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曉柔
Huang, Hsiao-Jou
論文名稱: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研究
A Study on Sun Deqian's The Historiography of Grand Scribe's Record
指導教授: 張高評
Chang, Kao-Ping
共同指導教授: 黃聖松
Huang, Sheng-S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春秋》書法司馬遷《史記》義法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
外文關鍵詞: "Chunqiu" calligraphy, Sima Qian, "Shiji" methodology, Sun Deqian, "The Historiography of Grand Scribe's Record"
相關次數: 點閱:53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孫德謙是清末民初的史學家,其一生精力之所萃,在其晚年用了近十年光陰,方著述完成的《太史公書義法》中。清代《史記》學,主要可分為考據與文學評論兩大研究脈絡,孫德謙得有別於此二種清代最盛行的研究理路,而能以宏觀視角,改以歷史編纂學的研究脈絡,整體觀照《史記》中的義法,從《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多次提及其作《史記》當本於孔子作《春秋》,故孫德謙沿此脈絡,於《太史公書義法》中,詳盡探究司馬遷如何承繼孔子作《春秋》所使用之筆法,並能從中有所轉化與發揚,成為著述《史記》之筆法,以昭顯自己的史義與史觀。
    《太史公書義法》中共有50個篇章,筆者按各篇所探究之義法類別,將其一一歸納彙整,最後劃分為「《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史記》著述旨趣」、「《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史記》史料筆削與歷史編纂」、「《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史記》之體例」、「《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史記》筆法」、「《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司馬遷為史家之典範」、「《太史公書義法》中有待商榷之處」等六大論述主軸,作為本論文探究之主幹。
    史家於所撰史文中,所欲傳達的史義,需透過書寫筆法之講究,方能完好傳遞給後世讀者,此即著述「義法」中所具備的核心價值,而透過孫德謙所作《太史公書義法》,可對後人研究司馬遷作《史記》,如何承繼自孔子作《春秋》之書法,達到提綱挈領之效,並從中有所遞進開展,最後得以綜而觀之,便能對司馬遷宏觀的史學思想,及其著作《史記》的義法有整體性的了解。

    Sun Deqian was a histori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e dedicated nearly a decade of his later years to completing "The Historiography of Grand Scribe's Record," a monumental book.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tudy of "Shiji" could mainly be divided into two research contexts: textual critic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Sun Deqian, however, departed from these prevalent approaches and adopted a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 studies to examine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Shiji". Drawing from Sima Qian's frequent references to Confucius's "Chunqiu" in the preface to "Shiji", Sun Deqian followed this line of thought to explore how Sima Qian inherited the writing techniques used in the "Chunqiu" by Confucius and transformed and developed them into the writing style of "Shiji," thus illuminating his own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erspective. Through Sun Deqian's book, "The Historiography of Grand Scribe's Record," later scholars can understand how Sima Qian, in his work "Shiji," inherited the calligraphic style from Confucius's "Chunqiu," achiev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Sima Qian's macroscopic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the methodology of his work "Shiji."

    論文摘要i 英文延伸摘要ii 誌謝v 目次v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相關研究成果概況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二章作者生平及《太史公書義法》概介13 第一節孫德謙生平考略13 第二節清代《史記》學研究概述14 第三節《太史公書義法》概介16 第三章《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史記》著述旨趣25 第一節衷聖26 第二節尊儒30 第三節宗經32 第四節正易33 第五節崇學34 第六節引旨37 第四章《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史記》史料筆削與歷史編纂41 第一節《史記》中所引述的史料42 第二節《史記》義法承繼《春秋》之「筆」48 第三節《史記》義法承繼《春秋》之「削」60 第四節《史記》中的歷史編纂歷程65 第五章《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史記》之體例79 第一節《史記》開篇與收束之體例79 第二節《史記》的史書體例84 第三節《史記》中的篇名體例89 第四節《史記》中的書法體例94 第六章《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史記》筆法103 第一節《史記》中的敘事筆法103 第二節《史記》中的詳略筆法115 第三節《史記》中的互見筆法123 第七章《太史公書義法》所昭示司馬遷為史家之典範147 第一節史家述史的理想與抱負147 第二節信史所具備的特點與價值151 第三節史觀明古今之變162 第四節敘事筆法精練通達164 第五節徵引文獻慎思明辨169 第八章《太史公書義法》中有待商榷之處177 第一節《史記》內容是否存在訛誤177 第二節《史記》各卷標題是否隱含深意180 第三節《史記》是官修或私修183 第四節「太史公」稱「公」的原因185 第五節《史記》的撰作時間考辨186 第六節《史記》各卷間的編次依據190 第九章結論195 參考文獻203 附錄:《太史公書義法》各篇章之研究歸類210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戰國.孟軻,清.焦循疏:《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北京: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戴聖撰,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梁.蕭統:《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釋:《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蘇洵著,曾棗莊箋注:《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65。
