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秀玲 Li, Hsiu-Ling |
|---|---|
| 論文名稱: |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生命觀探析 A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of Lee Chiao’s “No Hatred in Love: The New Tale of White Snake” |
| 指導教授: |
廖淑芳
Liao, Shu-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2 |
| 中文關鍵詞: | 李喬 、反抗 、救贖 、認同 、重生 、生命觀 |
| 外文關鍵詞: | Lee Chiao, Resistance, Redemption, Identification, Reborn, Value of Lif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情天無恨》又名《白蛇新傳》,為李喬對民間故事《白蛇傳》的故事重新改寫,故事企圖塑造一個清澈如鏡的「新人」白素貞,藉以對照出舊人的腐朽面貌,提出「人」所應面對的生命態度。本論文《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生命觀探析》藉由李喬的改編創作,來探討新故事中豐富的蘊涵並發掘改編的目的及其作品所表達「反抗」、「救贖」、「認同」、「重生」的生命觀,透過李喬短篇小說中的相關題材比較,進而加以印證。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李喬改寫的背景及目的,討論小說人物如何重新被定義及被詮釋,進而鋪陳出作者設定好的議題。第三章探討其創作意識與生命觀,在新故事中除了可察覺到李喬一貫堅持的「反抗哲學」,在整個故事架構下還可以看見「救贖」及「認同」,並看見了李喬刻意凸顯了人的醜陋及生命本身就具有的有限性,並在「他者」、「自我」的網絡結構下,由「自我認同」推演到「土地認同」並獲得「重生」。第四章結論總結出,人的有限性使人必須要懂得謙卑及敬畏,將生命與「土地」作關聯,呼喚「舊人」放下個人性,回到整個群體中去探索並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及這片土地。
“No Hatred in Love”, with sub-title of “New Tales of White Snake” is rewritten from the folk tale of “Tales of White Snake” by Lee Chiao. The novel tried to shape a crystal-clear new role Bai Su-Jeng (the white snake) to be in contrast of the old role with corrupted appearance and suggested the attitude an individual should be when facing his/her own life. This paper “A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of Lee Chiao’s “No Hatred in Love: The New Tale of White Snake” ” is exploring the rich content in the New Tales and discover the purpose of rewriting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life of Resist, Redeem, Identify and Reborn expressed in the work, and tried to demonstrate through studying short novel of Lee Chiao.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4 chapters. Chapter 1 – Introduction gives the motive, purpose and method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2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s of rewriting of Lee Chiao, and discusses how the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was redefined and reinterpreted, and further display the issue set by the writer. Chapter 3 covers the ideology of creation and value of life. In the new tales, other than the Philosophy of Resistance as held by Lee Chiao for long time that is easy to detect, readers can find Redemption and Identification under the entire frame of the story. We can see also the disgusting nature of human being that Lee Chiao deliberately exposed and the inherent limitation of life. And within the networks of third parties and ego, he induces from self-identification to identification to land and eventually reached reborn. Chapter 4 concluded the appreciation of this creation of Lee Chiao. Limitation of human being makes people to be humble and to be respecting, and links life to land and call the Old Ones to lay down individual feature and search and treasure the home and the land that we own commonly by going back to the whole community.
引用書目
一、李喬著作
(一)李喬短篇小說著作
李喬,《飄然曠野》,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65年。
李喬,《戀歌》,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68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2》,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3》,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4》,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5》,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6》,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7》,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8》,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9》,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0》,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二)李喬長篇小說著作
李喬,《痛苦的符號》,高雄:三信出版社,1974年。
李喬,《結義西來庵》,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7年。
李喬,《寒夜》、《孤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李喬,《荒村》,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李喬,《重逢》,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李喬,《咒之環》,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二、李喬文化評論著作
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三、西方理論及文學相關論著
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上卷,北京:商務書局,1981年。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榮格著,鴻鈞翻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梁濃剛,《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高全喜《自我意識論》,台北:博遠出版社,1993年。
張世英,《論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Richard Rorty 著,徐文瑞譯:《偶然‧反諷與團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Edward W. Sai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Harvard Univ Pr,2002年
屠岸譯《濟慈詩選》,台北,光復書局,1998年。
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Kathryn Woodward著;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6年。
《精神哲學》。《黑格爾全集》格洛克本,第10卷,頁283。
三、台灣文學相關論著
鄭清文,《校園裡的椰子樹》,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曾昌發編,《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台南神學院出版社,2005年。
