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孟樺
Ho, Meng-Hua
論文名稱: 在自然的背後—探討劉克襄書寫及政治關懷之關係
Behind the Natu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orks of Liu Ke-Xian and his Care for Politics
指導教授: 游勝冠
You, Sheng-K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自然誌劉克襄自然書寫
外文關鍵詞: nature history, poems, natural writing, Liu Ke-Xian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劉克襄初期的新詩及自然誌創作,對於其中的立場與關懷對象,進行更深一步的認識、整理,劉克襄的著作多半以自然書寫為主要論述內容,也似乎這些描述外在景物的作品是他創作的重心,但是在這類作品中除了表現出他對於大環境的關懷之外,卻還隱隱透露出心中的激動與憤懣,這樣的情緒在他初期的作品最容易看見,尤其是其中的詩作,將他對於社會問題的現象與當權者的不滿,表露無遺的呈現出來,因此筆者認為,在曾經對於社會、對於政治有過滿腔熱血的劉克襄,即使之後創作方向有極大的改變,但是最初的那些觸動都是影響爾後作品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去瞭解其中的思想世界。於是,本篇論文欲探求劉克襄進行書寫時所選擇的視角與著重的現象,並且探究這些作品,與他日後的自然書寫是否為一步步的柔性反抗?或有怎樣的相關影響?以及在七0、八0年代,當時混亂的政局和動盪的社會風氣,對劉克襄的創作方向產生如何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在他的創作中又是怎麼呈現出他的意識型態,都是本篇論文所處理的部分。

    This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the early works of Liu Ke-Xian (poems and nature history), focusing on the people Liu cared about, and tries to inspect from which aspects and stressful phenomenon he chose to writ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is works and the generations of 1970s and 1980s in Taiwa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are his works soft countermeasure and resistance to the chaotic politics and the unrest society? (2) how did those political and social elements affect Liu’s works? (3) what kind of ideology appeared in his writing after he was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continue to treat all these issues in a detail researche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問題意識 8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劉克襄所處的時代與其自我認同 13 第一節 動盪和混亂的年代 13 一、從七0年代到八0年代 13 二、「美麗島事件」的發生 14 三、文學與作家的處境 16 第二節 知識份子的自我認知 20 一、身為知識份子的使命 22 二、對於台灣的認同方式 24 第三節 生態社會主義的意象 27 一、不只是生態主義 27 二、從生態社會主義建構 29 第三章 劉克襄著眼的台灣社會與政治 31 第一節 政治詩與《陽光小集》 31 一、七0年代的新詩發展 31 二、《陽光小集》的開創與影響 34 三、劉克襄文學活動的參與 37 第二節 政治現實與社會關懷的書寫 39 一、批判的情緒 39 二、徬徨和不安 41 三、惆悵與感傷 43 第三節 改變的創作,不變的立場 47 一、寓言式的自然 47 二、自然的歷史 48 第四章 劉克襄的歷史關注 52 第一節 書寫的形成與背景 52 一、自然誌的發展 52 二、自立報系與那個時代 55 第二節 航海時期的歐洲中心主義 58 一、地理大發現 59 二、大航海時期的台灣 60 三、東方想像的存在 61 第三節 差異的意識型態 64 一、擺脫異國情調的創作 64 二、百年前足跡的政策 66 三、逆反殖民的書寫 69 第五章 結論 74 參考書目 76 附錄:劉克襄生平與書寫年表(1957-2005) 86

    劉克襄《河下游》,德華出版社印行(自印出版),1978.5。
    劉克襄《旅次札記》(又名《天空最後的英雄》),時報文化,1982。
    劉克襄《松鼠班比曹》,蘭亭出版社,1983。
    劉克襄《漂鳥的故鄉》,前衛出版社,1984.10。
    劉克襄《旅鳥的驛站》,大自然出版,1984。
    劉克襄《在測天島》,前衛出版,1985。
    劉克襄《隨鳥走天涯》,洪範,1985。
    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晨星出版,1986。
    劉克襄《荒野之心 : 小燕鷗的世界之旅》,前衛出版,1986。
    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晨星出版,1987。
    劉克襄《探險家在台灣》,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出版,1988.9。
    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 : 外國人在台灣的旅行》,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10初版,1993.12初版六刷。
    劉克襄《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聯經出版,1989.8。
    劉克襄、許盧千惠、羅毛清芬、洪義男《台灣人的歷史童話》自立晚報社,1991。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遠流出版,1991。
    劉克襄《自然旅情》,晨星發行,1992。
    劉克襄《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劉克襄《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臺灣》,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3。
