土化與現代化〉,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人間會談(文化篇):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1978.08.03),第12版。
曾祥鐸,〈對「傳統與現代化座談會」的一些意見〉,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人間會談(文化篇):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1978.08.29),第12版。
漢寶德,〈抽象思考與現代化〉,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人間會談(文化篇):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1978.08.02),第12版。
蕭 勤,〈中國繪畫的傳統與現代化〉,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人間會談(文化篇):中國歷史傳統與現代化」(1978.08.30),第12版。
五、電子媒體
陶恒生,〈談談台灣早年的中西文化論戰〉,「陶恒生文輯」網站(2001.10寫於舊金山,2003.02修訂),網址:http://www.hstao.com/misc/HY28FR.htm(2018.08.22查詢);苦勞網亦有轉載,網址: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0408(2018.08.22查詢)
教育百科,「馬爾薩斯人口論」,網址: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馬爾薩斯人口論(2019.4.21查詢)。
校內:2021-07-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