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南宏 Chen, Nan-hong |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農民小說中的菁英主義與農民形象(1926-1937) The Elitism and the Peasant Figures in Peasant Novels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926-1937)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Yu, Sheng-k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5 |
| 中文關鍵詞: | 菁英主義 、農民形象 、農民運動 、農民小說 、農民 、庶民 、庶民意識 |
| 外文關鍵詞: | peasant movements, subaltern, elitism, peasant figures, subaltern consciousness, peasant novels, peasa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3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至今,大多數的日治時期農民小說研究,都依循民族主義式的抵抗史觀在進行著,但此分析視野卻因為忽略了作者在書寫農民過程中,所可能滲透的菁英主義意識形態,導致農民形象被公式化或者片面化地凝定在敗者的位置,種種農民在面對經濟、政治、社群關係時,所展現的理性行為也因此被抹拭不見。因此,站在這個基礎上,研究者將容易不自覺的複製了農民小說中農民形象,認為農民面對現實處境的反應,總是這樣、那樣,而本論文便是嘗試著脈絡化這個農民小說中菁英主義與農民形象的問題
本論文擬先探究殖民地菁英主義的發展與變化,及其對庶民的刻板化,以說明整體上,殖民地社會是籠罩在一股濃厚的文明等級制意識形態之下。其次是農民小說文本,筆者將農民小說劃分為悲劇敘事與嘲諷敘事兩類,透過小說劇情、人物形象、題材使用的分析,進一步說明農民小說在處理農民形象,如何因為忽略了農民在面對困境時,所進行的理性計算、決策行為,而與整體殖民地社會中的刻板化庶民形象,發生共謀關係;不過,並非所有農民小說都是如此,仍有部份小說是能夠書寫出農民意識的多元,而擾動、消解此共謀關係的,這部份,本論文也將深入討論。在分析完殖民地社會與小說文本中,菁英主義刻板化庶民形象的現象後,最後,論文將嘗試以1920年末期農民運動的興起與衰落,以及日治初期廖添丁報導與傳說,證明庶民在面對菁英領導或官方統治時,無論做出的決策是抵抗、忍讓、閃躲還是屈從,他們都經歷過經濟與政治理性的計算;這一點觀察,主要也是要回過頭來論證,小說文本與殖民地社會之間,菁英主義的共謀關係是可以成立的,其次是回應,長久以來民族主義式的抵抗史觀背後,隱藏著的菁英主義殖民地歷史編纂的問題。
總的來說,透過對日治時期農民小說中菁英主義與農民形象的分析,本論文得到的主要分析成果,並不是殖民地農民意識的輪廓模樣到底為何,而是知識菁英從認識農民,到書寫農民的理路過程。然而,這正好也作為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思想史的一個側面觀察,一個屬於面對庶民而不是面對殖民者的側面。
Most research on peasant novels under Japanese rule follows nationalistic resistant point of view, which often neglects the ideology of authorial elitism in the peasant figures writing and thus the peasant figures were fixed as losers. Besides, when it comes to econom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situations, the rational behavior of peasants is ignored or even erased.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researchers tend to unconsciously copy the stereotypes in the peasant novels and take them as the fact.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collate the problems of the elitism as well as the peasant figures in the peasant novels.
At first, I will look into the developments and the variations of the elitism and how they stereotype peasant figures, so as to explain how the colonial society was shaded under the strong civil class ideology. Next, we will focus on the peasant text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ragedy narrative and sneer narrative. Through analyzing the plots, themes, and characters, we can see how peasant novels conspire with the subaltern stereotype in the colonial society, ignoring the rational decisions peasants can make when facing troubles. Nevertheless, unlike those stereotyped novels mentioned above, there are still other novels describing the varieties of peasant consciousness and thus eliminating the stereotype and the collusion. Lastly, through the up-and-down peasant movements during the late 1920s, along with the reports and the rumors of Liao Tien-ting, this paper will try to prove that the peasants went though the commercial and politic count, no matter their decisions seemed resistant, tolerant, dodgy or obedient. Also, this observation again accentuates the elitist collusion between colonial society and peasant novels of that time, and it as well as replies to the long-lasting problem of the colonial elitist historiography which hides behind the nationalistic resistant point of view.
