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婉君
Ho, Yuen-Kwan
論文名稱: 《梅鼎祚及其《才鬼記》之研究》
A Study of Mei Dingzuo and His Story Collection Cai Gui Ji
指導教授: 陳益源
Chen , Yi-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梅鼎祚《才鬼記》明代小說專題性小說類書
外文關鍵詞: Mei Dingzuo, Caiguiji, Ming fiction, topical anthologies
相關次數: 點閱:21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士人梅鼎祚(1549–1615)為著述豐富的文人,其在戲曲、詩文、小說及 編纂領域皆有卓著成就。然目前學界對梅氏之研究多集中於其戲曲作品,對其小說創作及編纂特色則論及甚少。本文首兩部分聚焦於梅鼎祚的生平與編纂特質,藉以揭示其文學背景與創作傾向,並突顯其在書籍整理方面的成就。
    梅鼎祚所編小說類書《才鬼記》,為一部在近年才重新獲得關注的作品。此類專題式小說總集因重「編」輕「述」,歷來常遭貶抑,或被視為無創作價值而遭忽略。 本文首先從版本源流入手,對《才鬼記》十六卷本各版本進行校勘,特別針對臺灣所藏萬曆三十三年原刻本進行比對與補正,以補現今學界因地域限制未能親見原刻 本之不足,並提供一可靠的研究文本。 進一步而言,本文深入剖析《才鬼記》的 編纂內容,指出梅鼎祚以「德」、「美」、「才」三大準則選材,實非如清人所評「無 所取義」。作為一部產於明末類書編纂風氣鼎盛時期的小說總集,《才鬼記》雖以志 怪為題,實則蘊含濃厚的「色」與「情」之審美趣味。
    最後,本文針對《才鬼記》的體例與編纂方式進行分析。過往學界對此類作品 的文學類型多有歧義,或歸為筆記小說、或視為傳奇小說,然往往忽略其專題性特徵。本文嘗試為《才鬼記》「正名」,重新界定其文學屬性,並整理其所運用的編纂手法,以呈現梅鼎祚治書嚴謹、結構周密之風格,進而回應清人對其編纂體例龐雜 的批評,重估其文獻與文學價值。

    Ming-dynasty scholar Mei Dingzuo (1549–1615) was a prolific writer accomplished in drama, poetry, fiction, and textual compilation. While his dramatic works have received considerable scholarly attention, his fiction and editorial practices remain understudi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Mei’s compilation Caiguiji (Record of Talented Ghosts), a sixteen-juan anthology of narratives that has only recently attracted renewed interest.
    Often disparaged as lacking creative value due to its emphasis on compilation over original composition, Caiguiji has long been overlooked. This study collates extant editions, particularly the rare 1605 Wanli edition preserved in Taiwan,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text for research. It further demonstrates that Mei’s selection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s of “virtue,”“beauty,” and “talent,” challenging Qing critics who dismissed the work as purposeless. Although framed as a collection of supernatural tales, the anthology reflects a distinct late-Ming aesthetic of sensuality and emotion.
