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義南
TSAI, I-NAN
論文名稱: 沈葆楨閩撫駐臺政策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Policies of Governing Taiwan by Shen Pao-chen
指導教授: 蘇梅芳
SU, MEI-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沈葆楨牡丹社事件福州船政大臣閩撫駐臺增置郡縣
外文關鍵詞: Shen Pao-chen, the prohibition of immigration, Director-general of Foochow Navy Yard, the transfer of Governor, the addition of the setting up prefectures, the Mu-dan Incident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沈葆楨 (1820—1879)福建省侯官縣人,為晚清洋務派的中興重臣之一,二十八歲即考中進士,開始官宦生涯,從知府、道臺至江西巡撫,所到之處,整飭吏治,政聲卓著。同治六年(1867)出任福州船政大臣,開始參與自強運動,除積極造船外,更注重人材之培育。光緒元年(1875)調升兩江總督,於任上勵精圖治,革除政治、經濟等多項弊病。光緒五年(1879),卒於任上。
    同治十三年(1874)因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沈葆楨以船政大臣受命欽差身份巡閱臺灣,積極的改革臺灣防務,成功遏止日本的軍事擴張行動。日軍撤軍之後,隨即主持臺灣善後措施,針對當時臺灣的各項弊端,提出移駐巡撫、開山撫番、增置郡縣、例禁開除…等措施。不僅促進臺灣全面開發,更為臺灣近代化揭開序幕。
    在沈葆楨所提出的諸多善後措施中,以閩撫駐臺案,最具特色與遠見。因為臺灣之所以積弊叢生,實導源於吏治不清,而清明之吏治,更是改革臺灣之根本。雖移駐巡撫案,獲清廷允准實施,但最終卻無法如沈葆楨所期,閩撫得以專責駐臺。

    Shen Pao-chen (1820-1879) was one of the major restoration courtier of the Western affairs in the late Ching. He was accepted as the chin-shih at the age of twenty eight, and began his career of being a government officer. In his all positions from the prefect, the Circuit intendant to the Governor of Kiangsi, Shen completely assessed and adjusted the government officers, and won a great political reputation. In the sixth year of Tung-chih (1867), he served as the Director-general of Foochow Navy Yard, launching his participation in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Besides active shipbuilding, he emphasize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e first year of Kuang-hsu (1875), Shen was promoted to the Director-general of Liang Kiang, and reformed variou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buses during his dutiful tenure. In the fifth year of Kuang-hsu (1879), he died in this tenure.

    Shen Pao-chen inspected around Taiwan as an imperial commissioner due to the Mu-dan Incident originated by Japan in the thirteenth year of Tung-chih (1874). He enthusiastically improved the defensive affairs in Taiwan and succeeded in preventing the expansion of Japanese army. He also superintende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right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Japanese troops. In the light of all the abuses in Taiwan, Shen made such measures as “the transfer of Governor”, “the comforts of barbarian roads”, “the addition of the setting up prefectures” and “the prohibition of immigration”. These measures not only enhanced the whole development in Taiwan but ushered a new era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The transfer of Governor” influenced Taiwan the most among the following measures offered by Shen Pao-chen. The numerous abuses accumulated in Taiwan essentially resulted from the corrupt government officers, and incorruptible officers were the ultimate source of the reforms in Taiwan. Though “the transfer of Governor” was permitted by the Ching government, the Governor of Fukien eventually couldn’t take full charge of Taiwan as expected by Shen Pao-chen. This research aim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processes from historical data, and to manifest all the contributions and achievements in Taiwan made by Shen Pao-che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整理與分析 4 第三節 研究資料、方法與進程 10 第二章 沈葆楨治臺之理念 13 第一節 沈葆楨之生平 13 一、從知府到巡撫 14 二、從船政大臣至兩江總督 18 第二節 赴臺之原由與經過 21 一、牡丹社事件 22 二、清廷之對策 24 第三節 赴臺前後之作為 29 一、赴臺前的規劃—備戰 29 二、抵臺後的應變—理諭與設防 31 第三章 臺地之創始措施—閩撫駐臺案 45 第一節 閩撫駐臺案的提出 45 一、清廷治臺政策之轉變 45 二、建議閩撫駐臺 48 第二節 吏治的整飭 54 一、移駐巡撫 54 二、調整行政區劃 61 第三節 營政的改革 66 一、整編臺灣的兵制 66 二、巡撫指揮軍事 69 三、鞏固臺灣海防 71 第四章 閩撫駐臺案之變化 75 第一節 朝野不同的聲音 75 一、官員的質疑 75 二、民間的異議 79 第二節 沈葆楨同意省臺分駐 81 一、時效問題 81 二、財政問題 82 三、督撫間的矛盾 84 第三節 執行省臺分駐之困難 87 一、閩撫分身乏術無法兼顧 87 二、專員督辦新興企業 89 三、省臺往返耗時 90 第五章 閩撫駐臺對臺灣之影響 93 第一節 吏治與營政之革新 93 第二節 行政制度之健全 113 第三節 建省之先聲 115 第六章 結論 117 徵引文獻 123 附錄 135 沈葆楨年表(1820—1879) 135 附圖一:沈葆楨圖像一 145 附圖二:沈葆楨圖像二 146 附圖三:沈葆楨銅像 147 附圖四:億載金城正面今貌 148 附圖五:億載金城內外門額 149

