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奕仁
Lin, Yi-Jen
論文名稱: 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的社區生活內涵與生活環境營造—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
Study on the Promotion for the Community Common Life and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Urban Commercial Area _ A practice of Yin-Tong Community in Tainan city, Taiwan
指導教授: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8
中文關鍵詞: 台南市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社區組織社區活動生活內涵生活環境市中心區再生
外文關鍵詞: Central urban commercial area, Community common life, Community environment, Life activ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都市市中心常存為早期開發區域,在都市計畫的土地使用分區規劃下常被指定為面狀商業區。相較於後期發展的區域,都市市中心商業區面臨生活環境品質衰退、建築物老舊閒置、公共設施不敷現代生活需求等困境。為因應此問題,公部門採用「由上而下」都市更新手段促進地區再發展,這種操作模式不僅容易撕裂地區既有的生活紋理脈絡,也忽略了在地生活者實際的生活需求。近年來,公部門亦積極提倡以文化觀光及發展商業作為地區再生的方式,但漸漸可以發現,過度商業化的環境,將原本在地居民的生活一點一滴吞噬,營業利益與居民生活之間所發生的矛盾與衝突層出不窮,為當地居民的生活與生活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有鑑於公部門「由上而下」操作的缺失,藉由在地生活者組成「社區組織」,利用「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運作模式,舉辦多元的社區活動,集結群眾共同透過自身的力量,是可期待在老舊市中心商業區的社區生活品質及生活環境能獲得改善。因此,本研究藉由位於都市市中心商業區之銀同社區作為研究對象,一、藉由文獻回顧,掌握都市市中心區都市發展與商業觀光對在地生活及生活環境產生的相關議題,二、透過實際駐點觀察,整理歸納社區組織如何藉由各種資源發展多元的社區生活活動脈絡,以因應都市發展對在地生活者及生活環境的影響;三、分析銀同社區不同生活活動脈絡之運作機制與對社區的成效影響。
    本研究的成果如下:
    一、銀同社區隨著都市發展面臨許多議題,社區組織藉由多元的活動舉辦,以回應不同議題對社區生活及生活環境的影響。社區組織向外尋求公部門、學校等外部資源協助,並積極向內整合其能力及資源。社區組織將各種資源合理分配運用,轉化為「綠色藝術生活」、「伴學生活」、及「住商生活」三種因應不同社區議題而生的社區生活活動脈絡。
    二、經由各種資源整合轉化而來的社區生活活動脈絡,其背後皆有其相對應的機制支持其運作。藉由運作機制的經營,每一種資源將能獲得較適切的運用;而活動規劃有其程序及方法,讓活動操作能有效經營在地生活者生活內涵及社區生活環境。
    三、藉由社區生活活動機制的運作,建構在地生活者社會網絡連結及社區增能,促使在地生活者釋出其能力與資源協助社區經營的可能性,進而能更積極帶動多元社區生活內涵與生活環境的營造。