    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遠流出版,1993。
    劉克襄《山黃麻家書》,晨星發行,1994。
    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玉山社出版,1995.5初版,1998.6初版四刷。
    劉克襄《小綠山之歌 :台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 鳥類篇》,時報文化,1995。
    劉克襄《小綠山之精靈 :台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 植物.貝類篇》,時報文化,1995。
    劉克襄《小綠山之舞 :台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 昆蟲.兩棲篇》,時報文化,1995。
    劉克襄《不需要名字的水鳥 =The water bird who calls for no names》,玉山社出版,1996。
    劉克襄《豆鼠私生活 = The private life of a pea mouse》,玉山社出版,1996。
    劉克襄《鯨魚不快樂時 = When the whale feels blue (but not the blue)》,玉山社出版,1996。
    劉克襄《望遠鏡裡的精靈》,玉山社出版,1997.7.1。
    劉克襄《扁豆森林》,時報文化,1997。
    劉克襄《草原鬼雨》,時報文化,1997。
    劉克襄《快樂綠背包》,晨星發行,1998。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玉山社出版,1999.10。
    劉克襄、陳健一、吳永華《台北市自然景觀導覽 =Taipei city》,北市新聞處出版,1999。
    劉克襄、楊麗玲《綠色童年 :親子戶外旅行》,玉山社出版,2000。
    劉克襄《北臺灣自然旅遊指南》,晨星發行,2000。
    劉克襄《草嶺古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2000。
    劉克襄《最美麗的時候》,大田出版,2001。
    劉克襄《迷路一天, 在小鎮 :劉克襄的漫遊地圖》,皇冠,2002。
    劉克襄《少年綠皮書 :我們的島嶼旅行》,玉山社出版,2003。
    劉克襄《大山下, 遠離台三線 :劉克襄的山際旅行》,皇冠出版,2004。
    劉克襄《小鼯鼠的看法》,晨星出版,2004。
    劉克襄《北台灣漫遊 :不知名山徑指南》,玉山社出版,2005。
    Edward C. Taintor, A.M., F.R.G.S.,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FORMOSA, Shanghai,1874。
    Edward H House, THE JAPANESE EXPEDITION TO FORMOSA, Tokio,1875。
    John Dodd, J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 Hongkong: Printed at the “Daily Press”office,1888。
    George Leslie Mackay, D.D., FROM FAR FORMOSA, Edinburgh and London,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1896。
    Georg’e Williams Carring’ton, FOREIGNERS IN FORMOSA 1841-1874,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 ,San Francisco,1978。
    曹永和《台灣早期史料研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7初版,1991.11四刷。
    Felix Gilbert、Stephen R. Graubard編著《當代史學研究》,李豐斌譯,明文書局出版,1982.12初版。
    戚嘉林《台灣史(一)》,農學股份有限公司,1985.9初版,1991.9二版,1998.8三版一刷。
    Johann Gustav Droysen《歷史知識的理論》,胡昌智譯,聯經出版社,1986.6初版。
    李亦園《辮思與擇取—一九八六台灣文化批判》,敦理出版,1987.3初版。
    李筱峰著《台灣民主運動40年》,自立晚報出版,1987.10初版,1991.4一版四刷。
    基辛(RKeesing)《文化人類學》,陳其南校訂,張恭啟、于嘉雲譯,巨流圖書,1989.9初版。
    凱斯‧詹京斯《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1.12.1初版,2002.10.15初版八刷。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允晨文化出版,1992.1初版。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觀察》,允晨文化出版,1992.1初版。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允晨文化,1992.3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派色文化,1992.7初版。
    徐濤《半領文學風騷—歷史文學創作論》,武漢出版社,1992.9初版。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自立晚報出版,1993.6初版一刷。
    楊大春《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3初版。
    王勤田《生態文化》,揚智文化,1995.4出版。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7.20初版,2003.2.1初版二刷。
    亨利.梭羅 Henry D. Thoreau《種子的信仰》,金恆鑣, 楊永鈺譯,大樹出版社,1995.12.30初版一刷。
    撒瑪納札著《福爾摩啥》,薛絢譯,台北大塊文化出版,1996.10初版。
    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上)》,楊南郡譯註,遠流出版,1996.11初版,民國八十六年初版二刷。
    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下)》,楊南郡譯註,遠流出版,1996.11初版。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編著《台灣開發史》,空中大學,1996.1初版,2000.4初版一刷。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史研討會實錄》,1996.3初版。