    一、史料
    1. 丁曰健輯,《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1959。
    2. 丁宗洛編纂,《陳清端公年譜》,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3.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
    4. 川口長孺等撰,《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8種,1959。
    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 乙.福州船廠 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
    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7.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編,《中國清代外債史資料》,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
    8.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二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0.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
    11. 文海出版社編輯,《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12. 文慶等修纂,《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
    13. 王元樨編,《甲戌公牘鈔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9種,1959。
    14.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1961 。
    15. 王學新,黃得峰譯,《處蕃提要》,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16. 王闓運,《湘軍志》,成都:巴蜀書社,1993。
    17. 世續等修纂,《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
    18. 光緒朝《月摺檔》,光緒二年八月八日,文煜、丁日昌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
    20. 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97種,1971。
    21. 吳元炳輯,《沈文肅(葆楨)政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22.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23. 李元度著,《天岳山館文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24. 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5. 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誌 卷三 政事志外事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
    26. 李桓,《寶韋齋類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27. 李潤英等編輯,左宗棠著,《左宗棠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6。
    28. 沈兆霖等撰,《清代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63。
    29. 沈葆楨,《沈文肅公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30.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1959。
    31. 沈慶瑜著,《濤園集》,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1967。
    32. 汪毅‧張承棨等編纂,《清末對外交涉條約輯》(同治條約),臺北:國風出版社,1966。
    33. 周家楣著、志鈞編,《期不負齋政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34.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
    35. 林昌彝著,王鎮遠、林虞生標點,《林昌彝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6. 林豪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1963 。
    37. 奕訢等撰,《欽定剿平粵(匪)方略》,臺北:文苑出版社,1965。
    38. 姚瑩,《中復堂全集東溟文、外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39.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1960。
    40. 姚瑩,《東溟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41.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1957。
    42. 施琅,《靖海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1958。
    43.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1961。
    44. 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四)》,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
    45.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
    46. 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匯覽 第八十八冊—船政奏議匯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47. 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 第八十七冊—沈文肅船工奏稿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48. 唐浩明等輯,《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4。
    49. 孫元衡,《赤嵌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1958。
    50. 徐一士,《一士類稿‧一士譚薈》,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51.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7種,1960。
    52. 馬齊等纂,《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
    53.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1960。
    5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5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
    56. 張映漢等撰,《道咸同光四朝奏議》第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57. 曹振鏞等編纂,《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
    58. 許同莘編,《左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59.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0.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1963。
    61. 陳寶琛,《滄趣樓奏議‧詩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62. 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一)》,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影印出版,1968),清‧同治十年刊本。
    63. 無編者,《淡水廳志》,臺北:臺灣大通書局,無出版年。
    64. 鄂爾泰等編纂,《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
    65.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
    66. 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 第五十一冊》,〈裨海紀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7。