    明.何喬新著:《何肅公文集》,見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著:《史記集評》(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清.牛運震:《空山堂史記評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清.王鳴盛著,王永平等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清.任國銓著:《尊經書院初集》,見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著:《史記集評》(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紀昀等主纂:《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三,卷28,《春秋億》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
    王德毅:《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增訂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年)。
    朱希祖:《中國史學通論》(北京:獨立出版社,1943年)。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杜維運:〈中國史學的發展已突破通往真歷史的最後障礙──紀實與求真〉,《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頁70-75。
    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宮崎市定著,馬云超譯:《宮崎市定解讀史記》(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栗原朋信:《秦漢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
    孫德謙著,吳天宇點校:《太史公書義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張大可:《史記文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舉要》(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新科:《史記與中國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新科:《史記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張新科:《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一)》(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二)》(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張高評:《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 : 方苞「經術兼文章」考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張高評:《屬辭比事與《春秋》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張高評:《左傳屬辭與文章義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楊樹增:《史記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趙生群:〈《史記》體例與褒貶〉,《人文雜志》1985年第3期(1985年6月),
    蹇長春、尹占華:《白居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
    (一) 博士論文
    王榮林:《《六朝麗指》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業博士論文,2015年5月)。
    (二) 碩士論文
    丁姍姍:《《六朝麗指》駢文理論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4月)。
    李海麗:《論清代《史記》研究的學術流派》(鄭州:河南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專業碩士論文,2012年5月)。
    李倩倩:《孫德謙《六朝麗指》新探》(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業碩士論文,2014年5月)。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
    丁一航:〈《史記》到底是不是「謗書」——兼及《史記》的「實錄」問題〉,《名作欣賞》2021年第24期(2021年8月),頁51-54。
    王志勇:〈以出土文獻為基礎的《史記》研究綜述〉,《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2017年1月),頁55-58。
    王 銳:〈讀子以致用——孫德謙對於諸子學的闡釋〉,《諸子學刊》2017年第1期(2017年8月),頁275-295。
    王玨琤:〈《大夏周報.追悼孫德謙先生專號》舊文新刊〉,《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2018年6月),頁7-12。
    王磊平、唐夢:〈《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呂后形象探析〉,《名作欣賞》2021年第3期(2021年1月),頁99-101。
    史 介:〈《史記》為什麼把陳涉列為世家〉,《山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1期(1982年3月),頁13-20。
    可永雪:〈互見法—在傳記文學典型化方面,這是一個頗具匠心的創造〉,《史記文學成就論稿》(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138-141。
    何 浩:〈《史記》楚表校誤〉,《求索》1983年第2期(1983年5月),頁121-128。
    吳丕績:〈孫隘堪年譜初稿〉,《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第9期(2018年9月),頁27-51。
    吳天宇:〈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考述〉,《史林》2020年第3期(2020年6月),頁115-126。
    宋馥香、石曉明:〈承繼與發展:司馬遷與董仲舒的學術關聯〉,《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2006年5月),頁98-103。
    李洲良:〈史遷筆法:藏美刺於互見〉,《文藝評論》2011年第12期(2011年12月),頁7-12。
    李安綱、趙曉鵬:〈老子落戶芮城說〉,《運城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2012年12月),頁1-8。
    杜志勇:〈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述論〉,《求是學刊》2016年第3期(2016年5月),頁138-143。
    沈有珠:〈《太史公書》何時以《史記》命名〉,《文獻》1997年第4期(1997年11月),頁255-258。
    肖振宇:〈《史記》人物附傳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1期(2011年11月),頁24-29。
    肖振宇:〈《史記》類傳及其撰寫特點〉,《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2014年3月),頁5-9。
    肖 莉:〈《史記.呂太后本紀》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1期(2017年11月),頁35-37。
    屈 寧:〈清初官修《明史》與私修明史之間的互動關系〉,《人文雜志》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頁112-134。
    周國偉:〈《史記》謗書辨〉,《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1986年12月),頁117-121。
    俞樟華:〈《史記》與古代姓氏〉,《人文雜志》1991年第1期(1991年1月),頁80-86。
    俞樟華:〈論傳記文學的藝術加工〉,《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2007年10月),頁21-29。
