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玉真 Chen, Yu-Chen |
|---|---|
| 論文名稱: |
魏晉遊覽賦研究 |
| 指導教授: |
廖國棟
Liao, M.Y.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8 |
| 中文關鍵詞: | 遊覽 、魏晉 、旅遊 、辭賦 、賦 |
| 相關次數: | 點閱:67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遊覽賦是魏晉時代蓬勃發展的題材,但魏晉遊覽賦的興起,並非偶然。首先是受到前代文學的沾溉浸潤,從《詩經》遊樂山水意識的初萌,進而屈賦中旅遊體驗的擴大,到宋玉〈高唐賦〉奠定遊覽賦的基礎,發展為漢代多重的遊觀方式,都予魏晉遊覽賦以豐富的滋養。
魏晉遊覽賦在景觀描繪方面,力求把握賦體描繪之本質,對景物作如實而真切的描狀。賦家除了以親歷身遊的體驗移之於作品外,還得力於魏晉遊覽賦家審美觀照的多樣性,因此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刻畫出各式景觀的樣貌。
魏晉賦家在遊覽賦中所表現的情感,更是豐富廣博。在遊覽之際所興發的山水情懷,不僅體現了時人遊樂山水的歡樂,亦不忘歌頌自然山水的壯偉神麗,進而描寫遊覽山水所得到的體道暢神的超凡體驗。在歷史情懷方面,賦家表現出對現實社會政治的關注,對歷史治亂興廢的深沉反思,並進而思索探求整體人類命運的意義,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在個人情懷上,賦家盡情地抒發思鄉懷歸之情,以及時代造成的不遇之嘆、失志之悲,而對生命的消逝寄予無限的同情悲傷,體現出時代的悲情特徵。
遊覽賦在魏晉這樣一個「混亂」、「苦痛」的時代,可說是賦家們精神「自由」、「解放」之後,所創作出最富有時代藝術精神的作品。因此,對魏晉遊覽賦的研究,不僅對辭賦文學題材研究之發展有助益,特別是賦家在遊覽山水或人文景觀之際所興發的情懷,更可藉以深入了解魏晉賦家遊觀時的心理趨向或審美趣味,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社會現象與時代心理,所以魏晉遊覽賦的研究特別具有時代意義。
漢魏古注十三經(附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詩經釋義╱屈萬里╱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三國志╱晉.陳壽╱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晉書╱唐.房玄齡╱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撰 汪紹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史記會注考證╱司馬遷撰.瀧川資言考證╱天工出版社╱1989年9月
莊子集釋╱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3月
楚辭集注╱朱熹╱藝文印書館╱1983年
山帶閣註楚辭╱清.蔣驥╱宏業書局╱1972年11月
御定歷代賦彙╱陳元龍等╱日本中文出版社╱1985年
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曲德來等編╱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全漢賦╱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9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輯校╱世界書局╱1961年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張溥輯╱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古賦辨體╱元.祝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賦話六種╱何沛雄校點╱香港三聯書局╱1982年12月
文心雕龍讀本╱王更生注譯╱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6月
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陳良運主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4月
三國兩晉十六國詩文紀事╱周建江輯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水經注╱陳橋驛注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
建安七子集╱俞紹初輯校╱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4月
司馬相如集校注╱李孝中╱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12月
辭賦學綱要╱陳去病╱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7月
賦史大要╱鈴木虎雄╱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4月
賦學╱張正體.張婷婷╱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
楚辭到漢賦的衍變╱張書文╱正中書局╱1983年4月
漢魏六朝賦家論略╱何沛雄╱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6月
辭賦流變史╱李曰剛╱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賦史述略╱高光復╱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3月
賦史╱馬積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曹淑娟╱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漢魏六朝賦論集╱何沛雄╱聯經出版社╱1990年4月
魏晉詠物賦研究╱廖國棟╱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歷代賦論輯要╱徐志嘯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
辭賦通論╱葉幼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賦學研究論文集╱馬積高.萬光治主編╱巴蜀書社╱1991年11月
漢魏六朝辭賦╱曹道衡╱群玉堂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6月
中國賦論史稿╱何新文╱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4月
漢賦史論╱簡宗梧╱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5月
漢賦藝術論╱阮忠╱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賦╱袁濟喜╱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
中國辭賦發展史╱郭維森.許結╱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郭建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楚辭通論╱黃震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廖國棟╱高雄復文出版社╱1998
年6月
六朝辭賦史╱王琳╱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賦與駢文╱簡宗梧╱臺灣書店╱1998年10月
賦學概論╱曹明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