    鳥居龍藏《探險台灣》,楊南郡譯註,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8初版一刷,1996.11初版二刷。
    戴天昭《台灣國際政治史》,李明峻譯,前衛出版社,1996.9初版一刷。
    S.Kendrick、P‧Straw、D‧McCrone編《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王幸慧等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11.15初版。
    埃爾曼‧R‧瑟維斯《人類學百年爭論 1860-1960》,賀志雄等譯,朱鴻恩等校,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12初版。
    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 《文化與社會》,吳潛誠總校編,立緒文化,1997.9初版,2002.3初版五刷。
    克斯汀‧海斯翠普編《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賈士蘅譯,麥田出版,1998.11初版。
    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桂冠圖書出版,1998.4初版三刷。
    Barry Smart《傅柯》,蔡采秀譯,巨流圖書,1998.6初版。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嘉雷斯‧格里菲斯、凱倫‧蒂芬著《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劉自荃譯,1998.6初版。
    山崎柄根《鹿野忠雄》,楊南郡譯,晨星出版社,1998.9.30初版。
    阿爾多.李奧帕德 (Aldo Leopold)《沙郡年記》,吳美真譯,天下文化出版,1998。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玉山社出版,1999.10初版。
    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生的年代》,時報文化出版,1999.11.22初版。
    克里斯多福‧強森(Christopher Johnson)《德希達 Derrida:The Scene of Writing》,劉亞蘭譯,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12.1初版。
    沃斯特《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侯文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2初版。
    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帝國主義與依附》,毛金里、白鳳森、楊衍永、齊海燕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2二版一刷。
    曹莉《史碧娃克Gayatri C. Spivak》,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2初版。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1999.4初版,2003.1初版七刷。
    卡洛琳‧麥茜特《自然之死—婦女、生態與科學革命》,吳國聖、吳小英、曹南燕、葉闖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初版。
    羅剛、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4初版。
    大衛‧阿諾德《地理大發現(1400-1600)》,王國璋譯,麥田出版,1999.5初版。
    愛德華‧薩伊德《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 1999.9初版,2003.10二版八刷。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初版。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10初版,民國九十年八月初版二刷。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聯經出版社,2000.10初版。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聯經出版社,2000.10初版。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楊通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0初版。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一)》,台南市政府發行,2000.1初版。
    森丑之助《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楊南郡譯註,遠流出版,2000.1初版。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Ⅲ《哲學走向荒野》,劉爾、葉平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初版。
    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楊南郡譯註,玉山社出版,2000.2初版一刷。
    馬馳、張岩冰著《伊戈頓 Terry Eagleton》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11初版。
    嚴建強、王淵明《西方歷史哲學》,慧明文化,2001.11初版。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貓頭鷹出版、果實製作,2001.12出版,2004.1初版十刷。
    郭弘斌《荷據時期台灣史記》,臺原出版社,2001.1初版。
    愛德華‧薩伊德《文化與帝國主義》,蔡源林譯,台北立緒文化出版,2001.1初版。
    Wm. Campbell,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1.2台灣一版三刷。
    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生態擴張主義》,許友名、許學征譯,遼寧教育出版,2001.3初版,2002.2初版二刷。
    村上直次狼、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許賢瑤譯,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6初版一刷。
    巴特‧穆爾著陳仲丹譯《後殖民理論—語境 實踐 政治》,南京大學初版社,2001.7初版。