    67. 新興書局編輯,《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六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
    68.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二》,臺北:世界書局,1963。
    69. 溫廷敬編,《丁中丞(日昌)政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70. 賈楨等編,《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
    71. 福康安原藏,林熊祥主編,《廷寄》,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4。
    7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1968。
    7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1966。
    7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1965。
    75. 趙爾巽、柯劭忞總纂,《清史稿》,臺北:博愛出版社,1983。
    76.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
    77. 慶桂等編纂,《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
    78. 蔣師轍、薛紹元等纂,《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1968。
    79. 蔣毓英,《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80. 蔡世遠撰、王雲五主編,《二希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81. 鄭兼才,《六亭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3種,1962。
    82. 鄭敦謹、曾國荃撰,《胡文忠公遺集》,臺北:華聯出版社,1965。
    8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1960。
    84. 錢儀吉彙纂,《碑傳集 四》,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85. 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73。
    86. 薛飛等編輯,《中國地方志集成 江西縣志輯(20) 同治廣信府志(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87.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1962。
    88.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1958。
    89. 藍鼎元,《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1958。
    90.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08種,1972。
    91. 寶鋆等修纂,《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
    92. 寶鋆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93.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二、專書
    1. (日)織田 萬,《清國行政法汎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2. (美)龐百騰著、陳俱譯,《沈葆楨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王爾敏,《淮軍志》,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
    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自強運動(三)軍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編《自強運動(五)鐵路與電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6.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十九編《近代歷史上的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 王璽,《李鴻章與中日訂約(187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8. 包遵彭,《中國海軍史》,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
    9. 包遵彭,《清季海軍教育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69。
    10. 左景伊,《左宗棠傳》,臺北:祺齡出版社,1995。
    11.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發現老臺灣》,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
    12.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87。
    13.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 1860-191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14.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15. 酈純撰,《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2。
    16. 林修澈計畫主持,《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牡丹社事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3。
    17. 林崇墉,《沈葆楨與福州船政》,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18. 林慶元‧羅肇前合著,《沈葆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19. 張子文等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20. 戚嘉林,《臺灣史》,臺北:戚嘉林自印,1998。
    21. 莊吉發,《清代天地會源流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22.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23.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臺北:自立晚報,1993。
    24.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25.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9。
    2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27.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88。
    28. 陳在正,《臺灣海疆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29. 陳守亭,《牡丹社事件與沈葆楨治臺政績考》,臺北:正中書局,1986。
    30. 陳清敏、黃昭仁、施志輝合著,《認識臺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公司,1996。
    31. 湯熙勇,《清代臺灣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關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
    32.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33.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等著,《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34. 黃嘉謨,《甲午戰前之臺灣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35.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一七八四至一八九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879。
    36. 廖風德,《臺灣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37.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83。
    38. 盧美松主編,《沈葆楨研究》,福州:海風出版社,2000。
    39. 魏秀梅,《清代之迴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40. 魏秀梅,《清代職官表附人物錄(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41. 藤井志津枝,《中日近代關係史起源—1871-1874年臺灣事件》,臺北:金禾出版社,1992。