Above all, by analyzing the elitism and the peasant figures in peasant novels under Japanese rule,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is not on representing the peasant figures, but collating course of elitists, from knowing the peasants to writing the peasants. It serves as another side of viewing Taiwan intellectuals under Japanese rule, which is a side that faces the subaltern, but not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一、史料
《臺灣日日新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台灣民報》
《台灣青年》
《台灣新民報》
臺灣農友會編,《臺灣農事報》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慣習記事》,臺北市 :臺灣總督府臺灣慣習研究會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臺灣匪魁略歷》,手寫本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農業年報》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に於ける小作慣行,其の二新竹州管內》 ,1933年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に於ける小作慣行,其の三台中州管內》,1935年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農業調查書》,第31號,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4年
台北州勸業課,《臺北州の小作事情と其の改善施設概要》,台北:台北州內務部勸業課,1937年,
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台北: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4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臺灣鄉土史料(下)》,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事務局編,《台灣館》,1903年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新竹縣志初稿》,台灣文獻叢刊第6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北郭園詩鈔》,台灣文獻叢刊第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筆俠,《彰化崇文社貳拾週年紀念詩文集》序文,彰化:崇文社出版,1936年
黃臥松編,《崇文社百期文集》,彰化:崇文社出版,1926年
王乃信等譯,《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年6月
二、小說文本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9年5月,初版5刷
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8年
張文環,《張文環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0月15日,初版第3刷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上下冊,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5年
楊逵,《楊逵全集》,台北 :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
蔡秋桐,《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賴和,《賴和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賴和,《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三、漢文專書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王國璠編著,《臺灣抗日史甲篇》,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81年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3月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何先著,吳萬水採集,《臺灣風物》4;5,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54年5月。
林熊祥主編,黃旺成纂修,《臺灣省通志稿革命志抗日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54年
法農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年
柯惠珠,《日治初期台灣地區武裝抗日運動之研究(1894-1915)》,高雄:前程出版社,1987年
李天良,《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宮川次郎,《臺灣の農民運動》,台北:拓殖通信社支社,1927年12月
許俊雅,《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初版二刷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翻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6年
莊永明等編著,《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三冊,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淑容,《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12月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の同床異夢》,台北:麥田,2006年
路易士,《剝削》,《社會科學百科全書》,第6卷,1931年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
賴子清編,《臺灣詩海》,台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6月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出版,1993年
曹雷雨等譯,《獄中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康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台北:三民出版社,2006年。
詹姆遜著,王逢振主編,《批評理論和敘事闡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顯、劉建等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南京:譯林出版社,1976年
蔡文輝,《不悔集-日據時代臺灣社會與農民運動》,台北:簡吉陳何文教基金會,1997年2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榮鐘,《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Bakhtin文化理論述評》,第三章〈對話性-文化理論的基石〉,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劉健芝、許兆麟編選,張雲箏、林德山翻譯,《庶民研究》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薩伊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初版4刷
薩伊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2005年1月,第三版
四、外文專書
Antonio Gramsci ; translated by Joseph A Buttigieg and Antonio Callari,Prison notebooks.,New T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Charles Tilly,“Social Movements and National Politics.”, in Statemaking and Social Movements, edited by Charles Bright and Susan Harding.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d Michigan Press. In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Third impression 1997.
Charles Tilly,“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1978,pp56-97.
Edward W. Said,Orientalism, Vintage Books : New York,1979.
Edward W. 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 Knopf, 1993.
Franrz Fanon, Black Skin,White Mask, translated by Charles Markmann. Landon: Pluto Press ,1986.
Ivan Olbracht, Der Räuber Nikola Schuhaj. Berlin, 1953.
James C. Scott,“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James C. Scott,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Ranajit Guha, Subaltern StudiesⅠ: On Some Aspects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Colonial
Mancur Olson,“The Logic od Collective Action : Public Good and the Theory Group.”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宮川次郎,《臺灣の農民運動》,台北:拓殖通信社支社,1927年
泉風浪,《新聞人生活貳十有五年》,台北:南瀛新報社,1936年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1937年2月
今村義夫,《臺灣の都市と農村問題》,台南新報社,1925年
五、碩博士論文
石弘毅,《台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二○∼八○年代)》,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許倍榕,《三○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柯榮三,《有關新聞事件之臺灣歌仔冊研究》,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周佩雯,《楊守愚及其作品之研究-以小說與新詩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翁佳音,《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黃琪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怡宏,《忠誠與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台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潘俊英,《台灣農民運動初探(1895∼2005)》,台灣師大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治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0年
廖美,《臺灣農民運動的興盛與衰落》,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8月
薛建蓉,《清代台灣本土士紳的角色扮演與在地意識研究-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占梅為探討對象》,成功大學台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9月
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0年
簡慧華,《國家權力與農民抗爭-以1895-1988年代台灣農民運動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1997年
六、單篇論述
王美惠,〈台灣新文學「反迷信」主題的書寫-以賴和、楊守愚比較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2期,2005 年11月,頁151-168
何明修,〈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台灣社會學會年會,2003年11月29—30日,頁19-20
柯志明,〈農民與資本主義:日治時代台灣的家庭小農與糖業資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6期,1988年秋季,頁51-84
柯榮三,〈迷信兄賊の靈-論廖添丁死後傳說的原始樣貌〉,《第二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頁233-249
胡萬川,〈亡命好漢的生與死-莊芋、曾切、廖添丁傳說之研〉,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會議,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11月13-14日,頁193-196
李季樺,〈從日文原始檔案看廖添丁其人其事〉,《臺灣風物》,第38卷第3期,頁59-60
陳翠蓮,〈菁英與群眾:文化協會、農組與臺灣農民運動的關係〉,「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研院台史所主辦,2005年7月13∼14日
黃琪椿,〈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鄉土文學論爭與台灣話文運動〉,《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頁57
張漢裕,〈臺灣農民生計研究〉,《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張漢裕博士論文集(一)》,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頁235—302
駒込武著,許佩賢譯,〈臺灣的「殖民地近代性」〉,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4月,頁163-164
歐宗智,〈殖民統治的生活困境-日治時期小說中的庶民悲劇〉,《書評》,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年8月,頁9
葉淑貞,〈臺灣日治時代租佃制度的運行〉,《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2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12月,頁88-130
游勝冠,〈啟蒙者?還是殖民主義的同路人?-論左翼知識份子所刻板化的農民形象的問題 〉,《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Douglas D. Heckathom,“The Dynamics and Dilemmas of Collevtive 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1,no.2,April 1996,pp.250-251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ed.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Urba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8,pp271-313.
Peter K. Eisinger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7: 1973, pp11—28.
Paul R. Katz, Local Elites and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Ta-pa-ni(噍吧哖)Incident of 1915, 「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研院台史所主辦,2005年7月13∼14日。
“Discourse in Life and Discourse in Art (Concening Sociological Poetivs),“ Appendix to Freudianism: A Maxist Critique, pp.95-110.
溝口敏行,Consumer Price and Real Wage in Taiwan and Korea under Japanese Rule ,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3(1), 1972, pp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