    姚 軍:〈論司馬遷的惜友心態〉,《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1期(2009年3月),頁18-20。
    姚 霖:〈淺析《史記.項羽本紀》立紀的合理性〉,《考試周刊》2011年第17期(2011年3月),頁44-47。
    柯 平:〈論孫德謙的目錄學思想〉,《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1986年5月),頁122-128。
    孫德謙、劉思捷:〈諸子概論講義〉,《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年第7期(2018年7月),頁9-12。
    桑 兵:〈民國學界的老輩〉,《歷史研究》2005年第6期(2005年12月),頁3-24。
    翁長松:〈淺說《史記》書名〉,《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1993年8月),頁56-60。
    馬慶輝:〈從《漢書藝文志舉例》的得失論史志目錄的體例〉,《山東圖書館學刊》2021年第2期(2021年4月),頁38-45。
    高振鐸:〈《太史公自序》是研究《史記》的鑰匙〉,《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6年第3期(1986年6月),頁18-24。
    張振珮:〈「《史記》謗書說」駁議〉,《貴州社會科學》1981年第5期(1981年5月),頁77-83。
    張 玲:〈《史記》不是「謗書」〉,《福建論壇(史哲版)》1999年第5期(1999年10月),頁85-86。
    張克鋒:〈司馬遷對天道的懷疑與信仰〉,《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77-81。
    張作棟:〈論孫德謙「駢散合一」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2011年6月),頁25-29。
    張式成:〈論義帝研究的史學價值與文化意義〉,《湘南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2011年8月),頁1-9。
    張京華:〈孫德謙及其諸子學〉,《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2012年10月),頁79-84。
    張 云:〈孫德謙稿本《金史藝文略》考論〉,《圖書館雜志》2016年第4期(2016年4月),頁103-108。
    張大可:〈論《史記》成書的歷史條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1984年7月),頁81-88。
    張憲光:〈張爾田的來信〉,《書城》2018年第5期(2018年5月),頁36-43。
    張新科、俞樟華:〈蘇洵對《史記》互見法的發現〉,《史記研究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頁73-74。
    張新科:〈論清代的《史記》文學評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2016年1月),頁57-65。
    張新科:《《史記》文學經典的建構之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頁327。
    張高評:〈比事屬辭與方苞之《春秋》學——「無傳而著」法門之三〉,《興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5年6月),頁79-121。
    張高評:〈方苞古文義法與《史記評語》──比事屬辭與敘事藝術〉,《文與哲》第27期(2015年12月),頁335-390。
    張高評:〈書法、史學、敘事、古文與比事屬辭:中國傳統敘事學之理論基礎〉,《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4期(2017年1月),頁1-33。
    張高評:〈《史記》互見法與《春秋》敘事傳統〉,《國文天地》第35卷第3期(2019年8月),頁23-32。
    張高評:〈《史記》忌諱叙事與《春秋》書法 : 以征伐匈奴之相關人事為例〉,《嶺南學報》2019年第12期(2019年12月),頁19-59。
    張高評:〈《史記.淮陰侯列傳》與《春秋》書法──比事見義與忌諱書寫〉,何志華、沈培等編:《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20年),頁33-63。
    許廣奎:〈論孫德謙的目錄學思想〉,《圖書館學研究》2000年第6期(2000年12月),頁88-90。
    陳 直:〈太史公書名考〉,《文史哲》1956年第6期(1956年6月),頁60-61。
    陳志平:〈論孫德謙的諸子學研究〉,《諸子學刊》2013年第1期(2013年4月),頁343-359。
    陳志平:〈「第三條路」:民國孫德謙的諸子學研究〉,《江漢論壇》2014年第5期(2014年5月),頁74-79。
    傅榮賢:〈孫德謙《漢書.藝文志》研究得失評〉,《圖書館》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頁42-62。
    彭玉平:〈北窗無此閑逸——《南窗寄傲圖》與王國維、孫德謙之素心〉,《文史知識》2017年第12期(2017年12月),頁40-47。
    湯 黎:〈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的史學價值〉,《華中國學》2014年第1期(2014年4月),頁310-316。
    陽卓軍:〈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皇帝——從《史記》《孝武本紀》和《封禪書》看漢武帝形象的另外一面〉,《時代文學》2011年第10期(2011年10月),頁199-200。
    溫光華:〈論《六朝麗指》駢散合一說的理論內涵及其學術意義〉,《國文學誌》第26期(2013年6月),頁1-33。
    溫光華:〈孫德謙《六朝麗指》用典理論要義申說〉,《國文學誌》第31期(2015年12月),頁129-158。
    溫光華:〈《六朝麗指》駢文理論與《文心雕龍》關係之考察〉,《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30期(2019年7月),頁1-38。
    鄒 然:〈論《史記》的細節描寫〉,《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頁8-11。
    廖 昕:〈論《史記》中孔子形象的再塑造〉,《長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2006年2月),頁51-52。
    劉彩鳳:〈略論漢惠帝的缺位與復位〉,《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年第8期(2014年8月),頁10-12。
    劉彥青:〈論史書撰寫藝術中的自注法——以《史記》為中心〉,《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2018年3月),頁68-77。
    劉晉梅:〈《史記.酷吏列傳》的政治諷喻性探析〉,《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2019年4月),頁41-46。
    劉駿勃:〈孫德謙對《史記》之「義」的闡說〉,《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2021年1月),頁20-27。
    劉駿勃:〈孫德謙對《史記》取材與體例的研究〉,《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21年第3期(2021年5月),頁38-42。
    劉駿勃:〈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寫定、刊行時間辨〉,《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年第6期(2021年6月),頁78-83。
    劉 火:〈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紀念白居易1250周年誕辰〉,《文史雜志》2022年03期(2022年4月),頁54-58。
    鄭宇辰:〈孫德謙駢文筆法論析述〉,《有鳳初鳴年刊》第4期(2009年9月),頁307-316。
    羅文博:〈《史記》考名補述〉,《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1985年7月),頁105-106。
    趙 益:〈孫德謙「說理散不如駢」申論——兼論駢文的深層表達機制〉,《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2017年7月),頁100-10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