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佳宏
Hsieh, Chia-Hung
論文名稱: 我國遺產及贈稅法變革之政經研究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heritance and Gifting Tax Law Improve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遺產稅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贈與稅利益團體自主性
外文關鍵詞: surplus property difference distribution rights, interests group, independence, gift tax, inheritance tax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研究遺產及贈與稅在經由制、修訂法條過程中,來瞭解當時國家機關的自主性程度、主導者及行政機關、立法者、利益團體間的三角互動關係與政策執行情形。並對企業財團對行政部門提出廢除遺產稅要求下,分析對於平均社會財富所造成衝擊性。
      透過本研究分析發現當行政機關自主性薄弱時,不僅主導性相對轉弱,其與立法機關及利益團體間之互動關係則需透過協商模式予以完成法案修定,又其所制定法案也較多減免措施,致對財政入影響也相對增加。當政治力量介入,遺產稅廢除的主張採行,將更加劇財政收入暨減縮政府建設,而在未有其他輔助稅制措施下,貧富差距將更加懸殊。
      所以,本研究最後分別在三個面向上提出執行上的建議:一、遺產及贈與稅率級距方面;二、夫妻間贈與免稅及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之遺產稅方面;三、信託執行方面。希望不僅能給予稽徵機關在執行面上獲得具體成效,也可補強法條的嚴謹性,及兼顧租稅公平課徵原則及維護政府之財政健全。

    關鍵詞:遺產稅、贈與稅、自主性、利益團體、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the inheritance and gift tax laws via making and/or revising a course of Fr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ational leader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legislators, and interest groups as well as the independence degree of the government offices. While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proposed abolishing the inheritance tax law, we ne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heritance tax law abolishment on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of society.
      Based on our research and analysis, we found that when a government’s independent degree is low, it will has a relative lower position when pushing a tax law bill. When the government has a lower leading position, it will need to pass the bill by revising with interactions among legislature and interest groups through the negotiations. Therefore, the passed law bill will have more tax reductions or remit the bill. This will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situation by reducing the fiscal tax revenues. When political issues are interfered with tax law legislation, the inheritance tax law abolishment will have higher possibility to become reality. This tax abolishment will further reduce the fiscal revenues and public constructions. When there is no support from other auxiliary tax system measures,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will be more significant.
      So, this study is providing suggestions on tax law execution on three different directions: First, on the grade of inheritance and gift tax rate; Second, on the gift tax duty-free allowanc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nd the inheritance tax on a couple's surplus property difference distribution request rights; Third, trust fund is carried out with a tracking system. These three suggestions will help our State Taxation Bureau to improve their tax collection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tax law, the fairness of the tax levy regulations, and maintain a healthy government fiscal revenues.