    Central urban commercial area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facing recession, the old unused buildings, public facilities inadequate demand dilemma of modern life. In response to this problem, the public sector use "top-down" urban renewal means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to promote re-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but it is easy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for the community of lif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use "bottom-up" approach, gather community residents together through their power to make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life and living conditions can be improved. This study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urban commercial area by the Yin-Tong community as a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actual stagnation, summarizing how the organization by various community resources to develop diverse activities of community life. Then analysis the Yin-Tong community life activities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discussion by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ommunity life activities to create a community common lif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一、研究動機 1-1 二、研究目的 1-2 1-2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一、研究基地位置 1-3 二、研究對象 1-4 三、用詞定義 1-5 四、研究限制 1-5 1-3研究方法與架構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研究架構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都市市中心商業區都市發展與商業觀光過程的在地生活課題 2-1 一、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生活空間及生活環境再生所面臨的議題 2-1 二、文化觀光與商業發展對在地生活者產生的衝擊 2-2 2-2 社區組織參與社區生活環境與生活內涵營造之瓶頸 2-4 一、社區資源缺乏 2-4 二、社區組織的能力不足 2-5 三、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 / 活動及公共議題討論 2-6 2-3 運用資源連結與整合以突破社區營造瓶頸 2-7 一、外部資源的應用協助社區組織經營社區營造工作 2-7 二、連結社區內不同群體間的資源及建立整合性平台機制 2-10 2-4 小結 2-13 一、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的社區生活及生活環境議題 2-13 二、社區組織連結資源突破社區營造之瓶頸 2-13 三、機制平台促成社會網絡連結及社區增能的可能性 2-14 第三章 社區組織參與社區生活內涵及生活環境營造 3-1銀同社區發展歷程 3-1 一、以「照顧在地弱勢居民」與「惜福文化」出發的社區營造工作(97~99) 3-1 二、連結外部資源協助社區生活環境及生活內涵經營(99~102) 3-5 三、 面臨外來者或外來團體對社區生活及生活環境產生之壓力(102~ ) 3-8 四、因應不同議題而生的社區生活活動脈絡 3-10 3-2發展資源回收創作及社區環境綠化改善 - 綠色藝術生活 3-12 一、銀同社區「綠色藝術生活」之發展 3-12 二、透過「綠色藝術生活」活動經營之社區生活內涵 3-14 三、透過「綠色藝術生活」活動經營之社區生活環境及活動空間 3-21 3-3不一樣的跨世代陪伴與學習 - 伴學生活 3-30 一、銀同社區「伴學生活」之發展 3-30 二、透過「伴學生活」活動經營之社區生活內涵 3-34 三、透過「伴學生活」活動經營之社區空間 3-41 3-4 因應商業進駐社區而生 - 住商生活 3-46 一、銀同社區「住商生活」之發展 3-46 二、透過「住商生活」活動經營之社區生活內涵 3-56 三、社區新店家協助經營之社區生活環境及活動空間 3-60 3-5 小結 3-64 一、因應社區面臨的問題而經營的社區生活活動脈絡 3-64 二、社區組織藉由不同資源的運用建構各種生活活動脈絡 3-65 三、藉由各種社區生活活動營造在地生活者生活內涵及生活環境 3-65 第四章 銀同社區生活活動機制促成在地生活者網絡建構與社區增能 4-1 銀同社區活動機制的經營模式與相互協作 4-1 一、綠色藝術生活-銀同社區綠色藝術生活活動機制經營 4-1 二、伴學生活-銀同社區伴學生活活動機制經營 4-6 三、住商生活-銀同社區住商生活活動機制經營 4-9 四、不同機制間的相互協作 4-16 4-2 社區生活活動機制促成在地生活者社會網絡建構與生活環境連結 4-19 一、社區活動促成在地生活者社會網絡建構 4-19 二、社區活動促成在地生活者與社區生活環境間之連結 4-29 4-3 社區生活活動機制促成社區增能的可能性 4-35 一、在地生活者藉由參與社區活動學習促成其增能 4-35 二、在地生活者將自身的能量轉化為社區所需的資源 4-40 三、社區組織增能 4-52 4-4 小結 4-57 一、銀同社區生活活動機制的運作模式及相互協作 4-57 二、在地生活者社會網絡建構與生活環境連結 4-58 三、社區增能促成多元社區生活內涵及社區空間使用的可能性 4-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1 一、社區組織藉由各種資源發展社區生活活動脈絡,以因應都市發展對 在地生活者及生活環境的影響 5-1 二、銀同社區不同的生活活動脈絡相應之運作機制 5-3 三、藉由社區生活活動機制的運作,營造社區生活內涵與生活環境 5-3 5-2 後續建議 5-6 參考文獻與附錄 參考文獻 文獻-1 附錄一 駐點活動紀錄表格 附錄-1 附錄二 銀同社區99年至104年活動整理 附錄-4 附錄三 銀同社區小教室課程活動紀錄 附錄-20 附錄四 銀同社區新店家調查與訪談紀錄 附錄-29 附錄五 銀同店(仔)報-銀同社區店家會議紀錄 附錄-43

    (一)碩博士論文

    1.吳月招. (2003). 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 (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2.李正暘. (2004). 臺南市歷史性都心區建物改建量體管制研究: 以五條港地區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3.沈雅琪. (2007). 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 (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4.卓心蘋. (2001). 台灣舊市區復甦組織機制之研究─以台南市中正商圈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5.邱兆台. (2012). 社區組織社會資本的建構與累積- 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6.洪許真. (2002). 民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態度之研究. (碩士論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
    7.許坋妃. (1997). 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 (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8.郭良瑜. (2015). 歷史街區的再造機會─以新莊老街為例. (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9.陳佩雯. (2014). 駐地工作室與歷史區域再生-以臺南市銀同里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10.傅崇益. (2014). 駐地工作站協助社區組織與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營造─以台南市銀同里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1.黃湘庭. (2013). 台南市舊城沿線學校參與舊城空間再生經營之研究.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2.蒲逸生. (2005). 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碩士論文), 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13.蔡佳吟. (2012). Country Road 誰來牽手?─台南土溝社區「牽手路」空間營造經驗中的溝通. (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14.鄧叡涵. (2015). 社區活動經營與新社區的生活文化發展-以台南市安平區國平、怡平、育平社區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15.鄭幸媛. (2011). 歷史區域文化保存與再生中小學教育學習課程運用之研究—以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的小學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16.盧紀邦. (2005). 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7.盧紀邦. (2014). 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台南市舊城區再生為例. (博士論文), 成功大學, 台南市.
    18.羅秀華. (2003). 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 (博士論文), 台灣大學, 臺北市.
    19.蘇浩然. (2013). 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學校運動設施委外經營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20.龔聘惠. (2012). 社區老人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參與台南市啟智社區與沙灘社區推動的社區照顧服務活動的老人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二)書籍