    By examining its structure and editorial methods, this paper redefines Caiguiji as a topical anthology of fiction, distinct from biji or chuanqi. It highlights Mei Dingzuo’s meticulous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thereby reassessing both the literary and documentary value of the work and situating it within the broader culture of late-Ming compil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專書 3 二、學位論文6 三、單篇論文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0 第二章 梅鼎祚生平及文學背景 第一節 家世背景12 一、文從家起:梅鼎祚的文學根源12 二、文在行中:梅鼎祚的詩途與交遊13 三、從家難到文名:梅鼎祚的沉浮與文壇立足14 四、絕科入文:梅鼎祚從仕途幻滅到文學實踐的轉折15 第二節 與人交遊16 一、汪道昆14 二、王世貞18 三、朱孟震20 四、沈懋學20 五、湯顯祖21 第三節 文學背景23 一、復古傾向23 二、心學思潮24 三、博物風氣25 第三章 梅鼎祚文學創作與編纂成果 第一節 文學創作27 一、詩歌作品28 二、戲曲創作30 第二節 編纂作品32 一、詩歌批評32 二、小說彙編35 三、文類編纂38 四、編纂特色43 第四章 《才鬼記》的成書與編纂 第一節 成書與現存版本46 一、成書背景46 二、現存版本50 三、文體分類56 第二節 書本體例與編纂方式 一、全書體例73 二、篇目分類74 三、編輯意識77 第五章 《才鬼記》取材與內容 第一節 取材來源與取材特色76 一、以《太平廣記》為據,不為限76 二、重唐尚艷:多取唐人故事為材79 三、援筆所見:個人經驗亦為取材之源79 第二節 內容分類與才鬼特質83 一、內容分類83 二、才鬼特質98 第六章 結論 一、《才鬼記》之校勘價值107 二、《才鬼記》之輯佚價值109 三、《才鬼記》之文壇回聲109 四、《才鬼記》之文學潮流表徵110 五、《才鬼記》作為不第文人之出版實踐111 參考文獻114 附錄一、三種版本〈才鬼記序〉文字異同122 附錄二、《才鬼記》篇目一覽表123 附錄三、《才鬼記》十六卷篇目對照表146

    一、 古典文獻(依時代排列,再依生卒年排列,如不詳則統一置於後)
    〔南朝梁〕陶弘景著,王京州校注:《陶弘景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南朝梁〕劉 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臺北:錦繡出版,1992 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唐〕姚思廉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年。
    〔唐〕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宋〕洪邁編:《夷堅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宋〕沈 括:《夢溪筆談》,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04 年。
    〔宋〕蘇 軾:《東坡全集》,明成化本(1465-1487 年)。
    〔宋〕許 顗:《許彥周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宋〕王應麟《玉海》,《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本。
    〔元〕陶宗儀:《說郛》,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社,1986 年。
    〔明〕瞿 佑:《剪燈新話》,中國:中央書店出版社,1936 年。
    〔明〕吳 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16 年。
    〔明〕徐 愛、錢洪德輯、王守仁著:《王陽明年譜》,上海:中央書店,1935 年。
    〔明〕楊 慎:《譚苑醍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明〕楊 慎:《丹鉛總錄箋證》,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明〕陸 楫:《古今說海》,明嘉靖甲辰(1544)雲間陸氏儼山書院刊本。
    〔明〕陳俊修等人纂:《萬曆寧國府志》,日本國會圖書館蔵明萬暦五年(1577)刻本。
    〔明〕梅守德:《無文漫草》,收入童達清:《梅鼎祚年譜》,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 年,頁 39。
    〔明〕汪道昆:《太函集》,《四庫全書存目‧集部》第 118 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台灣:文海出版社,1970 年。
    〔明〕王世貞:《豔異編》,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 年。
    〔明〕王世貞:《豔異編》45 卷,明刊本。
    〔明〕朱孟震:《停雲小志》,收入至童達清編:《梅鼎祚年譜》,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 年,頁 18。
    〔明〕沈懋學:《郊居遺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沈有容福建刊本。
    〔明〕屠 隆:《白榆集》,臺灣:偉文圖書出版社,1997 年。
    〔明〕屠 隆:《栖真館集》,明萬曆十八年(1590)呂氏棲真館刻本。
    〔明〕屠 隆:《由拳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 180 冊,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 年。
    〔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 年。
    〔明〕梅鼎祚纂輯:《才鬼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 249 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明〕梅鼎祚纂輯:《書記洞詮》,梅安祚等集貲刊本。
    〔明〕梅鼎祚纂輯:《皇霸文紀》,哈佛燕京圖書館明崇禎間(1628-1644)刻本,索書號:990077779450203941。
    〔明〕梅鼎祚著:《鹿裘石室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 57、58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年。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 58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年。
    〔明〕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影印清宋氏漫堂抄本。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岳麓書社,1984 年。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補遺)》,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60 年。
