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歐琇文
Ou, Hsiu-Wen
論文名稱: 一個季風形塑下的聚落配置研究 — 1913年望安花宅聚落為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nsoon on the Site Arrangement of a Traditional Settlement — using Wang-An Huai-Chai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徐明福
Hsu, Mi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季風聚落佈局聚落復原實質環境計算流體力學(CFD)擇址原則
外文關鍵詞: monsoon, settlements, reconstruction, physical environment,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關於季風對海岸傳統聚落佈局影響之研究,以日治時期望安花宅聚落為主要對象。

    首先,透過復原大正2年(1913)的地籍圖,探討當時的實質環境。第二部分,聚落地貌復原,其目的在於保存其美學與歷史價值,原則上必須尊重真實的史料證物,應避免臆測行為。在空間的位置分佈圖的考證上,筆者分析比對土地台帳、歷史地圖、文獻調查來確定與建立復原建物、地形、植栽的操作原則與步驟。

    第三部分,主要是確認該年建物、地形、植栽的平面分佈圖,進而進行3D模型製作。在人為環境的3D復原前,因建築物的資料量不同,將其依多寡來分層級與說明復原的操作程序。建築物規模的復原方式分為兩種,透過統計土地面積來推測空間格局與既存的建物的尺寸來推測資料不齊的建物尺寸,以歸納出不同格局的復原模型。

    最後,本章節探討風在整個聚落中的流向。以計算流體力學(CFD)為模擬風場的工具,輸入3D模型與氣象資料分析得到的實驗參數,實驗結果分析冬季與夏季的季風對聚落空間安排的影響,以印證傳統聚落擇址的原則。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onsoon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during Japanese colonization, using Wang-An Huai-Chai village as case study.

      Firstly, based on the was reconstructed 1913 cadastral map,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original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is villa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period. The next, base on historic evidences from written records,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in an attempt to preserve the aesthetic and historic value of the village. Examples of historical evidences include spatial location maps, land information, other maps and existing literature, were used to develop the principle and procedure of reconstructing buildings, geographic feature and planting.

      Thirdly, 3D models were made after confirming the site arrangement of buildings,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planting in 1913. Before making the 3D models for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is village, the database for buildings (houses and temples etc.), various levels of reconstruction and 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 to speculate the spatial layout of buildings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land area, especially houses,and then (b.) to propose the scale of original buildings with reference to that of other existing buildings.Therefore, the scale of the whole village can be reconstructed.

      Finally, wind flow in relation to the whole site arrangement of the village has been discuss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s a simulation tool, 3D models of the whole village set and the climatic data from Peng-hu Weather Station have been used as parameters to work out the effects of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on the whole village arrangement. With the above results, the principle of siting the traditional Wang-An Huai-Chai village was further interpreted.

    摘要.........................................Ⅰ Abstract....................................Ⅱ 致謝.........................................Ⅲ 表目錄.......................................Ⅳ 圖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9 第二章 聚落土地使用分佈與考察..................17 第一節 主要史料之相關內容......................17 第二節 花宅聚落空間復原程序與原則...............20 第三節 土地實質使用...........................28 第三章 聚落地貌復原...........................39 第一節 建構大正二年(1913)聚落的地貌復原地圖...41 第二節 聚落建築物復原.......................53 第三節 聚落地形............................63 第四節 植栽分佈............................64 第五節 聚落內的農業空間復原..................68 第四章 風環境解析...............................71 第一節 氣象資料分析...........................71 第二節 風環境模擬的模型製作....................78 第三節 環境模擬之驗證結果分析...................83 第五章 綜合討論.................................95 第一節 結論....................................95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97 參考書目.......................................98

    中文文獻:
    《台灣堡圖》
    明治36年(1904),網垵,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地籍圖》
    大正2年(1913),花宅圖,共11號圖,比例兩千分之一。
    《台灣地形圖》
    大正10年(1921),望安,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日據時代土地登記簿》
    明治36年至日本昭和20年(1904~1945),澎湖縣地政事務所,花宅段,僅存474筆。
    《日據時代土地臺帳》
    明治36年至日本昭和20年(1904~1945),澎湖縣地政事務所,花宅段。
    《澎湖縣鄉土史料》
    1994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豪
    1993(893)《澎湖廳志》,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64種,台北:台灣銀行。
    林文鎮
    2005 《續修澎湖縣志.物產志》,馬公:澎湖縣文化中心。
    陳正祥
    1997 《台灣地誌下冊》,台北:南天。
    王雅萱
    2011 《澎湖花宅傳統厝宅石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米復國,關麗文
    1989 〈澎湖傳統聚落形成發展的社會因素〉,《澎湖開拓史西台古堡暨媽宮建城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頁107-130。
    吳秉聲
    1997 《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周介一
    1997 《澎湖農業活動及空間使用》,中原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市。
    林希娟
    2010 〈雅美族傳統聚落防風對策之實驗分析〉,《建築學報 第73期》,國立成功大學,頁109-124,台北:台灣建築學會。