辭賦論集╱鄭良樹╱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楚辭詮微集╱彭毅╱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
六朝賦述論╱于浴賢╱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六朝駢賦研究╱黃水雲╱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
漢唐賦淺說╱俞紀東╱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年12月
賦:時代投影與體製演變╱陳慶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魏晉南北朝賦史╱程章燦╱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鄭毓瑜╱里仁書局╱2000年8月
辭賦論叢╱洪順隆╱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1996年12月
辭賦文學論集╱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散文.賦卷╱王鍾陵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魏晉思想論╱劉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中國美學史論集╱宗白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尤雅姿╱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兩晉詩論╱鄧仕樑╱香港中文大學出版╱台北中華書局╱1956年
中古文學繫年╱陸侃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中國文學論集╱徐復觀╱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管錐篇╱錢鍾書╱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長安出版社╱1986年6月
中古文學論叢╱林文月╱大安出版社╱1989年
六朝美學╱袁濟喜╱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錢志熙╱北京大學青年學者文庫╱1993年1月
六朝情境美學╱鄭毓瑜╱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錢志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魏晉詩人與政治╱景蜀慧╱文津出版社╱1991年11月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中國文學主題學╱王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中古文學集團╱胡大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羅宗強╱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王力堅╱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劉宗坤╱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李清筠╱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王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三曹與中國詩史╱孫明君╱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中國古代文學論集╱陶新民.孫以昭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神女之探尋╱莫勵鋒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2月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廖蔚卿╱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美的歷程╱李澤厚╱三民書局╱1996年9月
唐代登臨詩研究╱王隆升╱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六朝美學史╱吳功正╱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
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李建中╱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章啟群╱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李清筠╱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山水與美學╱伍蠡甫╱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中國山水詩研究╱王國瓔╱聯經出版社╱1986年10月。
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謝凝高╱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山水美論╱范陽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萬川之月╱胡曉明╱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中國山水文學研究╱章尚正╱學林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國山水文化╱李文初等╱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何平立╱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1月
水文化╱鄭國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朱大渭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中國旅情╱商友敬╱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7月
旅遊風俗╱謝貴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旅遊篇—萬水千山總關情╱陳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1月
旅遊學概論╱田里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旅遊美學╱黃藝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中國旅遊地理╱龐規荃╱旅遊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中國人的休閒╱龔斌╱漢欣文化事業╱1999年10月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許鋼╱水牛出版社╱1997年8月
中國建築美學論文集╱王世仁╱淑馨出版社╱1991年4月
建築美學╱王振復╱地景企業╱1993年2月
中國古典建築美術—宮殿.陵墓╱徐建融.沈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5月
建築—人類生息的環境藝術╱汪國瑜╱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建築與文化論集╱第4卷╱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2月