    〔明〕徐火勃:《徐氏家藏書目》,清道光七年(1872)劉氏味經書屋抄本七卷抄本。
    〔明〕梅守箕:《梅季豹居諸二集》,明崇禎十五年(1642)楊昌祚等刻本。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明天啟刻本(1621-1627 年)。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明萬曆乙巳(1605 年)晉陵蔣氏刊本。
    〔明〕閔景賢:《快書》,天啟六年(1626)刊本。
    〔清〕錢益謙:《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史部》。
    〔清〕彭定求:《重刊道藏輯要》,清光緖 32 年至民國 6 年(1906-1917)刻本,現藏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清〕張珽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清〕段玉裁注,南朝梁‧劉勰著:《說文解字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清〕嵆璜等撰:《欽定續文獻通考》,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史部》。
    〔清〕袁 枚:《子不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年。
    〔清〕紀 昀:《閱微草堂筆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年。
    〔清〕丁丙輯:《善本書室藏書志》,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錢塘丁氏刻本。

    二、 當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 年 12 月新 1 版。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年。
    王京州:《七十二家集題辭箋注‧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出版社,1983 年。
    田璞、查洪德:《明清文言小說選刊——才鬼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 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北京:商務印書國際有限公司,1993 年。
    江亞玉:《二郎神傳說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小說敘錄》,南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汪辟疆:《唐人小說》,上海:神州國光社,1932 年。
    侯文華:《新亞論叢》,香港:國際教科文出版社,2007 年。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明代編》,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 年。
    苗 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徐朔方、孫秋克著:《明代文學史(修訂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皖贛卷》,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年。
    徐朔方:《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偉文圖書編輯部編:《才鬼記》,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 年。
    陳益源:《古代小說述論》,北京:綫裝書局,1999 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1999 年。
    童達清:〈梅鼎祚著述刻書年表〉《梅鼎祚年譜》,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
    劉立夫:〈《弘明集》研究〉,《中國佛教術論典》101 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 年。
    劉天振:《明代類書體小說集研究》,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年。
    劉見成:《修道成仙:道教的終極關懷》,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鄭利華:《王世貞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 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
    錢仲聯、傅璇琮、王運熙等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年。

    三、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李昭鴻:《陸楫及其《古今說海》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年。
    夏南強:《類書通論——論類書的性質起源發展演變和影響》,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年。
    尉 岩:《明代梅鼎祚《才鬼記》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9 年。
    陳慧芬:《梅鼎祚《青泥蓮花記》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 年。
    陳 晨:《梅鼎祚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年。
    陳鴻麒:《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陳慧婷:《《聊齋誌異》的文類研究—志怪、傳奇之類型考察》,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6 年。
    陳玫玲:《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2016 年。
    陳明緻:《豔與情——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21 年。
    莊嘉純:《岳飛英雄形象與臺灣岳王信仰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年。
    劉小玉:《《青泥蓮花記》考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代文學碩士學位,2005 年。
    魏碧君:《明梅鼎祚及其傳奇作品之排場藝術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

    四、 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振鵠:〈古籍蒐藏與整理〉,收入理《國家圖書館館訊》第 4 期,2013 年 11 月,頁 57-64。