    林峰田
    2012 〈建築數位典藏計畫之推動〉,《2012 數位文化資產保存國際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林會承
    1983 《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境與象出版社。
    林會承
    1989 〈望安中社村的實質環境〉,《澎湖開拓史西台古堡暨媽宮建城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頁181-213,馬公:澎湖縣文化中心。
    林會承
    1995 〈澎湖村莊空間組織的研究架構〉,《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林會承
    1995 〈澎湖的聚落單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第81期》,53-132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瑋嬪
    2002 〈血緣或地緣?臺灣漢人的家、聚落與大陸的故鄉〉,《「社群」研究的省思》,頁93-151,陳文德、黃應貴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憲德
    2008 《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報告書,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施添福
    1993 〈台灣聚落研究及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台灣史與台灣史料》,頁131-184,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洪心光
    1997 《清末五分埔聚落空間構成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國雄
    1997 《鹹水煙下的澎湖植物》,馬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徐明福,吳培暉
    1995 〈台灣傳統漢人村落研究之四個面向-邁向聚落建築學〉《中國建築史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
    許天生,鄭武義
    1993 〈澎湖站氣候資料之分析與修正預報之應用〉,馬公:中央氣象局澎湖氣象站。
    陸元鼎
    1983 《南方地區傳統建築的通風與防熱》、《中國建築史論文選輯》第二冊,頁45-47,台北:明文書局。
    曾依苓
    2008 《回歸共生—澎湖望安花宅傳統聚落再生之社區營造》,中壢:中原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琬鈺
    2011 《夏季海風對台南運河周邊都市微氣候之影響與改善策略》,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
    1998 〈人類學與空間研究〉,《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路文照,
    2003 《吉貝耍聚落之研究(1904~1976)》,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寶德
    2006 《風水與環境》台北:小異出版社。
    趙崇欽
    1994 《空間位序在澎湖社會之運用》,中壢:中原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耀
    1998 《澎湖的風水》,馬公:澎湖縣文化局。
    歐瑜媜
    2009 《風害對台灣海峽離島民居形式影響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曉鈴
    2008 《嘉南沿海民居空間環境形式對自然氣候的適應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麗文
    1984〈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台大城鄉研究學報》,台北:台大城鄉。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2006-2008《菜宅基礎調查報告研究計畫》,第1-3期,馬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2007《花宅聚落保存基礎調查及社區營造先期規劃》(附件:民居建築調查票及測繪圖共四冊),馬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樹德科技大學
    2009《澎湖縣望安花宅聚落文化資產整合及經營管理計畫》,馬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徐明福、吳宗江等主持
    2010《澎湖花宅傳統聚落生命史典藏計畫—清末至1950年代》,國立成功大學,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日文文獻 :
    日本建築學會
    2004 「建築物荷重指針・同解說」,東京:日本建築學會
    成田健一、清田誠良
    2000 都市環境のクリマアトラス,日本建築学会編著,P 83-91
    吉野正敏
    1978 「気候学」,東京:大明堂株式會社
    阪田升、長井大祐、小原久典、高野公敬
    2007 移動境界を用いた車体周辺気流のCFD解析,自動車技術会秋季学術講演会において発表
    堀越哲美
    2004 「都市環境軸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平成18年度都市センター研究報告」,名古屋:中部ニュービジネス協議会

    英文文獻:
    Ichinose, T., Lee, L.-T., Matsumoto, F., Shiraki, Y., Harada, I.,
    2009. Mechanism of mitigation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by Large Restoration of Inner-city River(Cheong-Gye Stream in seoul). The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Climate, Yokohama, Japan.
    Kubota, T., Miura, M., Tominaga, Y., Mochida, A.,
    2008. Wind tunnel tes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density and pedestrian-level wind velocity: Development of guidelines for realizing acceptable wind environment i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3:1699-1708.
    Lin, C.Y., Chen, F., Huang, J.C., Chen, W.C., Liou, Y.A., Chen, W.N., Liu, S.C.,
    2008.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its impact on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and land-sea circulation over northern Taiwa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2:5635-5649.

    Ng, E., Yuana, C., Chena, L., Rena, C., & Fung, J. C. H.
    2011. Improving the wind environment in high-density cities by understanding urban morphology and surface roughness: A study in Hong Ko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1(1), 59-74.
    Oke, T.R.,
    1987. Boundary Layer Climates. London :Methuen.
    Takebayashi, H., Moriyama, M.
    2009.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effect of urban heat island measure technology in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f Osaka city. The seve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Climate, Yokohama.

    下載圖示 校內:2013-07-29公開
    校外:2014-01-01公開
    QR CODE