    2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9). 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2.李長晏, & 曾淑娟. (2009). 跨域治理結構之比較分析-以北台與高高屏區域聯盟為例. In 王漢國 (Ed.), 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 (pp. 43~73). 臺北縣: 韋伯文化.
    23.孫同文. (2003). 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 臺北市: 元照出版.
    24.陳明竺. (1993). 街區組織. 臺北市: 藝術家出版社.
    25.曾淑惠. (2004). 教育評鑑模式: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6.開拓文教基金會. (1996). 社區資源手冊: 開拓文教基金會.

    (三)計畫及研討會、期刊

    27.文化部. (2014). 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28.王明元, & 楊淑美. (2007). 節慶活動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 現代商業化學刊, 4(2), 117-130.
    29.王俐容. (2005). 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 文化研究, 1, 169~195.
    30.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1998). 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劃定之研究—園區範圍劃定及環境再生計畫.
    31.吳明儒;林欣蓓. (2011). 社區結盟、社區培力與社區行動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北區社區旗艦計畫團隊為例.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1(1), 45-90.
    32.吳綱立, 郭幸萍, & 趙又蟬. (2007). 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街歷史街區為例. 建築學報, 62, 1~22.
    33.李聲吼. (2006). 社區資源網絡建構之探討. 全國社區工作教育資源與社區育成中心.
    34.陳世明. (2015a). 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生活文化發展的區域經營構想. Paper presented at the 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生活文化發展與區域參與, 臺南市.
    35.陳世明. (2015b). 邁向台南舊城建城300年的十年預備路 - 店家與社區網絡,台南市舊城歷史區域銀同社區. Paper presented at the 文化部社造創新活力網絡學習工坊(南區場次), 臺南市.
    36.陳世明, 盧紀邦, 黃一中, & 林奕仁. (2016). 都市市中心商業區的高齡者社區公共生活內涵與生活環境營造: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6臺灣老人學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市.
    37.曾憲嫻, 呂偉婷, & 倪佩君. (2007). 舊市中心區再生計畫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環境與藝術學刊, 5, 13.
    38.黃營杉;齊德彰. (2005). 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與慈善公益作為之研究 -以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例. 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1(2), 65-82.
    39.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5). 台南老屋-104年臺南市歷史老屋補助申請計畫.
    40.顏亮一. (2006). 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台灣古蹟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 規劃學報, 33, 91~106.

    (五)社區資料

    41.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08). 97年度府城社區營造點甄選計畫
    42.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08). 2008健康、安全、有福利社區參與計劃(兒少議題)
    43.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09). 98年度府城社區營造點徵選計畫
    44.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09). 2009培植在地的幸福社區參與福利服務計畫(兒少議題)
    45.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09). 98年度台南市衛生局無菸社區計畫
    46.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0). 99年度府城社區營造點徵選計畫
    47.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0). 99年度銀同社區防疫創意計畫
    48.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0). 99年度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49.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1). 100年度臺南市社區營造點徵選及輔導計畫
    50.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1). 100年度台南社區環境改造工程計畫
    51.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1). 100年度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52.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1). 100年臺南市舊愛新歡兩相宜跳蚤市場活動計畫
    53.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2). 101年度社區空間營造巧佈點提案計畫
    54.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3). 102年度臺南市社區營造點徵選及輔導計畫
    55.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3). 102年度社區空間營造巧佈點提案計畫
    56.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3). 102年臺南市健康社區選拔活動計畫
    57.銀同社區發展協會. (2013). 102年度臺南市加強街道揚塵洗掃補助計畫書

    (六)報章雜誌資料

    58.孟慶慈. (2014, 2014/3/15). 「老屋欣力」重啟 非懷舊、復古就好, 自由時報.
    59.錦煌. (1999). 對新縣市政府社區總體營造的建議. 社造資料雜誌, 241, 11-1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