    Keywords: inheritance tax, gift tax, independence, interests group, surplus propertydifference distribution righ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議題與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探討…………………………………………………5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 ……………………………………………………………5   一、稅制制定沿革面……………………………………………………………5   二、經濟觀點之稅制……………………………………………………………6   三、政治觀點之稅制……………………………………………………………8   四、國家機關觀點之稅制………………………………………………………8   五、制度變遷觀點之稅制………………………………………………………10 第二節相關理論之探討……………………………………………………………11   一、財政理論……………………………………………………………………11 二、國家機關理論………………………………………………………………14 三、新制度主義…………………………………………………………………16 第三節目前美國與我國遺產及贈與稅制之概述…………………………………18 一、遺產稅制之類型……………………………………………………………18 二、目前美國遺產及贈與稅制之概述…………………………………………21 三、目前我國遺產及贈與稅制之概述…………………………………………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23 第一節 研究分析架構……………………………………………………………23 一、修法緣由與背景……………………………………………………………23 二、決策制定與執行……………………………………………………………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25   一、研究時間……………………………………………………………………25   二、分析方法……………………………………………………………………26   三、資料蒐集來源………………………………………………………………27 第四章 我國遺產及贈與稅制遞嬗…………………………………………………30 第一節遺產及贈與稅法制定前之歷程-民國四十一年(含)以前-萌芽期 31 一、戰亂時期的政經環境………………………………………………………31 二、勘亂時期的政經局勢………………………………………………………32 第二節 遺產及贈與稅法之制定-民國六十二年………………………………34 一、制度環境之背景研析………………………………………………………34 二、行動者的策略行為…………………………………………………………36 三、立法過程之觀察與評價……………………………………………………44 四、國家機關、行政部門、立法機關與利益團體互動關係之探討-威權統治年代的政經 局勢……………………………………………………………………………………47 五、立法結果之執行成效-實證分析…………………………………………50 第三節 遺產稅及贈與稅法之修訂-民國七十年………………………………55 一、修正背景研析………………………………………………………………55 二、行動者策略行為……………………………………………………………55 三、立法過程之觀察與評價……………………………………………………59 四、國家機關、行政部門、立法機關與利益團體互動關係之探原-政治有限開放與經濟利益交換………………………………………………………………………………60 五、立法結果之執行成效-實證分析…………………………………………62 第五章 我國遺產及贈與稅制變革-發展期………………………………………64 第一節遺產及贈與稅法增修-民國八十二年至八十九年 ……………………64 一、各期間法條增修之概述……………………………………………………64 二、民國八十四年一月十三日修正公布遺產及贈與稅法……………………67 三、重大議題之探究:夫妻間相關贈與與遺產問題研究……………………83 第二節 遺產及贈與稅法增修-民國九十年 …………………………………89 一、背景概述……………………………………………………………………89 二、行動者策略行為……………………………………………………………89 三、立法之觀察與評價…………………………………………………………90 四、條文增修情形………………………………………………………………90 第六章遺產稅法之存廢與遺產及贈與稅制執行評估探討…………………………99 第一節 廢除遺產稅與否之多面向研析 ………………………………………100 一、主張廢除遺產稅提出之理由 ……………………………………………100 二、主張維持遺產稅提出之理由 ……………………………………………102 第二節 遺產及贈與稅制執行評估 ……………………………………………107 一、公平面-以財富集中度而言 ……………………………………………108 二、效率面… …………………………………………………………………110 三、「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對稅收影響評-以財政部臺灣省南區國稅局為例 … ……………………………………………………………………………………11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19 一、遺產及贈與稅率級距之建議-調降稅率級距 …………………………119 二、夫妻間贈與免稅及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之遺產稅關係 …………121 三、信託關係 …………………………………………………………………122 參考書目 ……………………………………………………………………………126 附錄 訪談紀錄 ……………………………………………………………………136

    一、中文
    1. Chava Frankfort- Nachmias & David Nachmias 原著,潘明宏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洪葉,初版,1994年12月)。
    2.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著,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初版,1998年)。
    3. 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初版,1994年)。
    4. Jan-Erik Lane, Svante Ersson合著,何景榮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初版,2002年)。