    方盛漢、賀佳歡:〈梅鼎祚《玉合記》的接受與批評〉,《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 40 卷第 1 期,2021 年,頁 24-28。
    毛曉燕:〈《才鬼記》中的女性形象〉,《才智》第 33 期,2011 年,頁 53、327。
    王夢鷗:〈唐人小說——周秦行紀與周秦行紀論的作者問題〉,《中外文學》第 1 卷 2期,1972 年,頁 22-28。
    尤麗雯:〈儒將化的治水之神——試論元明小說戲曲對二郎神形象的再創造〉,《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二十九期,2015 年 3 月,頁 47-73。
    田璞、查洪德:〈鬼之董史與鬼之情英——談梅鼎祚和他的《才鬼記》〉,《殷都學刊》第 3 期,1988 年,頁 57-65。
    田璞、查洪德:〈梅鼎祚和他纂輯的《才鬼記》〉,《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4 期,1988 年,頁 52-55。
    李劍國:〈秦醇《趙飛燕別傳》考論——兼議《驪山記》、《温泉記》〉,《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2 卷第 1 期,2001 年,頁 1-9。
    李隆獻:〈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文與哲》第 16 期,2010 年,頁139-202。
    杜貴晨:〈「傳奇」名義及文言小說分類〉,《明清小說研究》第 2 期,1994 年,頁 131- 135。
    杜澤遜:〈《四庫存目》諸書的價值及其流傳與輯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6 卷第 2 期,1996 年,頁 121-139。
    林曉筠:〈嚴可均之輯佚學初探—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為中心〉,《有鳳 初鳴年刊》第 2 期,2005 年,頁 187-197。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 卷 3 期 ,2004 年 9 月,頁 223-228。
    徐兆安:〈十六世紀文壇中的宗教修養 —屠隆與王世貞的來往(1577-1590)〉,《漢學研究》第 30 卷第 1 期,2012 年,頁 205-238。
    袁 媛:〈錢希言《獪園》呈現的晚明小說園〉,《明清小說研究》2008 年第 3 期,頁 266-279。
    梁曉萍:〈艷遇西施故事的流變及其深層文化心理〉,《厦門教育學院學報》第 11 卷第 1 期,2009 年,頁 15-19、34。
    郭康松、陳莉:〈清代考據學派的學術特色及學術貢獻〉,《史學史研究》第 174 期, 2019 年,頁 38-46。
    陳弱水:〈從〈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新史學》,1999 年 6 月, 頁 1-27。
    陳穎聰:〈明代復古詩論發生與成長的內外因素〉,《國立屏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第 7 期,2002 年,頁 57-84。
    陳桂聲:〈論梅鼎祚及其《玉合記》〉,收入至《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 期,2000 年,頁 59-63。
    陳 晨、張晶芸:〈《才鬼記》版本考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2 卷 6 期,2008 年,頁 87-91。
    陳 晨:〈梅鼎祚著作編年考述〉,《書目季刊》第 45 卷第 1 期,2011 年,頁 87-100。
    陳文新、方 憲:〈明初文化格局中的地方儒家與臺閣文風〉,《嶺南學報》復刊第六輯,2016 年,頁 91-104。
    陳怡安:〈晚明文人的名聲的經營——以歙縣謝陛的交遊為例〉,《新北大史學》第 19期,2016 年,頁 1-24。
    傅含章:〈論晚唐傳奇集中的詩歌運用——以《太平廣記》為探討文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八卷第 1 期,2014 年,頁 98-119。
    喬光輝:〈試論「剪燈二種」之不同及原因〉,《明清小說研究》第 4 期,1999 年,131-140。
    黃美珍:〈由創作心理論唐傳奇愛情小說之藝術特徵〉,《實踐博雅學報》第 13 期,2010年,頁 1-23。
    萬紫燕:〈論《古樂苑》的編撰體例及其正樂觀〉,收入《音樂研究》第三冊,2022 年,頁 15-24。
    趙修霈:〈「隋煬帝三記」敷衍故實手法析論:兼論其撰作時代〉,《成大中文學報》第64 期,2019 年,頁 139-175。
    劉昌佳:〈王弼《周易注》對「天」的詮釋與轉化〉,《中國學術年刊》第 35 期,2013年,頁 1-22。
    潘虹智:〈論羅近溪思懋中的「赤子之心」與「孝弟慈」〉,《中國文學研究》第 46 期,2018 年,頁 33-84。
    鄭博元:〈追憶前朝:唐小說〈獨孤穆〉、〈顏濬〉的陳隋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 38 期,2020 年,頁 241-274
    戴璉璋:〈湯顯祖與羅汝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6 卷第 4 期,2006 年,頁 245-260。
    謝碧霞:〈《豔異編》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 8 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頁 287-311。
    謝旻琪:〈湯顯祖評點《花間集》的原因及其特色〉,收入至《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0 期,2003 年 9 月,頁 155-174。
    謝明勳:〈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東華漢學》第 5期,2007 年,頁 39-62。
    Genette, G., & McIntosh, A. G. (1988). The Proustian paratexte. SubStance, 17(2),63-77.

    五、 網絡資料
    〔明〕梅鼎祚編:《才鬼記》16 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數位典藏資料庫》, 網址:https://rbk-doc.npm.edu.tw/npmtpc/npmtpall?ID=6&SECU=1617716812&P AGE=rbmap /2ND_rbmap&VIEWREC=rbmap:1@@971760406#JUMPOINT(檢索日期:2025/07/03)。
    童達清:〈明文獻學家梅鼎祚著述刻書年表〉,《宣城歷史文化研究》,網址: https://www.sohu.com/a/688326899_99949262(檢索日期:2025/07/0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才」條目,網址: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9756&q=1 &word=%E6%89%8D(檢索日期: 2025/07/03)。
    《 教 育 部 重 編 國 語 辭 典 修 訂 本 》「 創 作 」 條 目 , 網 址 :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26574&la=0&powerMode=0 ( 檢 索 日 期 : 2025/07/2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