姚榮松、鄭瑞明編,《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5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册)》,台北:辰皓出版社,2007年。
姚榮松、鄭瑞明編,《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5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册)》,台北:辰皓出版社,2007年。
四、其他相關文學文本
錢靜方,《小說叢考》,台北:長安出版社,1968年。
鍾鐵民〈李喬印象記〉-原載1978年1月,《台灣文藝》57期。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月,頁326。
潘江東,《白蛇故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李黃〉458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張大春,〈書單不可亂開〉,《新書月刊》,1985年7月。
李喬,〈兒童文學的文化角色—兼論鄭清文《燕心果》童話集〉,《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11月,頁132。
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王迅,《騰蛇乘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李喬,〈我的文學行程與文化思考〉,《台灣文學造型》,台北:派色文化出版,1992年7月,頁344。
李喬:〈一刀兩論〉,《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12月,頁77。
胡萬川:〈一番隨喜-序《情天無恨》〉,收錄於李喬:《情天無恨》,頁11。
林濁水:〈族類、律法與悲劇-試論李喬《情天無恨》〉,收錄於《情天無恨》,頁417-418。
譚達先,《中國傳說概述》,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
李碧華,《青蛇》,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彭瑞金,〈人、妖交纏,佛法解不開的人間情慾—解讀李喬的《情天無恨》〉,1996年,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主辦「當代台灣情色文學研討會」。收於《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嚴歌苓,《白蛇》,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常若松,《人類的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鄭清文,〈試探李喬《情天無恨》的文學與宗教〉,《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南神出版社,2005年3月,頁139-159。
陳光興〈導讀一-法農在後/殖民論述的位置〉,弗朗茲.法農,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頁43。
楊翠,〈「大地母親」的多重性—論李喬《寒夜三部曲》、《情天無恨》、《藍彩霞的春天》中的女性塑像〉,《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5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辰皓出版社,2007年12月,頁605-642。
邱子修,〈醒悟還是了悟?—《白蛇傳》文本互涉的跨文化評析〉,《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5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辰皓出版社,2007年12月,頁643-666。
廖淑芳,〈「風」與「諷」—由李喬作品的鬼敘事論其風土書寫及現代轉折〉,《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5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辰皓出版社,2007年12月,頁667-698。
五、期刊論文
顏元叔:〈「白蛇傳」與「蕾米亞」-一個比較文學的課題〉,《幼獅文藝》,1970年1月,頁86-93。
李喬〈泰姆山記〉86期,《台灣文藝》, 1984年1月。
李喬〈理和文學不朽--從〈復活〉的救贖觀談起〉,《聯合文學》第122期,1994年12月,頁96。
葉石濤〈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台灣文藝》,1987年57期。收於《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縣文化,2000年1月,頁114。
李喬,〈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台灣文藝》,1996年4月,頁18。
許素蘭,〈愛在失落中蔓延—李喬《情天無恨》裡情愛的追尋、幻滅與轉化〉,《文學台灣》21期,1997年1月,頁186-201。
徐碧霞,〈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新意探論〉,《台灣文藝》173期,2000年12月,頁10-21。
陳岸峰:〈李碧華《青蛇》中的文本互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5期,香港:2001年6月,頁74-75。
王智明,〈回歸想像/想像「回歸」:張婉婷電影裡的離散政治〉,《中外文學》,2006年。第35卷第1 期,頁59-86。
郭麗娟〈滔滔奔騰的河流 ──寒夜裡點燈的李喬〉,《台灣光華雜誌》,2007年2月,頁83。
張雅雯、黃宗堅〈《白蛇傳》民間故事中的原型及其隱喻:以榮格心理分析為觀點〉,《諮商與輔導》第288期,2009年12月,頁27。
六、報紙文章
李喬〈尋鬼記〉,《民眾日報副刊》,1977年。
李喬〈與我周旋寧作我〉,《中華日報副刊》,1974年。
七、學位論文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麗秋《論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變》,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紀俊龍《李喬短篇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琦君《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慧貞《李喬短篇小說主題思想與象徵藝術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楊明慧《台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鄭雅文《李喬短篇小說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盧翁美珍《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劉奕利《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張令芸《土地與身分的追尋——李喬『寒夜三部曲』》,銘傳大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鵬翎《李喬短篇政治小說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蔡佳玲《歷史、傷痕、二二八——李喬後殖民歷史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研究》,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雅慧《李喬短篇小說人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美滿《李喬短篇小說之女性人物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王瓊慧《李喬小說人物分析--以《慈悲劍--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李喬集》為主》,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展平《太平洋戰爭書寫--以陳千武《活著回來》、李喬《孤燈》、東方白《浪淘沙》為論述場域》,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邱如君《李喬《藍彩霞的春天》中娼妓形象與反抗哲學之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素萍《李喬「寒夜三部曲」之客家女性形象研究──以葉燈妹為核心》,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怡寧《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台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八、網路資料及影音資料
演講資料整理:李喬於2008年4月1日至博紹文教基金會。參考網路資料:(http://psf.jumbo.to/blog/?post/31)2010年12月20 日引用。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得獎理由〉,(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ward-prize.asp?ser_no=46&Prize_year=2006&Prize_no=+&prize_file=Prize_feeling) 2011年6月2 日引用。
台灣客家文學館,作家影音中之錄影帶資料 (節目名稱:公視演講廳,播出日期:2001年4月22日;(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li_qiao/li_tape_list.htm) 2011年1月20 日引用。
印度教「蛇節」參考於網路資料:(http: // forum.gamer.com.tw/Co.php?bsn=60433&sn=484004)2011年6月20 日引用。
演講資料整理自李喬於2008年6月11日至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演講題目:「故事改寫的探討—以《白蛇傳》、《情天無恨》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