    5. W. Lawrence Neuman 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初版,2000年)。
    6. 方嘉麟著:《信託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2003年3月)。
    7. 王佳煌:<東亞發展型國家-模範或特例>,《東亞季刊》,28卷4期(1997年),頁1-38。
    8. 王建煊著:《租稅法》,(台北:文笙,17版,1992年2月)。
    9. 王建煊著:《稅務法規概要》,(台北:文笙,9版,1991年2月)。
    10. 王振寰:<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期(1993年3月),頁151。
    11. 王躍生著:《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初版,1997年)。
    12. 朱志宏:<規範利益團體活動-游說之制定與統合主義之運用>,《理論與政策》,5卷4期(1991年7月),頁32-33。
    13. 朱志宏著:《公共政策》,(台北:三民,1991年9月)。
    14. 朱雲漢:《「壟斷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年)。
    15. 朱雲漢:<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端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1992年12月),頁58-78。
    16. 朱雲漢:<如何面對民主時代政商關係的挑戰>,<企業社會倫理與合理政商關係之建立>研討會論文,《國家政策雙週刊》,37期,(1992年6月),頁6-7。
    17. 江濤:<遲來的正義為窮人節稅-遺產及贈與稅法修正平議>,《實用稅務》,242期(1995年2月),頁30-32。
    18. 何志欽、林惠玲:《遺產與贈與稅之檢討》,行政院財政改革委員會專題報告,2002年7月。
    19. 君毅著:《大陸新稅制》,(台北:稅旬,出版,1994年)。
    20. 宋鎮照著:《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初版,1995年)。
    21. 李允傑著:《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二版,1999年)。
    22. 李伸一:<利益團體之規範>,《中央月刊》,21卷第11期(1988年11月),頁85-87。
    23. 李秀:<遺產信託之課稅探討>,《稅務旬刊》,1816期(2002年3月),頁7-11。
    24. 李宗勳:<新制度論與公共行政-兼論公、私部門之權力分享>,《警政學報》,26期(1995年),頁193-224。
    25. 李金桐著:《租稅各論》,(台北:五南,二版,1986年)。
    26. 李靜嵐:<揭開明日之星「信託制度」之面紗>,《實用稅務》,311期(2000年11月),頁22-26。
    27. 狄雅傑:<倡議開徵富人稅凸顯稅制不公平>,《稅務旬刊》,1868期(2003年8月),頁24。
    28. 阮文堅:《我國遺產及贈與稅法制訂過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29. 周亞杰:<談廢除或調降遺產稅>,《稅務旬刊》,1818期(2002年3月),頁9-13。
    30. 宗華:<遺產及贈與稅的社會意義>,《新出路》,8卷3期(1972年9月),頁19。
    31. 官有垣:<我國地方政府社會福利角色的歷史變遷-以台灣省暨各縣市政府為例>,《公共行政學報》,4期(2000年1月),頁193-238。
    32. 林妙雀:<夫妻財產制與遺產及贈與稅之課徵>,《財稅研究》,20卷3期(1988年5月),頁55-78。
    33. 林谷同:<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節稅策略及操作實務之探討>,《財稅研究》,35卷4期(2003年7月),頁66-75。
    34. 林旺根:<夫妻財產移轉衍生稅務問題之剖析(下)>,《稅務旬刊》,1676期(1998年4月),頁22-25。
    35. 林淑玲:《現行我國遺產及贈與稅規劃分析》,私立朝陽技術學院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36. 林慶田:《我國遺產及贈與稅徵課之探討-營利事業資本投資》,私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37. 林鴻英、劉德慶:《現行信託課稅制度實施後稽徵實務面之研究》,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研究發展專題報告,2003年12月。
    38. 柯淵波:《兩岸人民相互繼承及相關遺產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39. 洪東煒:<廢止或調降遺產稅三思而行>,《稅務旬刊》,1816期(2002年3月),頁25-26。
    40. 洪淳睦:<夫妻聯合財產歸屬及剩餘財產分配之探討(下)>,《中國稅務旬刊》,第1701期,1998年12月31日。
    41. 洪淳睦:<夫妻聯合財產歸屬及剩餘財產分配之探討(上)>,《中國稅務旬刊》,第1700期,1998年12月20日。
    42. 胡婉玲:<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期(2001年),頁86-95。
    43. 范榮靖:<台灣:富人減稅、窮人納稅>,《商業時代》,97期(2002年9月),頁65-67。
    44. 徐仁輝:<制度變遷與美國預算改革>,《東吳經濟商學學報》,24期(1999年),頁89-114。
    45. 徐文友:<廢止或調降遺產稅要審慎考量>,《稅務旬刊》,1838期(2002年10月),頁37-38。
    46. 財政部統計處編印:《賦稅統計年報》,(台北:財政部,1974年)。
    47. 財政部統計處編印:《賦稅統計年報》,(台北:財政部,1977年)。
    48. 財政部統計處編印:《賦稅統計年報》,(台北:財政部,1986年)。
    49. 財政部統計處編印:《賦稅統計年報》,(台北:財政部,2004年)。
    50. 財政部編印:《稅法輯要》,(台北:財政部,2002年),頁161-182。
    51. 高征雄:《遺產及贈與稅法問題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52. 張茂桂:<人民、資本與國家:立法院與公共政策>,《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1992年12月),頁15-33。