    42. 蘇同炳,《沈葆楨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
    43. 劉寧顏總纂,鄭喜夫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 職官志‧文職表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44. 郭嘉雄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 政治志‧外事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三、期刊
    1. 井泓瑩,〈沈葆楨與臺灣新政〉《聯合學報》,第8期,(苗栗:私立聯合工專學報出版委員會,1991.11)。
    2. 王世慶,〈清末建省前後臺灣軍政首長與地方士紳之關係〉《幼獅月刊》,第44卷第5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11)。
    3. 何培夫,〈億載金城史蹟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89.03)。
    4. 吳炳輝,〈孫元衡《赤嵌集》詩中的臺灣風土〉,《明新學報》,第31期,(新竹:明新科技大學,2005.10)。
    5. 李文良,〈清初入籍臺灣法規之政治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第 67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7.11)。
    6. 李汝和,〈清代駐臺班兵防戍考〉《臺灣文獻》,第21卷第3期,(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0.09)。
    7. 李國祁,〈清季臺灣內地化政策創始者—公忠體國的沈葆楨〉《幼獅月刊》,第44卷第5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11)。
    8. 林子候,〈牡丹社之役及其影響〉《臺灣文獻》,第25卷第4期,(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74)。
    9. 林子候,〈牡丹社之役及其影響—同治十三年日軍侵臺始末〉《臺灣文獻》,第27卷第3期,(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6.09)。
    10. 金鑠,〈清代臺灣文官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4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1977.07)。
    11. 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大學地理系,1999.05)。
    12.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臺禁令為例〉《臺灣史蹟》,第36期,(南投: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2000.06)。
    13. 張世賢,〈沈葆楨與臺灣建設〉《中國行政評論》,第9卷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2000.03)。
    14. 張世賢,〈沈葆楨治臺政策〉《臺灣風物》,第25卷第4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75.12)。
    15. 張偉仁,〈清季地方司法—陳天錫先生訪問記〉《食貨月刊》,復刊第一卷,第六期,(臺北:食貨月刊出版社,1979.08)。
    16.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之建置與調整〉《史聯雜誌》,第22期,(臺北: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1992.12),頁27-57。
    17. 張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第21卷第1期,(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70.03)。
    18. 曹永和,〈清季在臺灣之自強運動—沈葆楨之政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8卷第12期,(臺北:中華文化運動推行委員會,1975.12)。
    19.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下)〉,第15卷第4期,(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64.12)。
    20.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上)〉《臺灣文獻》,第15卷第3期,(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64.07)
    21.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下)〉《臺灣文獻》,第15卷第4期,(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64.12)。
    22. 許雪姬,〈班兵與臺灣的治安〉《臺灣風物》,第32卷第4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2.12)。
    23. 許雪姬,〈福建臺灣省的研究—由建省到分省〉《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3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85.03)。
    24. 郭美芳,〈沈葆楨的臺灣現代化建構及影響〉《臺北商專學報》,第38期,(臺北:臺北商專學報學報報編輯委員會,1992.06)。
    25. 陳策,〈西征協餉與晚清財政運行〉,《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蘭州:蘭州教育學院,2003)。
    26. 湯熙勇,〈清代巡臺御史的養廉銀及其相關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0.11)。
    27. 謝建美、何新華,〈清末海防大討論述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26卷第3期,(新疆:和田師範專科學校,2006.07)。
    28. 魏水竹,〈沈葆楨對臺灣邁向現代化的影響〉《臺灣文獻》,第33卷第2期,(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2.06)。
    29. 蘇梅芳,〈同光年間臺灣海防與中法戰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4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78.07)。
    30. 鄭國維,〈沈葆楨的臺灣經營〉《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8期,(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1997.02)。
    31. 林岷,〈沈葆楨保衛臺灣、開發臺灣的貢獻〉《臺灣教育》,第598期,(臺北:臺灣省教育會,2000.10)。

    四、學位論文
    1. 張世賢,〈晚清治臺政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
    2. 吳重義,〈清末臺灣洋務運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3. 謝紀康,〈清季臺灣海防經營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4. 楊濬津,〈沈葆楨與自強運動(1820-1879)〉,(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5. 蘇芳玉,〈清末洋人在臺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06)。

    五、外文資料
    (一)、英文資料
    1. David Pong,Shen Pao-che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 W.A. Pickering, Pioneering in Formosa: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i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

    (二)、日文資料
    1. 山下江村,《臺灣海峽》,臺北:新高堂書店,1930。
    2. 杉山靖憲,《臺灣名勝舊蹟誌》,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85。
    3. 落合泰藏,《明治七年生蕃討伐回顧錄》,東京:國光印刷株式會社,大正九年(1920) 。
    4.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 上卷》,東京:刀江書院,昭和四十八年(1973)。

    六、工具書
    1. 郭廷以編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2. 許雪姬等撰,《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7-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