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張秋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魏晉詩歌賦化現象研究╱賴貞蓉╱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潘岳.陸機辭賦之比較研究╱殷念慈╱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建安辭賦主題意識研究╱陳燕婷╱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東晉辭賦主題研究╱鄭雅文╱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六朝賦詩化現象研究╱陳英絲╱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漢末建安賦風轉變原因初探╱池萬興╱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2期
論建安賦的新風貌╱章滄授╱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8期
文變染乎世情—論魏晉南北朝賦風的轉變╱龔克昌╱文史哲學報╱1990年第5期
論三國詠物抒情賦的時代特徵╱畢萬忱╱文學遺產╱1994年第1期
建安七子賦論╱桑學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8期
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章滄授╱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第21期)
賦頌之宗.作者之師—略論曹植在建安賦風轉變中的地位╱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8期
登清臺以蕩志.伏高軒以遊情—曹操.曹植的登高創作╱裴登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
郭璞〈江賦〉中之神話世界研究╱陳玉玲╱問學集╱第2期╱1991年12月
驚采絕豔.義尚光大—論楚辭漢賦的雄渾美╱曹順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9期
論漢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康金聲.陳泳濤╱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12期
漢大賦新探╱朱立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0期
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論漢大賦的形式美╱尹砥廷╱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2期
漢賦淵源初探╱辛保平.夏立華╱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5年第2期
評漢人辭賦中的神仙思想╱王宗昱╱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崔為文宗.世禪雕龍—論東漢崔氏辭賦創作之特色及成因╱徐宗文╱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
漢賦變體論析╱劉竹╱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1998年4月
從文化心理角度看漢賦的興盛╱楊廣敏╱棗莊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漢賦藝術美探析╱劉慧晏╱齊魯學刊╱1998年第1期
論漢大賦中的想像╱葛成民.鄭明璋╱學術論壇╱1998年第3期
論漢賦╱龔克昌╱文史哲╱1981年第1期
《文選》京都賦與漢代的空間意識╱陳復興╱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3期
賦家之心.苞括宇宙—論漢賦以「大」為美╱何新文╱文學遺產╱1986年第1期
漢賦山林描寫的文化心理╱劉昆庸╱文學評論╱1996年第5期
論漢大賦的空間世界╱楊九詮╱文學遺產╱1997年第1期
試論漢賦之美的本質╱冷成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從審美角度看司馬相如的賦╱黃廣華.劉振東╱文史哲╱1987年第3期
司馬相如對辭賦創作的貢獻╱曹明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9期
論梁苑辭賦╱王增文╱中州學刊╱1996年第5期
宋玉賦的自然觀及其文化內涵╱陳順智╱江漢論壇╱1995年第11期
論宋玉賦的純文學化傾向╱許結╱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詩與賦—兼論賦的歸屬╱李文初╱天府新論╱1997年第1期
論張協.鮑照詩歌之「巧構形似」與辭賦之關係╱許東海╱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1997年
聲律與情境—中古辭賦詩化論╱許結╱江漢論壇╱1996年第1期
司馬相如賦的主體特徵和模式作用╱霍松林.尚永亮╱陜西師大學報╱第21卷第1期╱1992年2月
論宋玉〈九辯〉的悲秋模式╱孟修祥╱中州學刊╱1991年第1期
論宋玉賦的三大藝術構成╱池萬興╱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3期
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的主旨及藝術探微╱褚斌杰╱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漢賦與山水文學╱章滄授╱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7年12期
漢大賦虛構性略述╱鍾仕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1期
以頌揚為宗.以宏麗為美—論漢賦的特質╱高光復╱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4期
賦體藝術構成淺論╱程德和╱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從文學描繪到描繪性文體的產生—散體賦文體特徵探索╱萬光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美的巨麗形態—漢賦美學╱吳功正╱求是學刊╱1992年第2期
王粲〈登樓賦〉的描寫藝術—兼及主題及其他╱鄒樹德╱求索╱1995年第3期
文體宜兼.以成其美—論山水賦及其對山水詩的直接影響╱陳基文╱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3期
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演變╱王夢鷗╱中外文學╱第8卷第1期╱1979年6月
中國古代旅遊文學中關於自然的審美傾向╱夏太生╱求是學刊╱1998年第2期
山水文學審美特性淺探╱任玉堂.王建平╱晉陽學刊╱1995年第4期
走向裂變—透視魏晉南朝之「興」╱何旺生╱安徽師大學報╱1997年第4期
試論中國文學的登高主題╱瞿明剛╱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5期
追求中的怨慕與迷惘中的傷感—古代文學中的相思與思鄉主題比較╱王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3期
六朝春禊詩初論╱王力堅╱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
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柯慶明╱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