    53. 張清讚:<也談未納贈與稅扣減的公平性>,《稅務旬刊》,1517期(1993年11月),頁7-8。
    54. 符明錚:《遺產會計與遺產及贈與稅法有關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55. 許郁琦:《我國遺產及贈與稅稅制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56.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995年),頁7。
    57. 郭俊次:<我國利益團體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中國行政》,39期(1985年8月),頁34-37。
    58. 陳文龍:<比例稅與累進稅的政治理論>,《財稅研究》,27卷2期(1995年3月),頁20-29。
    59. 陳文龍:<累進稅的政治背景及其演變>,《稅務旬刊》,1640期(1997年4月),頁7-12。
    60. 陳正芬:《遺產稅申報未償債務扣除分析-Logit模式應用》,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61. 陳合發:《遺產稅申報未償債務扣除之實證分析與查核方式研究》,私立朝陽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62. 陳明通:《台灣地區政商關係之演變》,<企業社會倫理與合理政商關係之建立>研討會論文,《國家政策雙週刊》,37期,(1992年6月),頁3-5。
    63. 陳明桴:《遺產及贈與稅問題之研究-我國與各國制度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5月。
    64. 陳恆鈞:<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的運作模式>,《政治科學論叢》,15期(2001年12月),頁241-264。
    65. 陳津美:<中外遺產贈與稅制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商專學報》,46期(1996年),頁205-207。
    66. 陳秋蘭:<談配偶財產差額請求權與遺產稅之課徵>,《稅務旬刊》,1643期(1997年5月),頁16-19。
    67. 陳恩民:《我國遺產及贈與稅租稅規劃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68. 陳桂清:<我對於遺產及贈與稅法的意見>,《新出路》,8卷3期(1972年9月),頁21。
    69. 陳淑玲:《台灣的利益團體政治-1980年代迄今之工會運動》,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70. 陳朝平:<利益團體之類型與活動途徑>,《中國論壇》,16卷2期(1983年4月),頁8-10。
    71. 陳錦芬:《從各國之稅制論我國遺產及贈與稅有待改進之處》,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72. 陸國慶:<徵課遺產稅的理論>,《稅務旬刊》,755期(1972年9月),頁5-6。
    73.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1990年4月)
    74.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1988年6月)。
    74. 曾建元:<歷史制度論探原>,《世新大學學報》,11期(2001年),頁195-205。
    75. 曾肇昌:<談遺產稅減免與稅負公平>,《中國稅務旬刊》,1818期(2002年3月),頁7-8。
    76. 黃秀敏:<夫妻間贈與相關遺贈稅問題探討>,《稅務旬刊》,1883期(2004年1月),頁18-20。
    77. 黃明輝:《兩岸人民遺產及贈與稅課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
    78. 黃茂榮:<信託之稅捐義務>,《植根雜誌》,18卷9期(2002年9月),頁365-394。
    79. 黃衍添:《我國租稅累進度變化之趨勢》,國立中興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80. 黃錫和:<論遺產及贈與稅法草案>,《中國稅務旬刊》,755期(1976年9 月),頁3-4。
    81. 楊泰順:<利益團體的理論>,《中山社會科季刊》,7卷4期(1992年12月),頁1-14。
    82. 楊泰順著:《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年)
    83. 楊國樞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十三版,1993年4月)。
    84. 葛克昌:<信託行為與實質課稅原則>,《月旦法學》,80期(2002年),頁26-31。
    85. 道爾(Robert A. Dahl)著,張明貴譯:《多元政治》,(台北:唐山,1989年12月)。
    86. 道‧諾斯:<制度變遷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夏季卷11期(1995年),頁183-186。
    87. 劉其昌:<租稅的效率性原則分析(上)>,《產業金融季刊》,24期(1992年3月),頁297-356。
    88. 歐森藩:<最新遺產及贈與稅法修正要旨之研析>,《會計與管理》,第609期(1981年10月),頁221-222。
    89. 蔡朝安、洪紹安:<談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行使之要件>,《稅務旬刊》,1892期(2004年4月),頁34-36。
    90. 蔡繼鵬:<中國遺產及贈與稅之發展>,《臺北商專學報》,7期(1976年5 月),頁297-356。
    91. 鄭俊仁:<信託成立時之稅制研議>,《稅務旬刊》,1643期(1997年5月),頁11-15。
    92. 鄭為元:<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期(1999年6月),頁1-68。
    93. 鄭義和:<我國遺產及贈與稅法之沿革>,《財稅研究》,20卷3期(198 8年5月),頁45-54。
    94. 鄭瓊英:<逃漏稅對經濟效率、租稅公平與政府稅收之影響>,《財稅研究》,18卷3期(1986年5月),頁110-113。
    95. 蕭仲達:<論配偶死亡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之課稅>,《稅務旬刊》,1643期(1997年5月),頁20-22。
    96. 蕭全政:<國家機關在政治過程中的地位>,《社會科學論叢》,35輯(1987年3),頁133-151。