    馬庫色《反革命與反叛》(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高志仁譯,台北,立緒,2001.8初版一刷。
    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後果》,商務印書館,2001.8初版。
    《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文津出版社,2002.1初版。
    林‧亨特(Lynn Hunt)編《新文化史》,江政寬譯,麥田出版,2002.4初版一刷。
    中村孝志《荷據時代台灣史研究 下卷 社會‧文化》,稻香出版社,2002.4初版。
    李弘祺《面向世界:現代性、歷史與最後的真理》,允晨文化,2002.7初版。
    J.M.布勞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 地理傳播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史觀》,譚榮根譯,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
    陳義芝主編《劉克襄精選集》,九歌出版社,2003.10初版。
    陳學明《生態社會主義》,揚智文化,2003.10初版。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關鍵字—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譯,巨流圖書,2003.10初版。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三)》,台南市政府發行,2003.12初版。
    甘為霖(Rev. William Campbell)英譯、李雄揮 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沙》,前衛出版社,2003.6初版一刷。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大安出版社,2004.11初版。
    艾德華‧薩依德《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麥田出版,2004.1二版一刷。
    Noel Cowen《全球化歷史》,陳昶佑譯,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1初版。
    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6。
    李炫蒼《現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6。
    徐宗潔《台灣鯨豚寫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6。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1。
    邱珮萱《戰後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博士論文,2003.6。
    謝明芳《當代台灣報導文學的興起與發展》,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2003.6。
    廖楮彬《多階層殖民下台灣文化實體之考察》,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7。
    魏嘉男《國家認同理論與台灣經驗論述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3。
    蔡逸雯《台灣生態文學論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7。
    宋冬陽〈臺灣詩的一個疑點:試論劉克襄的詩〉,《臺灣文藝》,第九十五卷,1985.7,P.37-50。
    林燿德〈貘的蹄筌:劉克襄詩作芻論〉,《文藝月刊》,第二0四期,1986.6,P.44-56。
    吳潛誠〈變色龍詩人:劉克襄的敘述觀點〉,《當代》,第二十三期,1988.3,P. 144-150。
    孟樊〈隱而不露的批判家與隱遁著:評劉克襄的詩〉,《臺北評論》,第五卷,1988.5,P.198-211。
    滕淑芬採訪整理〈優游鳥世界—劉克襄專訪〉,《光華(中英文國內版)》,第十七卷八期,1992.8,P.110-112。
    吳圳義〈吳三連與1970年代中期以前的自立晚報〉,《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上冊),1996.5,P.209-230。
    吳圳義〈吳三連與1970年代中期以後的自立晚報〉,《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下冊),1996.5,P.135-155。
    林淇瀁〈臺灣報紙副刊的三個歷史面相--以「自立晚報」副刊為例的一段史料之旅〉,《臺灣史料研究》,1996.8,P.137-144。
    許碧純〈為自然立傳的人〉,《講義》第一一七期,1996.12,P.160-164。
    楊光記錄整理〈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月刊》,第一三四期,1996.12,P.93-97。
    沈冬青採訪〈觀察、解說與創造:閱讀劉克襄〉,《幼獅文藝》,第五二二期,1997.6,P.15-20。
    簡義明〈跨越詩與自然的疆界——劉克襄論〉,台中:台中縣作家與作品學術研討會,台中縣文化局主辦,2000.3,P.435-476。
    簡義明、陳佳玟〈尋找風鳥的身世---專訪劉克襄〉,《自由時報》39版,2000.7.29。
    康原〈劉克襄的文學志業〉,《臺灣文學評論》,第一卷第一期,2001.7,P.106-116。
    許建崑〈尋找x點,或者孤獨向前—試論劉克襄自然寫作的認知與建構〉,《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編,2002.1,P. 94-114。
    趙如璽〈詩意的鳥人--劉克襄:在最美麗的時候,守候,淡水河〉,《行遍天下(臺灣版)》,第一三六期,2003.1,P.78-79。
    簡婉姿〈重新認識臺灣--論劉克襄的自然旅記〉,《國文天地》,第二二一期,2003.10,P.75-82。
    王基倫〈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劉克襄精選集>析論〉,《文訊月刊》,第二一九期,2004.1,P.16-18。
    鄒欣寧〈攤開冒險家的觀察地圖--專訪劉克襄先生〉,《文訊月刊》,第二二一期,2004.3,P.122-126。
    黃福森〈另番新視野--讀劉克襄《北臺灣漫游--不知名山徑指南1、2》〉,《文訊月刊》,第二三六期,2005.6,P.24-24。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8-28公開
    校外:2007-08-2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