    97. 蕭全政著:《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初版,1998年)。
    98. 賴源河、王志誠著:《現代信託法論》,(台北:五南,3版,2001年)。
    99. 謝俊義:<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68期(2000年),頁1-26。
    100. 謝哲勝:<債權確保與制度的平衡>,《月旦法學》,93期(2003年2月),頁。
    101.謝哲勝著:《信託法總論》,(台北:元照,2003年)。
    102.謝釗益:<我國信託所得課稅規定之探討>,《美和技術學報》,24卷2期(2003年),頁239-256。
    103.羅友三:<遺產及贈與稅法修正草案暨未來趨勢>,《稅務旬刊》,1486期(1993年1月),頁11-12。
    104.羅友朋:<從夫妻相互贈與免稅談財產規劃>,《稅務旬刊》,1654期(1997年10月),頁17-18。
    105.羅正忠、管國珍:<租稅漏損與財政危機>,《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9期(1999年12月),頁351-365。
    106. <郭台銘股票信託,可省龐大贈與稅>,《經濟日報》,2004年4月23日,第2版。

    二、英文
    1. Almond, G. A. and G. B. Powell,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Boston: Littls Brown, 1978).
    2. Badie, Bertrand and Pierre Birnbaum, The Sociology of the State (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3. Bogert George T., Trusts (West Publishing Co., 6th ed., 1987).
    4. Calfee, Dennis A., Taxation of Trusts (Public Finance Training Institute: Ministry of Finance Press, 2002).
    5.Carnoy, Martin,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6. Dahl, Robert A.,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7.Eckstein Harry, Division and Cohesion in Democracy: A Study of Norwa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8. Gale, William G.,“Rhetoric and Economics in the Estate Tax Debate,”National Tax Journal, Vol. LIV, No.3 (2001), pp.613-627.
    9. Guess, George M., and Farnham, P. G., Cases i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New York: Pitman Publishing Inc, 1989).
    10.Hoselitz, Bert F.,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Economic (Glencoe: The Free Press, 1960).
    11.Joulfaian, David,“A Quarter Century of Estate Tax Reforms,”National Tax Journal, Vol. LIII, No.3, Part 1 (2000), pp.343-360.
    12.Lindblom, Charles E., Politics and Markets: The Words Political-Economic System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7).
    13.Martin Staniland,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Moffat Graham and Michael Chesterman,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George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td., 1988).
    15.Nimmo, Dan., and Ungs, T. D., American Political Pattern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9).
    16.Nordlinger, Eric A.,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7.Peat Leslie, W., and Stephanie J. Willbanks, Federal Estate and Gift Taxation (St. Paul, Minn.: West Pub.Co., 1995).
    18.Sawyers, Roby B.,“Restructuring Estate and Gift Taxes,”National Tax Journal, Vol. LIV, No.3 (2001), pp.579-612.
    19.Smith, Martin J.,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三、相關網站
    1. 美國內地稅局網站:http://www.irs.gov/instructions/i706/ch02.html(2003年2月)。
    2. 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2004年4月)。
    3. 立法院圖書館網站:http://npl.ly.gov.tw/index.jsp(1999年9月)。
    4. 財政部全球資訓網站:http://www.mof.gov.tw/(2002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06-01-26公開
    校外:2006-01-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